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學教育是否必要

大學教育是否必要

【話題回顧】

GIF

論大學的教育是否有必要

各位看客,初看這個標題,會不會覺得很標題黨?會不會有點不符合哲學小組這個略為高深的氣質?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且看看以下:

為啥討論到這個話題,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研究生陶崇園這個事件過渡到了大學的教育是否有必要,那麼組員們是如何看這個觀點的呢?以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

A君主張大學教育存在必要的可能,一擁有提供學習的場所。二可交良師益友。

B君反對之,認為大學已經越來越沒有存在的必要了,為啥呢?原因很簡單。其一,我們上大學是為了什麼?寒窗苦讀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一紙文憑嗎?而如今社會已經是多元化的發展,文憑的價值也會趨向貶值。其二,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學習的資源的途徑越來越多,共享教育的模式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獲取到他們所想要了解的資訊,更重要的是,社交模式的改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關係也可以在網上得以實現,因此,信息互動交流的必要性也有所下降。所以,以這個趨勢下去,大學的存在變得沒有必要性。接下來,便是諸君對此觀點的批駁。(此處省略一千字)

一段爭辯之後,C君言之,各位的觀點都是從利己的角度去思索,大家可曾想過大學的存在對於整個社會的必要性。一方面,大學的存在,有利於階級的流動,它能夠讓一些處於社會底層的學生突破自己的階級局限性,流動到社會的中產階級,改變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大學的存在也是社會能夠平等去挑選人才的一個重要場域,離開學校這個場域,社會挑選人才的標準會多元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人才挑選上的不公正。

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後,主持人進行了總結,鼓勵大家去思考整個中國的教育現狀,並以怎樣的一種維度去思考,著重強調了,政府、學校、家庭與學生的關係聯結,從而更好地去思考與教育相關的問題。

以下各個組員對自己的發言的事後總結:

因為在大學,可以有一個比較系統的思維訓練,而且提供給很多寒門學子一個翻身的機會,也能給予國家社會一個選拔人才的平台和標準之一。

——黃睿

我覺得有必要~我覺得在大學,我們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是課堂外的,比如大學有和跟你知識、智力水平差不多同一層次的同學,我們較容易和他們交流,然後收穫更多見識,最後重塑價值觀,大學正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場所。我感覺現在很難在大學以外,找到這樣的場所。還有,我其實是覺得絕大多數情況下,接受大學教育是底層突破階層固化的唯一途徑的。emmm我只有這些淺顯的看法了。

——婉鈿

從社會角度看,1.大學教育可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促進階級社會的流動。2.中國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東西部差距大,西部暫時無法普及電腦設備,也沒法進行網路課程學習,因此大學教育是必要的。從個人角度而言,1.大學教育與網路教育相比,學到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從導師的言行中學到的為人處事等道理,而網路教育更多的是學技能,和技校無異。教育強調更多的是素質教育,而非技能。2.而且大學教育是通過篩選選出適合你文化水平的課程,網路課程浩如煙海,良莠不齊,如今的大學生大部分還沒有能力去甄別適合自己的課程。

——澤珊

上周討論,我沒有找出本質原因,比較淺層次討論,聽完大家的討論,有些思考啟發了我對教育其他看法。

教育對我還是很有必要的。

在農村生長的我,如果沒有接受教育,我可以想像自己的生活,就是找份流水線工作,做個家庭主婦什麼的,但通過教育卻是讓我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對於普通階級的人而言,教育是他們進步的階梯,在這點上,我想如果沒有了教育,那麼像我這樣千千萬萬的人如何接觸更廣大的世界,還有取得進步。雖然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教育資源更容易獲取,但大學教育似乎來得更直接些,對個人影響更具深刻性。雖然大學教育也有著弊端,但它也著實開啟了我以前不可能達到的世界吧。還是挺感激的。

在網上看到一段話,大概說的是,如果你自己在大學裡荒廢,最後畢業後庸庸碌碌,你反過頭說教育是沒用的。那麼這是沒有道理的。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也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不是教育為你設定好了一切,而是你自己要怎麼利用還有怎樣去做。

——惠玲

聽了大家的發言,稍作分析,我似乎看到所有指出大學的必要性的發言,其背後都指向一個事實:大學之於教育,原本似乎只有「提供場所」這樣一個存在的必要性。人的實踐所創造出來的事物,其之所以存在必然是因為兩個方面:一是合乎人的需要,二是合乎規律(即有可行性)。

人對大學的需要其中的一部分,又會因社會形態的變化(階段)、社會內部結構的變化(階級),大學因此而改變它的存在形式。中世紀的大學要服從占統治地位的教士階層,因此更多地是政教合一的教會學校,一切學科都在神學的統治下,並以神學為目的;資本主義時期的大學,要服務於資本的增值以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宣傳,於是大量的科學技術研究、學術研究便得以在背後各種「資助」、「撥款」的支持下,顯得神采奕奕,可是誰都知道這個時代的大學的獨立性依然很差,不然不會有那麼多的醜聞都因錢權而起。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學在其歷史中的確有了巨大的貢獻。因為我們人的對大學需求也有不變的部分,那就是我們起初需要教育讓我們活下來,後來是需要教育讓我們活得更好(從物質上到精神上)——這是我們永恆的追求,只要我們存在。於是教育作為一項集體性的活動就無時無刻都需要一個交流交往的場所,這也就是大學存在的恆久必要性。

也就是說,大學存在於教育而言是必要的,但是大學以何種方式存在,於教育而言就並非只有固定的答案,而是變化發展的。那它的存在形態取決於什麼?無疑是取決於當時的生產關係,究竟那個階級在物質生產上占統治地位,在資源分配上占統治地位,那麼它們對教育、對大學的形態的塑造就佔有統治地位。這就是我要引出的第一段所提到的第二點存在的必然:合乎規律。

不錯,當今大學可以讓我們去批評的地方實在太多,但是它之所以能夠以這樣的形式存在,是因為它合乎了這個社會階段的規律。我們不能僅憑價值批判的態度幼稚地要求大學馬上按照我們心中的藍圖、模型作出改變,而是要事實性地研究當今的大學存在形態的可能性是建立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基礎之上的。不要忘記,在大學中執教的主體是人,改革大學的也是人,這就意味著大學的發展必然受到人本身的限制。從總體上看,無論我們多麼義憤填膺地要求大學教師作出改變,讓他們更符合純粹的教育目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學教師也是活在社會中的現實的人,他們在教師這一環節,在職業之內會受到各種學術評價體系的制約,不可能超出常規(而這些學術評價體系、學術權威又是由誰制定?誰配得上呢?毫無以為最終的裁決者都是在這個世界佔據統治地位的階級);從職業外部來看,他們依然受到資本主義現實的威脅,任何純潔的理想都可能被高聳的樓價壓垮。個體上偶有追尋理想的英雄,但是勿忘了我們這裡是從總體談。如果總體上能夠光憑思想與語言使其作出改變,那麼自古以來的現實運動就根本不會發生了。

上段提到的學術評價體系,在我們當今的社會,於大學存在而言,是個極其重要的理由。大學,作為教育活動的場所,在當今也同時作為教育資源壟斷的場所。大學成為了資產階級收編一切知識進入它的操控之中的重要籠子。「危險的」知識分子要麼進入了大學,接受一套學術規範的制約,被「主流學派」馴服或以無視式的扼殺;要麼沒能進入大學,於是他被視為三教九流,沒有學術圈的權威認可、「商業互吹」,也沒有知識傳播的有效載體和手段。普通的學生,由於各層級的學校所積累起來的教育資源差異,導致總體上富人的孩子更容易進入好的大學,一紙文憑使他得到權威的認證,使他有資格成為更有話語權的精英,然後繼續循環這種「馬太效應」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行業都以資本增值為最終目的了,在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表現形態(直接目的),大多數行業可以看業績,那麼在大學中怎麼評價一個大學或者一個教師的業績呢?——靠金字塔式的學術權力體系中的層層學術權威的認可。論文被生產出來,哪些人會看呢?現實點吧,根本大多數看的人就是該作者的學生、同行、上一級學術權威。學生為了得到老師的認可,同行為了參考借鑒以得到上級權威認同,上級學術權威為了裁決你。為了在學術金字塔中晉陞,需要的是一次一次地符合一個個學術委員會的首肯。先不論學術權威是否根據學者論文的真理性來決定學者的晉陞,無論如何,單就單一的金字塔式的裁決體系的獨裁,本身就是個問題。

大學的教育是否必要?必須仔細地區分它的必要性的構成。大學的教育應該怎麼樣?千萬不要放棄我們的想像力。我們每一代人都如雕塑家,在雕刻大學教育這座雕塑,我相信任在我們漫長的雕琢下,它身上各種累贅多餘的破土、碎石會被除去,而其中一些泥土和頑石都會成為曾造就它的一部分。它終將會有它最純粹、最少異化的模樣顯現。

——翹之

文/素安

編輯/素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財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TAG:廣財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