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對糧食加工問題是如何設想的?又鼓勵出口哪種糧食作物?

孫中山對糧食加工問題是如何設想的?又鼓勵出口哪種糧食作物?

邵雍

邵雍,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兼任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上海市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中山學社、黨史學會、宗教學會、新四軍研究會、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等。著作有《中國近代社會史》、《辛亥革命與中國社會》、《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秘密社會與中國革命》等20餘種。

孫中山

《建國方略》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孫中山《建國方略》提出了中國南北方民眾主糧的機器加工問題,稱「 吾意揚子江及南部中國諸大城鎮以米為主食者,當設許多磨米房;揚子江以北以小麥、燕麥及米以外之他穀類為主食者,其諸大城鎮當設許多磨麥機房」 等等。孫中山認為收穫下來的稻子、小麥只有以機器方式加工,才能及時存儲,以備後需。

公主嶺糧食貯存處

與此相關的是糧食的貯積。對此孫中山提出「 每一縣余出之穀類,送至近城貯藏;每一城鎮須有一年食物之貯積。經理部當按人數依實價售主要食物於其民,更有所余,乃以售之於外國需此宗食物且可得最高價者……輸出所得巨資,以之償還外債本息,固有餘也。 」 對於「 前此禁止輸出法之下,食物多所廢壞」 的情況,孫中山是非常不滿與痛心的。

他還力主黃豆出口。他說,「 吾意國際發展計劃中,當以黃豆所制之肉乳油酪輸入歐美,於諸國大城市設立黃豆製品工場,以較廉之蛋白質食料供給西方人民。又於中國設立新式工場,以代手工生產之古法,而其結果可使價值較廉,出品亦較佳矣。 」 如此設想,真是一個雙贏的方案。

鑒於當時中國與西方強國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巨大差距,孫中山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在《建國方略》中他說:「 吾前此論捕魚海港之建設及捕魚船舶之構造,已涉及海水食物」,就是「 陸地食物生產之事」 亦「 須國際扶助」。理由是「 歐美二洲之工業發達早於中國百年……無論如何,必須用機器以輔助中國巨大之人工,以發達中國無限之富源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宋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消滅日偽軍1200人 水原少將生死成迷 獨混第八旅團被圍殲
清代時期的東亞宗藩國家關係體系的解體與重構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