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孫子兵法》書評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孫子兵法》書評

《孫子兵法》共十三篇:第一篇計篇;第二篇作戰篇;第三篇謀攻篇;第四篇形篇;第五篇勢篇;第六篇虛實篇;第七篇軍爭篇;第八篇九變篇;第九篇行軍篇;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間篇。

第一篇 計篇

第一篇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涉及到戰爭的地位、軍隊管理、戰爭預測以及如何謀劃奪取戰爭勝利等重大問題。本篇提出了戰爭的特徵:「兵者,詭道也」。詭道就是「迷惑敵人」,不斷地製造玄虛,讓敵人摸不透我方的真實意圖,從而打亂敵人的戰略思想、兵力部署和運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就會由實轉虛,由有備轉為無備。本篇提出了「未戰先算」、「多算多勝」,強調了「慎戰」、「重戰」的態度。此篇做為企業做戰略的一種指導思想並不為過。「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是清朝的陳澹然在《寤言二》中提出的,這種戰略思想與孫子兵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戰略思想在第四篇「軍形篇」中也有充分體現。「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條件然後再去交戰,失敗之師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這顯然是一種重視「未戰先算」、「多算多勝」的戰略思想。

第二篇 作戰篇

第二篇作戰篇主要體現了「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以及「速戰速決」的思想。兵貴速不貴久,長期在外用兵打仗必然造成國家財力枯竭,因此既要保證速戰速決,又要「就地取食,以戰養戰」。

第三篇 謀攻篇

第三篇謀攻篇主要論述了「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思想,「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種以「兵不血刃」的方式達到結束戰爭的目的之智慧,不僅僅是有益於自己的國家,也有利於整個人類社會。同時提出了「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的戰前必先謀劃的戰略思想,與第一篇計篇相呼應。

第四篇 形篇

第四篇形篇,所謂「形」,從內容來看,是指軍事實力,即力量的強弱。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是自己的軍事實力和謀劃。「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意思是說:敵我雙方都有土地,產生了面積大小的「度」;雙方土地面積大小的「度」的不同,就產生了雙方物質資源豐瘠不同的「量」;敵我物質資源豐瘠的「量」的不同,就產生了雙方兵員多寡不同的「數」;敵我兵員多寡的「數」的不同,就產生了雙方軍事實力強弱不同的「稱」;敵我軍事實力強弱的「稱」的不同,最終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成敗。行軍作戰中的環環相扣,說明了戰爭的勝利不僅僅就是兵力多少等局部問題,往往要上升到一個國家物質資源豐瘠程度、國家面積大小、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高度。

上述論述雖然是談論行軍作戰,但這恰恰與產業思維有相似之處,很多時候一個企業的問題並不僅僅是局部的企業內部的問題,很可能是整個產業的問題,所以企業家要跳出小格局,將眼光放向整個產業甚至整個宏觀經濟去思考才有可能求得正解。

第五篇 兵勢篇

第五篇兵勢篇主要論述了「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的「奇正」思想。「正」兵與敵軍交戰,「奇」兵是取勝的主要力量。「奇」與「正」如同圓環,無始無終,靈活多變。

第六篇 虛實篇

第六篇虛實篇突出強調了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主動調動敵人,使其疲於奔命,不堪一擊,其奧妙便在於「避實而擊虛」。行動在敵人不設防的虛處,進攻時,敵人無法抵禦,退卻時,敵人無法追擊。乘虛進軍,使敵人無可還擊,則可以獲得攻、守、進、退的主動權。同時也強調了對軍事行動要高度保密。

第七篇 軍爭篇

第七篇軍爭篇突出強調了「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思想,即把彎路變為直路,把禍害變為便利,即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這樣就可以爭取到有利戰機。這要依靠權變的戰略戰術,對將帥的要求很高。並且重點論述了「兵以詐立」,與第一篇計篇的「兵者,詭道也」再次呼應。同時強調了「士氣」的重要性,士氣乃是將士戰鬥力的根本,將士戰鬥力乃是戰爭勝敗的根本,因此提出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著名論斷。

第八篇 九變篇

第八篇九變篇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論斷。戰場上千變萬化,勝敗除了看雙方戰鬥力,還要看將帥的應變能力,因此本篇叫「九變」,「君命有所不受」便是重要體現。基於「九變」,提出了「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所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即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而要依靠自己所做的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自己具備強大實力,使得敵人不敢來進攻,體現了「有備無患」「以不變應萬變的」的重要思想。

第九篇 行軍篇

第九篇行軍篇中有「視生處高」,對絕澗等險峻地形務要「吾迎之,敵背之」。強調了地形的重要性,設營布陣要依據兵力,同時也是在地形的制約下完成的,呼應了第十篇地形篇的「地形者,兵之助也」。提出了「兵非益多,唯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即兵力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盲目進攻,而能集中一定的力量,判斷分析敵情,正確、合理使用選拔人才,就能打勝仗。並提出了「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對待士卒的文武兼用的治理原則。

第十篇 地形篇

第十篇地形篇提出了六種「地之道」,突出了「因地制宜,巧借地利」的智慧,這對發展經濟也是很有啟示的,比如我國的經濟特區的實踐就是因巧借沿海的地利而使經濟繁榮起來的。並再次提出「知己知彼,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一方面與第三篇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相呼應,一方面強調了通曉天時地利的重要性。同時,提出了「愛兵」的先進思想,即「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同時警惕「溺愛」與嬌慣,即「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第十一篇 九地篇

第十一篇九地篇除了再次強調因地制宜原則,還強調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即用兵的情理是以神速為主,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經由敵人料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未加戒備的地方。同時強調了「齊勇若一」「攜手若使一人」的集體主義理念,杜絕個人英雄主義,這樣才能「並敵一向,千里殺將」。同時提出了「踐墨隨敵,以決戰事」的重要思想,即執行作戰計劃一定要隨敵情變化而靈活處置,來爭取戰爭的勝利。

第十二篇 火攻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重點提出了「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思想。這裡的「利」不是小利而是大利,不是個人私利而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是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只有合乎國家、民族、長遠、整體利益的「利」才去爭,以這個標準做指引,謀劃戰略才能清醒、冷靜、理智。

第十三篇 用間篇

第十三篇用間篇列舉了五種「用間」方式,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因間是利用敵國鄉人為間諜,內間是利用敵國朝內官員做間諜,反間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使之反過來為我效力,死間是抱著必死的心取得敵方信任後故意在外散布假情況使敵人上當受騙但最終死間不免被敵人處死,生間是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其中以反間為重,因為我方一定要查出敵方派來的間諜,獲得後以重金收買誘導其為我所用,使其成為「反間」,進而從反間那裡了解到情況,就能從敵方找到恰當人選,鄉間、內間就可得到使用了。並且死間藉助從反間那裡了解的情況就可以散布假情報使敵人上當受騙,生間由於從反間那裡了解了情況,避開了危險,因而可以活著回來報告敵情。因此「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歸納起來,整個孫子兵法無時不刻都在強調戰略思維的重要性。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將西方哲學的方法論稱為「正的方法」,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稱為「負的方法」。西方哲學始於「公設的概念」,根據一個或多個假設即「公設的概念」用演繹法推演出其他某些概念,這就屬於「正的方法」。而中國哲學始於「直覺的概念」,不講或者不特別關注推演,重點關注意會甚至頓悟。《孫子兵法》作為中國傳統智慧的代表作品之一,自然將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演繹得淋漓盡致,貫穿其中的戰略思維便是很好的證明。戰略思維是一種從整體把握的系統性思維,很難通過推演得到,反而更注重意會,是中國這種「正的方法」的切實體現。戰略思維不僅認識到該事件本身、該事件與以往發生的事件之間的關聯,而且從更廣泛的範圍內搜尋導致這些事件發生的根源,識別出驅動這些事件的關鍵驅動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在預測到其他相關行為主體的反應後採取相應行動。戰略思維將會導致創造性活動——即根據問題的真正原因採取行動,消除問題的內在根源,使事件或模式得到改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殺死龍的溫柔 的精彩文章:

TAG:殺死龍的溫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