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9年前的今天詹天佑在漢口逝世,百年前他就布局了中國鐵路網

99年前的今天詹天佑在漢口逝世,百年前他就布局了中國鐵路網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一篇課文《詹天佑》。課文講述了詹天佑克服困難,修建京張鐵路的傳奇過程,尤其是他設計了「人」字形線路,充滿智慧,舉世驚嘆。

詹天佑在人生事業的最高峰時來到湖北,主持修建粵漢鐵路、川漢鐵路,並將人生最後的7年時光留在了武漢。

洞庭街上  有他唯一留存的故居

漢口洞庭街65號,一幢兩層的灰色小樓,就是詹天佑故居博物館。

「這幢房子,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親自設計監造的。」博物館館長何天申介紹,詹天佑祖籍婺源,後來舉家遷至廣東。他一生與鐵路為伴,總在遷移。但他親自在武漢修建了住宅,可見寄託著不一般的感情。1912年他攜全家來到武漢,直到1919年58歲時病逝,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7年。

1919年,詹天佑受命代表中國出席國際聯合監管遠東鐵路會議。2月前往海參崴、哈爾濱赴會。

在會議期間,他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日以繼夜地工作,與赴會中國代表共同努力取得了中東路沿線由我國駐軍護路權,並爭得了我國工程師在中東路的工作地位。

這次在寒冬季節里的遠程出行,也重創了他的身體。因勞累過度,腹疾複發。1919年4月20日他回到漢口,21日入住仁濟醫院,24日因病情過重導致心力衰竭逝世,年僅58歲。

臨終時,他的遺囑只與鐵路有關,沒有留下一句關於個人和家庭的話。

這幢住宅也是詹天佑故居中,唯一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舊址。

詹天佑最輝煌的成就,是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條完全自己籌資勘測、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而在武漢的7年,詹天佑又完成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事」。

「他在這裡主持修築修建了粵漢鐵路武長段(武漢—長沙)、川漢鐵路漢宜段(武漢—宜昌)以及粵漢鐵路的專用碼頭——粵漢碼頭;代表中國政府出席遠東會議……」何天申介紹,1914年詹天佑就設計武漢最早的長江大橋結構圖,「起止點跟現在的長江大橋一樣,正是龜山和蛇山。從他的設計圖可以看到,他設計的長江大橋為單層橋面8股道,中間走火車,兩邊依次為電車、馬車、行人道。這很符合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詹天佑的孫子詹同濟老人介紹,詹天佑在武漢創設了中華工程師學會,寫出了《京張鐵路記略》《京張鐵路標準圖》《華英工程學字彙》等重要著作,這些都對中國後來的鐵路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有著留學經歷的詹天佑,在武漢的生活很「洋氣」。「現在的鄱陽街小學的操場,曾經是他的網球場。這應該是當時武漢唯一的網球場。」何天申說。

現在的故居博物館裡,陳列著詹天佑用過的簽名木箱、美式計標尺、題字原照等文物,一件件物品與青磚木窗為伴,安靜而舒緩地彌散著歲月的氣息。

這間規模並不算大的博物館,每年仍能吸引25萬人次的遊客前來。2016年詹天佑誕辰155周年時,他的銅像就落戶在與故居博物館相距不遠的漢口江灘。「大家都知道詹天佑,很多人是到了故居博物館,才知道他跟武漢的淵源這麼深。」何天申說。

事實上,詹天佑對湖北宜昌也極有感情。「川漢鐵路宜萬段山路崎嶇,是難度最大的一段,宜昌有著『川鄂咽喉』的別稱。」宜昌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川漢鐵路在宜昌》主編、宜昌歷史文化研究者彭翔華介紹,1911年初,詹天佑兼任川漢鐵路宜萬段(宜昌到萬縣)總工程師時,自己出資、設計,請人在宜昌建了一棟二層住房,「這說明,他對川漢鐵路這個具有挑戰意義的工程充滿期待和信心,也證明他喜愛宜昌,想在這裡長期居住。」

可惜的是,受時局影響,川漢鐵路最終沒有完成,詹天佑對宜昌只能是「路未成,情未了」,「宜昌的住宅,他沒能住過哪怕一天。」彭翔華感慨地說,「詹天佑曾在書信中寫道,儘管形勢非常困難『但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我將儘力前往宜昌』。這表明他對川漢鐵路的重視,對宜昌感情的深厚。」

詹同濟老人曾委託宜昌當地媒體幫忙尋找這幢故宅。彭翔華說,據當年看守房屋人的後代回憶,房子在抗戰期間遭日軍飛機轟炸,後來廢棄了多年,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了,「我也曾多次尋訪過,當地一些老人們稱它為『玻璃房子』,因為當時在宜昌普通民居極少能裝玻璃,所以就有了這個稱呼。也有老人介紹說,兒時曾見過這棟房子,那時人們叫它『詹大官人房』。」

房屋如今已不見一磚一瓦,不過這幢住宅樓的設計圖紙仍存於世。1993年,詹同濟老人將圖紙捐贈出來,如今是武漢詹天佑故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設計圖紙為深藍色,長56.7厘米,寬44.1厘米,上繪有多幅房屋平面、立面圖,並附有中、英文字說明字樣,清晰明了。房屋為歐式風格,其外觀構造,與漢口洞庭街上的詹天佑故居大體相似,「那是一種德國出品的專用圖紙,質量上乘。100多年過去了,設計圖上詹天佑本人的字跡仍清晰可見。」

今日鐵路  由他開啟整體布局

詹天佑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評價他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今天我們四通八達的鐵路布局,南北向、東西向的橫縱貫線的設計思路,最早就是由詹天佑提出的。」何天申介紹,早在百年之前,詹天佑就已經提出制定「兩橫兩縱」的全國鐵路幹線網,這可以說是後來中國鐵路發展的藍圖,構建了中國鐵路的基本框架。

今天我們乘坐高鐵,享受說走就走的便利時,應該知曉這縱橫四方的高鐵網線,正是基於詹天佑的最初布局。

「尤為重要的是,詹天佑統一了鐵路的技術標準。」在此之前,中國的鐵路有寬有窄,軌距五花八門,有萬國鐵路之稱,而詹天佑在1917年設立了專門的鐵路技術委員會並主持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技術標準,並將軌距確定為1435毫米。「有了這些標準,各地建設的鐵路才能夠連接、兼容,鐵路網線才成為可能。而中國列車駛出國門,也能與國際鐵路順利接軌。」

詹天佑一生成就斐然、影響深遠。但追索他的人生經歷,則充滿坎坷。何天申介紹,詹天佑11歲時便作為中國首批留美幼童中的一員,漂洋過海去求學。他非常刻苦,考上了耶魯大學並在土木工程系鐵路專業完成了學業。1881年,詹天佑學成歸來,「可在當時,他這一身本事無處用。他當過老師,做過水手,參與鐵路項目時,也是從技術員做起。」何天申介紹,直到1905年詹天佑負責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他的才能才有機會充分發揮,「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的機械,炸石開道、鑽井鋪路都得靠人力,詹天佑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物理、化學知識,包括在陡坡上採用『人』字形線路的創意,都顯示了他的智慧和能力。」詹天佑在管理上也很有章法,「他主張團結人才,鼓勵不同意見,認為就算是反對的聲音也能幫他糾偏、激發靈感。可以說,在那時候他就很懂得頭腦風暴的作用了。」

最終,京張鐵路提前2年通車,舉世震驚,這也給了詹天佑極大的信心,「這時候的詹天佑,正處在事業的高峰,他希望迎接更大的挑戰。川漢鐵路正好為他提供了一個這樣一個舞台。」彭翔華介紹,1909年8月11日京張鐵路建成,10月2日通車,11月初詹天佑就開始安排南下宜昌的事。

也是在這個時期,詹天佑提出「路興國才興」,表示修鐵路是當時中國的頭等大事。他在書信中寫道:「修此鐵路,縱有千難萬難,也不會半途而廢,為夷國恥笑……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詹天佑對鐵路極為鍾愛,他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比如川漢、粵漢、滬嘉、洛潼、津蘆、萍醴、新易、潮汕等。

鐵路的發展,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必多言,鐵路對每一座城市甚至每一個人,都產生著影響。

他的開拓,為中國鐵路的騰飛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截至2017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2.7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鐵約佔20%,高鐵營業里程為世界第一位。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凌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天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武漢動物園迎新客:兩隻價值近60萬元的非洲小企鵝入駐
男子發病持刀砍傷妻子逃跑,民警5分鐘內將其制服

TAG:楚天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