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形式與政治》:當建築空間遇到權力

《形式與政治》:當建築空間遇到權力

什麼是建築的「形式」?

「形式」首先指一個三維的空間存在或空間設置或環境,它包括人對此的視覺體驗以及由此展開的與視覺文化(繪畫、攝影、電影等)的各種關係,也包括這個三維空間的物的形態及各種與此相關的物質形態問題如風格、樣式、設計理論等,也包括此三維空間體系中水平展開的空間布局及其中的各種關係,以及布局中所承載的審美體驗、文化活動、日常生活和社會政治組織及其運行。

伊薩克·牛頓爵士紀念碑設計,佈雷,1784年。來源和授權:法國國家圖書館。

孟加拉國民議會大廈,路易斯·康

由於人的使用和參與,這個空間形式必然包涵了人的活動的一切,尤其是經驗的、具體的、日常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活動的內容,以及這些活動的物質的和抽象的形式。

昌迪加爾議會大廈

潘登威爾模範監獄(倫敦,1842)平面圖。源於:埃 文 斯,《 品 德 的 編 造》,350頁(Robin Evans,The Fabrication of Virtue: English Prison Architectur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350,fig. 183).

而政治在此指龐大又細微的權力的關係、組織和運行,及其在國家政府、社會機構和廣大社會各等級和各集團之中和之間展開的方方面面。

柯布西耶與尼赫魯在昌迪加爾

傑奎琳·肯尼迪聽貝聿銘陳述

這種權力組織和運行體系及其思想,與某個建築空間體系的設計和使用的關係,可以是領導的、支持的、中立的、不支持的、對立的,也可以是模糊的、矛盾的、不確定的。

形式與政治之間存在何種聯繫?

當我們漫步於蘇州古典園林,我們或許會被戲劇性的空間變幻和富於聯想的文字題詞所折服,感嘆其審美體驗的豐富、文化意境的深遠;

但是,當我們閱讀到園林宅院當時主人在官場上的處境和跌宕,以及在精英社會中的來來往往,我們會被園林建築的社會政治背景所吸引,認識到背後社會現實的一面。

蘇州留園,明太僕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

走進輝煌的紫禁城,我們會被這組恢宏建築群的色彩、輪廓、尺度、節奏、空間韻律、嚴格而富有變化的格局形態所折服,感嘆設計的審美把握、精神氣概和莊嚴神聖;

清末北京城中心:自北向南鳥瞰。源自: Wulf Diether Graf zu Castell,Chinaflug (Berlin: Atlantis-Verlag,1938), p27.

但是,當我們被提醒,這是一座皇帝的居所,是宮廷最高權力的運行場所,其運行涵蓋複雜的對宮廷、政府、國家、疆土的管理時,同樣,我們也開始注意到這個富有美學價值和符號體系的建築群體的政治問題。

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在紫禁城的屋頂

建築設計學科的整體話語,傾向於形式至上或形式主義。儘管如此,依然有一批研究進入了政治社會領域中。在這些建築政治問題的探討中,有個別研究,思考了「形式」(文化、藝術、風格、空間等)與「政治」(權力關係)的關係,並自覺強調兩者在方法論上的平等,即不先驗地決定文化形式和政治社會現實之間的某一方的主導,由此打開政治研究的領域,使其開放而靈活。

在福柯的影響下,拉畢諾和萊特就是這樣進入研究的,其論述強調兩者的平等,注重「形式」,及由此帶來的潛在的創造性、文化性、微觀性和物體性。但是,就整體而言,上述建築政治問題的研究基本上是政治至上或政治決定論的。

比如,很有影響的塔夫里的馬克思主義的現代主義建築批判,就是政治(政治經濟)決定論的,形式和設計完全被置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系之中和之下;

又比如,比較有影響的關於「奇觀」建築的研究,也把設計或形式問題置於或者歸劃在政治經濟動力之下,其結論封閉、壓抑、無望,抹去了創造的開放性,以及文化與政治、形式與政治關係的不確定性。

關於「明星建築師」的討論,也是如此。在德波(Guy Debord)和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理論影響下,文化、藝術、形式,完全成為意識形態,成為政治經濟力量的工具;這種判斷或許大致正確,但不完全正確,不能完全反應人類生活整體的多維性、開放性和不確定性。

在政治社會學領域中,在文化進入的大趨勢下,目前的研究也需要繼續推進,採用文化形式和政治社會等同重要的方法或視野,使政治社會學進一步貼近微觀世界和人文生活世界,接近對「人」的整體理解。

那麼,有沒有一種新的視野

形式(文化)和政治

放在同一個平台上

做一個水平的、橫向的、開放的、沒有先驗設定的

沒有任何決定論的考察和研究

《形式與政治》

Forms and Politics

朱劍飛/著

朱劍飛:天津大學學士,倫敦大學博士;墨爾本大學副教授、博導;

長期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主要關註明清北京政治空間,近現當代中國建築,建築理論的對話,世界背景下的中國建築,古今中國建築的連續性等課題;應邀在世界各地演講,場所包括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倫敦AA建築聯盟、皇家藝術院(倫敦),及歐洲、北美、亞洲和中國各院校;已出版七十餘篇論文,刊登在國內和國外如AA Files、Journal of Architecture、Harvard Design Magazine等學術期刊上;已出版《中國空間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現代中國建築》(2004,2009年)兩本英文專著,也主編了中文文集《中國建築60年(1949-2009):歷史理論研究》(2009年)。

目錄

形式與政治:建築研究的一種方法

一、空間與權力」

1. 天朝沙場:清代紫禁城的政治空間構架

2. 邊沁,福柯,韓非:明清北京政治空間的跨文化討論

3. 福柯:機構與微觀空間

4. 希利爾:空間句法與空間分析

5. 埃文斯與馬庫斯:作為機構的建築

二、權威、形態、視野

6. 明清北京:城市空間體驗的美學構架

7. 雍正七年(1729):線性透視,近代化的一個起點

8. 民族形式:政權、史學、圖像

9. 埃文斯在1978 年:在社會空間和視覺投影之間

三、設計與批評

10. 批判與後批判:中國與西方

11. 作為全球工地的中國:批判、後批判和新倫理

12. 二十片高地:建築風格流變掃描(1910 年代 —2010 年代)

13. 中國設計院宣言

14. 一種設計實踐形式的獨特意義

15. 理性批判與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從康德到塔夫里

四、國家的形式與倫理

16. 明清北京研究三結論:社會地理,政治建築,象徵構圖

17. 萬物:大而多元的構架

18. 中國城市:政治與認識的大尺度

19. 帝國的符號帝國:中華文化中的大尺度與國家倫理

20. 本雅明與郎西埃:藝術與政治

本書的二十篇文章按其涉及的主要問題,收集在四個部分中;每部分的文章,其關係互相獨立又互相關聯,從不同角度回答或討論有關主要問題。每個部分,都有關注中國的研究和聚焦西方理論的論述;兩者的關係是水平的、橫向的、平等的,兩者互相比照、互相辯論;它們不構成垂直的「應用」或「推理」關係。

探討權力與空間關係的第一部分,包括兩篇明清北京的研究和三篇理論方法的論述。 第一篇(1)「天朝沙場」研究了宮殿內部的權力關係及其空間構成,涉及到常規和暴力政治,以及世俗禮儀和神聖祭祀等方面;第二篇(2),「邊沁、福柯、韓非」, 同時考慮了內部和外部的權力關係,即內向的三角權力關係和外向的不對稱關係,也比較了歐洲和中國國家權力理性化路徑的不同。後三篇(3、 4、 5)論述 介紹並分析關於機構中的空間政治和政治空間的理論。

探討權威、形態、視野互動關係的第二部分,包括三篇歷史研究和一篇理論研討。第一篇(6)討論明清北京城市形態中政治要求和審美體驗的疊合,及此中的審美體驗和空間設計形式。第二篇(7)研究清朝早中期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西洋線性透視法的引入和由此帶來的「視覺飛躍」 。第三篇(8)研究共和國第一個十年的首都建築和城市設計;

第三部分,關注設計實踐和設計批評。這裡的六篇文章研究中國現當代建築設計生產的機制和思想,涉及到中外交流、中西比較和對於批判和實踐的態度的異同,也論述西方自身的批判思想的歷史脈絡。

第四部分,關注聚焦國家的倫理和文化形式。這裡的五篇文章中,第二、三、四篇(17、 18、 19),闡述中華文化中的國家倫理與包羅萬象的內向邏輯文化的關係,而第一篇和第五篇(16、 20),則分別討論更具體和更理論的問題。

《形式與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城 的精彩文章:

彼得·埃森曼:第二數字時代的建築

TAG:光明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