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拳功莫辨——逝水遺痕 心若鏡乎

拳功莫辨——逝水遺痕 心若鏡乎

世界最具影響力太極微信公眾號

(作者拳照)

以俗度賢,以今衡古,好比蟬雀議鯤鵬,不過是庸人自庸。此景於今甚之,故不知聖而謗聖者眾。武術亦然,以我四十餘年遊歷各地武林,所遇者中,能略知上乘技擊之藝大概者,不過數人而已,如孫劍雲、劉子明、支一峰、肖雲浦、闞春等先生,但因時事之故,除孫劍雲老師外,多隱而不出,故於武術界多不知其名。如今因與肖雲浦先生失去聯繫,不知尚在世否,余皆駕鶴而去。然而支、劉、肖、闞等先生的技擊功夫,在今人看來匪夷所思,其藝於技擊之高效與高妙、練法之精深與獨到,為當代世界各種競技技擊所未見、所不能及者。多年所遇、所見諸多拳師數以百計,某些雖被當代媒體冠以「大師」、「宗師」之名,然而其中最好的幾位,其技擊功夫勉強可及下乘,更有些人名氣雖盛、門徒雖眾、段位雖高,然其技藝皆不入流。所以,豈能以近四十年來世面上所見諸多研習傳統武術技擊者其技藝不如現代搏擊,就認為前人也不過如此。以今判古、以顯斷隱,此種認識實屬夏蟲、井蛙之見。

有人驚訝於僅一個徐曉東或以技勝或以言凌,攪擾武林,狼煙塵起,其中緣由值得品味。其實以我四十餘年對民間武林的了解,對如今這種現象並不意外。如今一些民間傳統武術拳師的技擊技藝不僅不高明,而且不全面,技能訓練上缺漏多、效率低。如某拳派講究纏拿,但其纏拿技藝的技術層次很一般,都是常見的技藝,不過是順力脆快的反關節技法而已。對於纏拿技藝的理解也甚淺。換言之,他們對纏拿技藝的特點及大部分技術內容還處於茫然不知的狀態。然而一些媒體喜歡誇大其詞,言過其實,全然沒有底線,為了節目的收視率大肆製造聲勢,以搏人眼球。這些媒體對傳統武術的見識極為淺窄,對高水平的傳統武術技擊不僅沒見過,而且根本不了解。因此,當一些人聽我介紹牟八爺的纏拿技藝後,觀其議論,讓人頗有「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之慨。

那麼牟八爺的纏拿有何特點?在牟八爺太極拳心法16字訣中有「纏拿吞化」一語,雖也有纏拿二字,但其意大不同。

從技法上說,一般的纏拿要通過至少三個手指,即大拇指與其他四個手指中的至少兩個手指以及手腕、小臂的參與才能發揮其纏拿之技。而牟八爺常常僅用食中二指,甚至只需用其中一個手指就能發揮其纏拿之技。

奧妙在哪兒?

牟八爺的勁力能深透到對方身體內,運用纏拿時,與牟八爺所用一個手指共同形成纏拿效果的對應物一個在對手身上,另一個在自己的步點上。在散手中纏拿對方時,牟八爺身體移動冷突、迅疾而自如,運動中步點到了,只要手指觸及到對方的手或手臂就能發揮纏拿效果,或使對方撲跌,或使對方一時不能動。乃至當年牟八爺有「牟一指」之稱。練這種技法,一是要練出手指的透力,如「一根筋」練法。此外,還要練出手指的中定力。開始練時,有按瓢入水法或按氣球入水法,以後有按彈簧銅球法等,此外對步法也有相應的訓練方法。練習這些基本功非常枯燥,即使當年也很少有人能沉下心來研修這種功夫。一般練習太極拳者都喜歡研究推手或擒拿等技藝,因為練這些東西有樂趣。但在散手中適用範圍窄,取勝效率低。張烈師兄曾當面諷刺某位全國推手冠軍,張烈師兄說:「遇到有人在街上調戲你老婆時,你能跟人家推手嗎?」意指推手與實戰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一些研修傳統武術的人包括一些被今人捧為大師者,其實並不懂傳統武術技擊。有人練了幾十年的太極拳,著書立說寫文章,到處講演,竟然把肚子不怕打,作為其有內功的證明,讓人感到十分可笑。因為只要一個健康的人,堅持站3個月的三體式,就可以做到肚子不怕打。堅持站一年,不僅肚子,胸口、兩肋也不怕打。如果把這種能力也炫耀為內功,這種內功的層次也太低了。但是被當今媒體趨之若鶩的常常就是這些人。

牟八爺也不怕打,因其身體已形成吞化本能,即在一氣作用下,其法有纏拿之巧,肌膚有包裹之勢,骨架有開合之功。絕非是靠鼓著肚子硬頂。孫氏拳內功不是硬氣功那種性狀,而是活潑無方,感而遂通,其氣勢彌散於天地之間,無處不有,天人一體,用之於敵,聚之如泰山壓頂,輕觸彼身能使對方呼吸困難,散之則如恢恢天網,未及彼身已使對方完全被制,手足無措,如裘德元、孫振川、肖玉昆等先生的造詣。這等吞化功夫如今已無人練就,逝水遺痕,唯心若鏡乎者,方能觀其痕而追其跡。

牟八爺遠矣,近人唯肖雲浦、闞春二先生亦為技擊高明者。自肖雲浦先生之後,無論是中外各類格鬥競技,無論在電視、視頻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表演演示,還是在競技比賽中,鮮見有誰能發出冷彈力,常見一些擅發彈抖力者。彈抖力與冷彈力不可同日而語。冷彈力與彈抖力雖然只差了一個冷字,但就這個冷字使得運用的效果、效力有質的不同。因為冷,使對方全然無備,因為冷,使勁力更為整脆,因為冷,使用法近乎無為,因為冷,所以能應變機隨。而彈抖力是很初級的勁力,所見很多人打出彈抖力前還要做勢,因此他們在實戰中很難用上這把勁。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冷?

竅在虛靈!

什麼是虛靈?

虛者,虛空之勢。靈者,靈機感應。

做到虛靈者,即能夠體用虛空中靈機之勢者。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虛靈呢?

有身法、行法、心法、用法。

故在孫振岱先生的太極拳心法中有「吞吐沾蓋冷崩彈」一句,而在牟八爺的太極拳16字心法中也有虛靈冷彈四字,此絕非偶然。

虛靈不僅是意,不僅與心法有關,其基礎實實在在,是身法和行法。

其身法特點有:中正平穩虛實分明內開外合、懸沉松輕、整肅通散、渾圓對應、勁藏身後、圓活氣定。

而其行法特點有:中平直圓,起落一氣,圜研相合,蓄神空意, 逆中行順,順中用逆,動中求靜,動靜合一。

上述所列64字訣,核心就是虛中

關於這64字訣需結合具體拳式詳加講解才便於掌握。但是作為最初的狀態就是在做任何動作時都要有機變之勢,含蓄著無限的變化,不可做動作時,自己做了前面的某個動作,只能接後面某個固定的動作或某幾個固定的動作。周身始終不能失去隨機變化之勢。身法與動作狀態失去隨機變化的靈機是當今練習太極拳者常見的通病之一,一些當代所謂的「武術名家」、「太極拳大師」亦多犯此病。身法、勁意時時刻刻不得失去遍體靈機這種狀態,不僅練太極拳時要如此,練形意拳、八卦拳時也要如此,當基本拳架掌握後,就要體會拳架中蘊含的靈機以及可能的變化之勢,並把這種靈機與變化之勢在走架中體味出來。這不僅涉及身法、行法(動作運行狀態)的要竅,還涉及心法、用法。

習拳者,先不要說功夫下的大小以及造詣是否高深,首先要練對,練拳的規矩、道理要對,要把行拳的狀態找對。否則,功夫下的再大,也是笨功夫,造詣再高深也是在俗藝中打轉。一些人練拳幾十年,而難有進步,就是在方向上錯了、道理上錯了,練拳的基本道理、基本狀態沒有弄明白。

那麼這種含蓄著無限變化的機勢在行拳中從何入手呢?

就是從孫氏拳的三害、九要及前面提到的64字訣中入手。一些人對於64字訣在開始練拳時難以一下子理解,或一下子找不到。最起碼先要從五點入手:身勢平穩、呼吸自然、起落清明、渾圓對應、足胯協同。此為簡之又簡。如果上述五點在練拳中還不明所以,說明對練拳的方向還沒有找到。說再多的拳理也屬於空談,落不到自己的身上。

每看武術界所謂的「名家」們表演,不管他們的名頭有多大,什麼八段、九段,什麼世界冠軍,什麼當今所謂的「宗師」、「大師」,一出手即露餡,或一身拳病,或不知拳中關竅而空費精神,或自我陶醉而平庸稀鬆,幾十年來所見懂拳者甚少,常常一次轟轟烈烈的大型武術活動下來,一個懂拳者都沒有見到。

真正懂拳者,不在於你自稱練的是什麼拳,要一出手,一動一靜蘊藏著無限的機勢,渾圓一氣之意雄渾,勁勢無邊界。如闞春先生,他隨意展示了幾個摔跤式和散手,真是即氣勢奪人,又遍體靈機,其拳意比當今許多所謂的太極拳「大師」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闞春先生論輩分比我晚一輩,但年紀長我四十多歲,不僅見過上乘的實戰功夫,自身也有實戰功夫,他那種實戰功夫不是擂台競技那種功夫,而是生死格鬥那種實戰功夫,他上過沙場,手刃十餘人,有以一搏眾之能,是位真正懂拳者。

肖雲浦先生也是真懂拳者,他的一身筋脈全練通了,自頂至足全身貫通如一根筋,帶動周身勁意整體爆發,其勁塌提崩斷,挫剪鞭錘,抖震彈放,閃斫硬撞,出拳出腿,捷如飛梭,目不暇接,步法疾徐有序,節奏分明,連擊時,手足連用如暴風驟雨,空中嗡然,聲塞室內,聲聲相催,而步法輕捷、呼吸穩靜自然,絕無跺地之態,時短衣短褲,其聲非如一般表演者由衣褲寬大所助。

至若當年裘徳元、孫振川、肖玉昆、何道人、董岳山等先生那種虛空壁立的功夫,更非今人可以想像的。

通過孫劍雲、劉子明、支一峰、肖雲浦、闞春等先生,使我深信中國傳統武術確有技擊高藝,然而當今已經很難見到了,如今傳統武術技擊高藝如乾枯已久的古河道,早已不見水流,唯遺痕尚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太極拳網 的精彩文章:

拳練千遍須明一條:知度才能守邊

TAG:世界太極拳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