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說了那麼久的智能汽車,今年能造出來看一眼嗎

說了那麼久的智能汽車,今年能造出來看一眼嗎

在當下汽車產業變革時代

未來出行模式將發生巨變

對車的定義也會發生變化

瀋海寅介紹奇點汽車首款電動汽車量產車型「奇點iS6」預覽版。圖/視覺中國

造車新勢力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閔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849期《中國新聞周刊》

「我們是同盟軍,而不是對手。」 奇點汽車CEO瀋海寅如此評價「造車新勢力」的小夥伴們。

這份同盟軍的名單,包括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奇點汽車、車和家等。這是一股汽車領域的新生力量,從三四年前開始陸續誕生、成長。創始人團隊有著相似背景,大多與傳統造車毫無關聯,而是來自互聯網或出行領域。創業之前,大都受到特斯拉電動車的影響和激勵,希望打造一款中國版特斯拉。他們試圖在壁壘很高的造車領域撬開一道門縫,這些闖入汽車界的新面孔,被人稱為「造車新勢力」。

2018年,成為「造車新勢力」被市場檢驗的關鍵時間節點,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奇點汽車都已經宣布將在2018年實現量產。他們將帶給市場一款什麼樣的汽車?造勢已久的汽車能否如期交付?考驗的不僅是某一家車企,而是整個「造車新勢力」是否具有從創造概念到量產落地的能力。

互聯網思維造車

距離約定的採訪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分鐘,瀋海寅還堵在路上。他給《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連續發了兩條微信:「抱歉,還堵在路上」「快到了,還有11分鐘」。

他戴著黑邊眼鏡,胸前掛著寫字樓的進門卡,背著電腦包,走進採訪間,不停為遲到表示歉意。他稱呼記者為「老師」,很專註地聽問題,不時點頭附和「嗯,了解」,然後用節奏舒緩、平和的語調開始講述。

近20年互聯網從業生涯,在瀋海寅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他看上去更像一個互聯網工程師,而不是汽車企業的老闆。

瀋海寅的創業之路從日本開始。回國之後,他先後擔任過金山軟體集團副總裁、奇虎360副總裁,不僅主管360手機衛士、360雲盤等核心業務部分,還創建了智能硬體產品部。

瀋海寅的每一次職業轉型,都與互聯網產品和思維帶來的衝擊有關。

「在我職業生涯中,有幾次影響比較大。第一次是在1995年,首次接觸到互聯網,所以之後的創業都和互聯網有關。第二次是2007年,拿到了一台蘋果apple touch,當時還不是手機,但令我很震撼,開始把全部業務線往蘋果手機上轉。」瀋海寅說,最近的一次是在2014年,他從朋友那借到了一輛特斯拉model s。

「駕駛以後,對我震撼非常大。」瀋海寅感慨,對於汽車來說,特斯拉開創了智能汽車的先河。

但實際上,在特斯拉剛面世時,給市場帶來最大衝擊之處是動力系統的改變,解決了電池作為汽車動力來源的大容量和長時間續航問題。

在瀋海寅看來,很多人沒有真正看懂特斯拉,「特斯拉帶來真正的衝擊是,用互聯網的概念去重構汽車。」

「今天的汽車都是功能汽車,所有功能都是汽車被研發之前,被定義清楚了。」瀋海寅舉例,比如,座椅需要加熱功能,車窗需要自動車窗,但是,某一款車當下沒有這個功能,如果發現競品有這個功能,唯一的選擇是,五六年後,在下一代車上增加這個功能。這是現有汽車的邏輯。

「特斯拉就不一樣,從一開始就把硬體,變成一個可編程的平台,然後不斷通過軟體更新增加新功能。」他說,比如,有一次,特斯拉做了一次軟體升級,一旦擋位掛P擋,把門打開,座椅會自動後退,方便駕駛者下車。但最開始車輛沒有這個功能,只是通過軟體升級的方式來實現,而硬體本身不需要任何變化,「如果是傳統車企來做,一定要事先想清楚這件事,然後硬編程編進去。」

在他看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他喜歡用一個形象的方式來說明二者的差別:傳統汽車是開飯館的,菜單里有青椒肉絲、西紅柿炒雞蛋,這份菜單是廚師事先定好的,顧客只能在裡面選,「但今天的智能汽車是開超市的,裡面有青椒、肉絲、西紅柿、雞蛋,你可以用青椒去炒雞蛋,用西紅柿來炒肉絲,只要你想這麼做」。

更直觀的類比是手機。在諾基亞引領的功能機時代,每個功能都是由硬體和軟體綁定在一起組成的。比如手機拍照,通過攝像頭和諾基亞自己編寫的拍照程序綁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功能,叫拍照。

「是否可以用這個攝像頭來掃二維碼或者名片呢?對不起,做不到。但是在今天智能手機時代,很簡單。」瀋海寅說,他對智能汽車的理解和認識,也基於這種邏輯,「智能汽車的核心在於,硬體成為一個平台,可以在平台上,通過軟體不斷給硬體增加新的功能,這才是智能汽車的核心。」

在他看來,即使到今天,行業內對智能汽車的理解也有很大差異。有些人理解的智能車,是指可以遠程開空調、地圖在線更新等功能 ,「但我認為,這隻能叫網聯汽車,是早期的版本。真正的智能汽車,是一個可以成長的汽車。」

瀋海寅說,這種思維和理念給汽車帶來本質的變化是:未來汽車就是「百變金剛」,可以通過軟體升級,不斷給這輛車帶來新功能、新體驗、新服務。

他從2014年左右想通以後,這個觀念直到現在也沒變過,「看清楚這件事讓我非常非常激動,而這幾年,我們一直在想的是,如何去實現?」

換一種模式造車

「奇點」汽車這個名字,來自於「奇點大爆炸」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今無邊無際的宇宙是由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爆發而來。奇點這個名字背後,也許暗含了某種顛覆者的野心。

其實,瀋海寅最初是以天使投資人的身份投資了一家叫智車優行的科技公司,這是由一群來自互聯網及汽車等不同行業的人創立的。沒過多久,他自己也加入團隊,成為自己投資公司的CEO。

理念很清晰,但如何找到落地的路徑,仍然要跳過一個又一個坑。

「最早碰到的,是人的問題。2014年我跟別人說要造車了,別人會想你憑什麼?」瀋海寅說,如何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並把這些人從傳統汽車行業中挖出來,是早期的最大挑戰。

但他想到了雷軍做小米手機的過程,「那個過程我非常清楚,當時雷軍就到諾基亞樓下,找很多人聊,想挖人,但很多工程師談完了就拒絕。」他說,當時沒有人相信雷軍能做手機,但現在最後悔的可能也是這些人。

「我們剛開始也只能靠忽悠,忽悠一堆願景,才能把工程師忽悠過來。」瀋海寅笑稱,但今天形勢已經截然不同,很多傳統車企的人已經看到改變的趨勢,開始主動投簡歷,「三四年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造車畢竟不是做手機,難度和門檻都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對一個毫無傳統造車基因的新手來說,造車之難,可以想像。

「傳統汽車產業是由整車企業基於汽車動力系統(燃油發動機)和車型的系統設計,通過掌握以發動機和車型為核心的產品定義權,進一步掌握市場劃分、品牌與車型定價及生產批量等市場定義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曉明在近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儘管經過了百年發展,但整車企業通過動力和車型的系統設計控制零部件配套體系,牢牢把控,使得產業形態長期固化。

「汽車產業門檻非常高,體現在規模性、品牌效應,整個體系的垂直一體化程度非常高,因此壁壘很高,很難有新進入的機會。」王曉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是汽車電動化,將成為一次重要的變革契機。

表面上看是一次汽車驅動系統的技術變革,從長期影響來看,會帶來生產組織方式的深刻變化。王曉明判斷,這種重大的變化,主要有三個層面:一是隨著汽車電動化的推進,模塊化生產企業(特別是動力電池)在乘用車領域將通過生產標準化、通用型產品,取得獨立的市場地位;二是隨著整車產能越過市場飽和點,家電領域不同品牌企業間交叉代工的現象也將在汽車產業中出現,未來不排除出現獨立的無品牌代工型企業(富士康模式);三是隨著跨域進入者增多,對「核心產品」進行重新定義並取得市場認可的整車企業將出現。

也就是說,造車這件事,不再是鐵板一塊。隨著電動汽車時代到來,新入局者有越來越大的機會撬動這個行業。

這種判斷,和瀋海寅的思路完全一致,「當行業從快速成長期進入成熟期後,就會發生變化。有些企業專門做代工,有些企業專門做品牌來定義產品。」瀋海寅說,未來一定會出現汽車行業的富士康,「我們在2014年做過調研,有沒有可能不做生產,沒有自己的工廠,但可以去做汽車。調研下來後發現,時機成熟了。」

瀋海寅和團隊調研發現,當時中國一年賣2500萬輛車,但產量到了一年4000萬輛,而且工廠都是在最近七八年建立起來的,都沒有過時,「我們問了一些車廠,是否願意做代工,他們非常願意。」

「汽車行業最大門檻,在於初期投資要建廠。車影子還沒有,幾十億就得往裡投。所以在過去,這是門檻非常高的事。」瀋海寅說,但在互聯網時代,很多做到非常大的企業,比如滴滴、美團,都是採用滾雪球的方式,做一點融一點錢,不斷往前走,「我們就想,能否把互聯網這種方式搬過來,在汽車行業是否走得通。這就是我們去改變的東西,不再用傳統車企的方式來造車。」

瀋海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的公司員工總數正好是500人。這在傳統車企是不可想像的,一個研發部門的人數都比這個數字多。

「我們當中大部分人來自傳統車企,有汽車背景的佔到五分之三以上。」瀋海寅說,在奇點,整車研究院、動力研究院、汽車造型、汽車工程等團隊都來自傳統車企,而智能系統、智能應用及車聯網等團隊都來自互聯網。

而兩個團隊工作方式完全不同。互聯網公司的習慣是,要快速迭代,一個星期推出一個版本是很正常的事。但對汽車團隊來說,傳統車企的工作方式是,三年定一個大計劃,然後去執行。中途變化,對他們來說是很抓狂的事。

內部如何磨合?瀋海寅說:「我們內部有個口號,叫『敬畏傳統、大膽創新』。必須要讓互聯網團隊了解,做車這件事不可能這麼快迭代,要尊重必要的流程。但更重要的是,讓來自傳統車企的團隊了解,我們造車跟傳統車企不同,隨時隨地都會改。」

奇點汽車首款智能電動汽車量產車型——奇點 iS6 預覽版已於2017年4月13日正式亮相,預計將在2018年內實現量產。

「年底要量產了,到今天這個時間點,如果在傳統車企,一個螺絲都不會改了,但我們還在改。」瀋海寅舉例說,比如,這款車的中控顯示屏,已經做了好幾輪改變。三年前的技術,邊框只能做到某個厚度,但這兩三年,電子產業發生了很大變化,完全可以不斷提升,把邊框做得更窄,「這種思路在傳統車企是絕對做不到的。」

接地氣的智能汽車

「亮相的智能概念車有很多、黑科技也很多,但這些黑科技哪些可以最快速度地應用在汽車上,那些概念車又有多少可以走到用戶身邊呢?正是因為大家給用戶看了太多短期內實現不了的概念產品,反而影響了用戶對智能車的期待和信心。」

這是2015年,瀋海寅在一次分享會上的講話。他在當時就已經想得很清楚,不想造一輛只能看、卻不能開、或根本買不起的智能電動車,「我們的智能電動車將更接地氣,可以通過OTA升級(遠程無線升級)、小步快跑,技術在驗證中不斷改善、汽車在細節的迭代中不斷升級完善。」

他說,在第一代量產車上,所有載入的智能網聯功能,都是圍繞「為了用戶的核心價值」這個標準。比如,奇點配備了夜視功能和防疲勞駕駛功能,因為希望這是一輛更安全的車。

而在自動駕駛技術這件事情上,瀋海寅堅持兩個核心原則:第一,全自動駕駛,在目前條件下很難實現,所以選擇遵守「二八原則」,優先解決80%駕駛場景下的問題。

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智能汽車等級劃分標準,當前最通用的分類,是由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提出的,按照智能化程度將智能汽車劃分為 5 個等級,從L1到L5。L1 級為輔助駕駛,駕駛系統只能進行車道保持或加減速操作,其他駕駛操作仍由人完成;L2 級為部分自動駕駛,駕駛系統能夠進行方向控制和加減速等操作,其他駕駛操作仍由人完成;L3 級為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汽車一般可在高速公路實現自動駕駛;L4 級為高度自動駕駛,一般可在高速公路、市區道路實現自動駕駛;L5 級為完全自動駕駛,智能汽車可在所有道路環境下實現自動駕駛,完全替代人駕駛。

「80%的問題,是在時速80公里以上和30公里以下,就是高速、城市快速路行駛,以及堵車的情況。」瀋海寅說,這兩個場景技術實現相對簡單,80公里以上主要通過自適應巡航,30公里以下通過自動跟車系統都能解決,「如果突然出現障礙物,可以剎停,對人和車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邏輯是,開放。「我們不認為我們公司的自動駕駛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自動駕駛系統,所以我們願意把自己變成自動駕駛的硬體平台,將攝像頭、超聲波和毫米波雷達,全部開放給合作夥伴。」瀋海寅解釋,這個靈感來自於在美國走訪20多家自動駕駛系統研發公司,這些公司全都不造車,所有的測試車輛都是一兩款車型,用做DEMO車(概念車),「我們就想,為什麼不把我們的車變成DEMO車呢?」

把車對所有自動駕駛演算法公司開放,把數據、控制權都開放給合作夥伴,在上面做測試。瀋海寅設想,這樣模式的好處是,可以讓奇點汽車成為一個大平台商,把全球最好的東西拿過來,尤其是自動駕駛系統。

另一個腦洞大開之處在於,未來在奇點汽車上,用戶甚至可以根據不同場景,選擇不同自動駕駛系統,讓用戶有更多選擇,「比如,A公司自動停車系統更好,那在停車場可以用A公司的。B公司高速巡航系統做得更好,在高速行駛時就可以用B公司的,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們所有戰略決策都是圍繞這兩個核心邏輯。」瀋海寅說,他定義中的產品優勢,在於對用戶的理解,「單點技術很難持久,而對用戶的認知和理解,一旦成為企業DNA,是可以持久的。」

考驗融資能力

「造車新勢力可以激活市場,探索未來發展路徑,這是好事。」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院長成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任何傳統領域,壟斷企業都不鼓勵創新,因為首要任務是賺錢,創新不是根本使命。但在當下汽車產業變革時代,未來出行模式將發生巨變,對車的定義也會發生變化,很多問題需要破局,只有無畏的初創團隊進來,才能把局面激活,「如果在原有架構下沒有攪局的,永遠沒辦法破局。」

面對變革趨勢,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的路徑選擇也完全不同

成波認為,傳統造車企業,有既得利益存在,只能選擇轉型,不可能另起爐灶,所以一般選擇漸進式的發展,從L1、L2一步步升級,是一種穩健的做法。而對造車新勢力來說,如果按照傳統的方法,永遠拼不過傳統車企,因為這是一個相當重資產的行業,「所以初創企業大多數是從無人駕駛來切入,在這上面構築陣地。」

在成波看來,「造車新勢力」的優勢和短板都很明顯。優勢在於資源整合能力很強,資本運作能力也非常強,敢於嘗試新技術和商業模式。

而短板在於,未來的製造能力有待提升。「互聯網團隊可以把車設計得很酷炫,可以不斷開發演算法和應用。但在未來的競爭中,汽車品質、可靠性和成本優勢,才是真正的競爭深水區。」成波坦言,目前造車新勢力在這方面都不具備完整的能力,「他們需要通過和傳統車廠的合作,來不斷提升能力。」

對於造車新勢力來說,另一個毋庸諱言的挑戰是:錢。融資能力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另一個門檻。

目前最被看好的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曾在2016年第七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說過,造車就是一個很燒錢的事,所以新創企業想要造車,至少需要200億以上的資金準備,否則別想做好。

瀋海寅並不完全認同造車門檻需要200億元的說法。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投資建廠是前期最大的投入,如果剛開始選擇代工模式,前期的投入也就在20億以內。

不過,持續的融資能力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對於早期階段來說,必須依靠大量、持續性的輸血,只有融到足夠多的錢才能看到未來。

在數家新造車公司中,蔚來汽車無疑是「吸金」能力最強的一家。蔚來汽車成立於2014年11月,由李斌、劉強東、李想、騰訊、順為資本(雷軍為創始人)等聯合發起創立,同時受到了高瓴資本、紅杉資本、華夏基金、中信資本、淡馬錫、IDG等數十家投資機構的青睞。

從2015年6月的A輪融資開始至今,蔚來汽車已歷經5輪融資,融資規模達到了140多億元。李斌的身後,站著的除了投資界大佬,也有騰訊、百度、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大咖。

奇點汽車在2016年11月完成一輪高達6億美元的融資,加上此前的天使輪以及第一輪融資,奇點汽車的融資總規模達到了7億美元。

數以百億計的資金正在加速流入互聯網造車領域,其中也包括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三個互聯網巨頭。BAT在這場「新勢力造車運動」中表現得非常積極,全部入局其中,汽車這一新型智能硬體已經成為巨頭廝殺的又一個戰場。

百度先後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威馬汽車,騰訊除了與百度共同投資蔚來汽車、威馬汽車外,還收購了特斯拉5%的股權。2017年12月,阿里巴巴戰略投資小鵬汽車正式交割完畢,占股10%。

BAT三巨頭的野心不止於與傳統車企的合作,他們紛紛投資了新造車企業,這些企業沒有傳統車企的歷史包袱,未來在智能汽車市場可以輕裝上陣。

艱難的量產之路

儘管目前新造車企業蜂擁而至,但業內人士認為,最終淘汰率可能非常驚人。

而在瀋海寅看來,最先死的是傳統電動汽車。他將電動汽車分兩類,一類是做傳統電動汽車,還有一類是智能電動汽車,「傳統電動汽車是沒有希望的,因為沒有給用戶帶來新的價值。一旦傳統汽車廠商回過頭來做電動系統,這些企業未來的結局會比較慘。」

80後創業明星李想的第三次創業項目之一,車和家曾計劃推出的SEV電動車,就因為戰略失誤而宣告流產。

從法律的角度,SEV仍然屬於低速電動車,處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因而無論是賣給消費者還是拿來做運營,都無法獲得合法的身份。李想最終不得不親口宣布曾經被車和家寄予厚望的「小和美」項目最終流產。

而對於蔚來、小鵬,奇點、車和家這些做智能電動汽車的新勢力來說,當前最大的一個考驗是,如何從概念到量產。

概念造車最典型的代表是樂視汽車。回顧賈躍亭的造車歷程,其自2014年12月,宣布樂視SEE計劃,開始打造超級汽車以及汽車互聯網電動生態系統,並且多次宣稱FF91將在2018年底量產。但直到現在,賈躍亭深陷信任危機和資金危機,其孤注一擲的造車計劃能否按期量產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奇點汽車,都計劃在2018年實現量產。蔚來汽車在2017年底宣布,ES8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成規模的量產,並向用戶交付車輛。小鵬汽車也在今年CES展上發布了量產車型,新車被命名為G3,定位純電動緊湊型SUV,計劃將於2018年上半年在國內上市。奇點汽車的首款產品純電動SUV——奇點iS6也計劃於今年年底實現小批量量產,現在正在做上市前最後的準備工作,產品、渠道都在積極籌建中。

已經提上量產日程的造車新勢力,量產之路也充滿各種意外。

蔚來汽車首款量產車ES8交付在即,但此前被媒體曝出,與合作方江淮汽車或將「分手」的消息,由於江淮汽車與大眾集團的合資協議里存在排他條款,導致蔚來汽車與江淮汽車的合作受阻。不過,蔚來汽車用戶發展副總裁朱江曾公開否認,「純粹是謠言。」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2014年,遊俠汽車創始人黃修源開始搭建團隊造車,僅一年之後就在北京召開了首款產品發布會,宣稱「僅以50人團隊用了482天就打造了一輛媲美特斯拉的電動汽車」。但這一說法戲劇性地遭到了大量質疑,被指為「PPT造車」。一些聲音認為,這不是在顛覆行業,而是不尊重行業。儘管在2017年,遊俠汽車與湖州市簽訂協議,建設生產基地,但在累計融資了50億元之後,遊俠汽車仍然遲遲無法落地。

能否在時間窗口內實現量產、打開市場,將決定新造車企業的生死。「量產」也取代「融資「,成為了新造車目前第一大關鍵詞。

但2018年已經過去三分之一,新造車企業尚無在市面上銷售的產品。量產難題,正在成為困擾造車新勢力的致命問題。

各種共同的難題,將造車新勢力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甚至有點惺惺相惜。在瀋海寅看來,造車新勢力在早期是同盟,需要共同完成市場教育的任務,競爭可能發生在5年後。

瀋海寅說,包括奇點汽車在內的幾家新勢力造車公司目前正在探討是否可能建立聯盟合作,以此來共享資源、共同開發技術以及加速推進電動車面世。

「我敢打保票,假如說有一天我陷入困境,我跟李斌說,幫幫我,他一定會幫。因為假如某家企業不行了,帶給整個市場的心理衝擊,會比他幫我的代價更大。」瀋海寅坦言,今天這幾家造車新勢力當中,如果誰有困難,只要來找,都會各盡所能去幫助,「這是今天一個合理的心態。」

但他非常反感打著智能汽車幌子、拿地圈錢、不認真造車的人,那是對這個新興市場最大的傷害,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以前有記者問,樂視汽車如果不成了,你們是不是少了競爭對手?」瀋海寅很坦誠地說,「我希望他能成,因為這樣一定會有更多人關注,一定會有更多投資進來。」

值班編輯:俞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滴滴的中場戰事
現代保鏢什麼樣?噓!保密!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