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書架│給未來的藝術家

藝術書架│給未來的藝術家

點擊「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更多精彩

《給未來的藝術家》 何懷碩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版

曩歲曾閱讀過何懷碩先生《大師的心靈》一著,評議近現代中國繪畫巨匠,每見高屋建瓴之視角與氣概,尤其引人入勝處的是,懷碩先生評鑒一人一畫,總能深入揭櫫畫家的命運沉浮,甚或一個時代的風雲激蕩,為讀者鉤沉出畫幅背後引人入勝的故事。

近讀懷碩先生《給未來的藝術家》一著,給人的第一感受,卻是一種陌生感的消泯。作為台灣師範大學繪畫系教授的何先生,就繪畫創作與教育問題展開思考時,所面臨的問題與處境,與藝術大陸院校十分相似。譬如如何面對悠久的繪畫傳統,如何面對洶湧而來的西潮與現代藝術,中西繪畫的差異與融合之可能,這些懷碩先生為之牽腸掛肚上下求索的問題,正也是大陸諸多美術史學者與創作者一直以來展開思考與實踐的視角焦點。而書末《藝術的異化》《憂思與期望》二章所表述的對「當代藝術」與文化「全球化」的激憤與反駁,也隱隱令人記憶起黃河清先生在《藝術的陰謀》一著中展開對當代美國文化一統天下的不滿與聲討。如此的家國憂思與書生意氣在行文中觸目可及,賦予了這本初衷或是為藝術愛好者撰述的入門指南書一抹沉甸甸的思想底色。

懷碩先生對藝術問題思考立場之由來,無疑與他的特殊經歷相關。早年他在大陸出生、成長,完成了中小學的學業,在湖北師範學院附中(今湖北美術學院前身)有過幾年的美術學習經歷,直至1961年經由香港到了台灣,終因個性鮮明的繪畫創作與藝術批評寫作聞名海內。

毋庸置疑,懷碩先生首先是承繼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傳統的知識分子,然而置身當代,似乎已無法認同古人「游於藝」之超脫態度——視筆墨為心靈的消遣與放鬆,對文人畫墨戲常有的荒率與遊戲,他是警覺且反對的,對一味的復古亦無好感,這衍生出他對張大千一類以摹古為尚的畫家的批評。他的目光所追索的,往往是畫幅之後的精神與意義,如時代精神之折射、人生經歷與感悟之外化,這些成為評判作品優劣的基本尺度,從中可以感受到其曾在西方美學思想中的浸淫,所經歷的西方美術教育之影響。當他以開闊的視域,重新展開思考中國繪畫傳統的承繼發展時,思想維度中有西方特別是歐洲繪畫傳統之比照。以一種世界眼光重新來認識、進而肯定傳統繪畫的現代價值,是近代以來許多身兼畫家畫論家身份的大家巨擘們的共識,無論是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黃賓虹《國畫之民學》、潘天壽《域外繪畫流入中土考》,均可以看到這種將本土繪畫置於世界視野來考量之努力,何懷碩的思考無疑與前賢們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而面對當今另具一番紛繁面相的世界,儘管產生了新的問題與困惑,他所秉承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基本立場與先行者們並無二致。如將現代畫家區分為「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二者來認知,何懷碩或傾向於前者,他所堅持繪畫所負擔的社會與人生使命,有一種近乎信仰的虔誠,可視為蔡元培先生在百年前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遙遙回應與身體力行。

《給未來的藝術家》因此不能視為普通的為藝術愛好者撰寫提供的入門津筏,其中既無「速成」的秘笈,也殊少可以馬上付諸操作的經驗步驟,它是作者在其藝術觀基礎上生髮出的教育理念的結晶,是一位幾十年耕作在創作領域的傑出水墨畫家的經驗之談。許多觀點或許古已有之,未必新創,但何先生總能在個人的靈悟與實踐體驗之下有所發揮,如:「我覺得能不能從大師、天才那裡學習,首先是你要能進入他的心靈中,去感受他的感受與情思。慢慢地,你覺得他與你之間的界限逐漸泯除,似乎你就是他……他們的心思感情進入我的心靈,我的心靈潛入他們心中,由他們的心眼教我去觀察人和這個世界。我認為,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的,就不曾達到『師心』的極致,古今中外數不清的天才創造,對你的意義便大打折扣。」這是對「師古人」古訓的現代闡述,結合了個人的體悟,讀來不玄奧,真切易懂,想必會為那些正在認真嚴肅地思考與實踐藝術創作的學子提供教益,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不一而足。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