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內家拳之形意拳

內家拳之形意拳

形意拳是李洛能潛心研究心意六合拳,吸收道家的養生觀點和哲學思想,結合平生武術實踐,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將「心意」改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開始,形成了養生與技擊並行不悖的中華武術名拳。

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李洛能著《形意拳譜》

形意拳術之史,本乎天地之大端與夫造化之原理,蓋天地之辟於一無氣也,萬物之生於無知,形意之成本於無意。蓋無意極生有意,意誠心正乃至於靜,靜則察候六脈溶下二氣,靜極生動,動而震發四肢,貫通百骸,是謂先天存平靜,後天藏諸動也。故意為體而形為用,靜屬陰而動屬陽,體運動靜得陰陽消長生生之功,而真之一氣生焉。孔子曰:冬至養其陽,夏至養其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皆修養正氣之謂也。蓋形意拳之原理,則培養天一之道,由後天而達於先天也。重陽不重陰,太剛必折;重陰不重陽,過柔不堅。剛柔相濟,乾坤之道乃成。古之傳斯術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記載,使後學者茫然不知途徑,須以涵養正氣為先,以為之序。

練拳要點

形意拳動作嚴密緊湊,「出手如鋼銼,落手如鉤竿」,「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發拳時,擰裹鑽翻,與身法、步法緊密相合,周身上下像擰繩一樣,毫不鬆懈。沉著穩健,身正,步穩,「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要求寬胸實腹,氣沉丹田,剛而不僵,柔而不軟,勁力舒展沉實。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動作強調上法上身,手腳齊到,一發即至,一寸為先。拳諺有「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之說。形意拳講究「三節」、「八要」。三節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從全身講,頭與上肢為梢節,軀幹為中節,下肢為根節;上肢以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下肢則分為胯、膝、足三節。做到三節的要求,就能保證周身完整一體,內外合一。八要是:頂(頭要上頂,掌要前頂,舌尖上頂)、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齒要扣)、圓(胸要圓,背要圓,虎口要圓)、敏(心要敏,腿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兩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氣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頸要挺,脊要挺,膝要挺)。

練拳忌三害

初學武術,謹當切忌三害,三害不明,練之足以傷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氣,三挺胸拔腹是也。

如練拙力,則四肢百骸血脈不能流通,筋絡不能舒暢,全身發拘,手足亦不能活潑,身為拙氣所滯。滯於何處,何處生病。

練努氣時,太剛則易折,胸內氣滿,肺為氣所排擠,易生滿悶肺炸之諸疾。

胸拔腹,則氣逆上行,終不能歸於丹田,兩足似萍草無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也然,若不得中和,則萬法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練習之時,謹忌三害,用以力活氣順,虛心實腹,而道心生,練之設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練至化境也。

形意拳合道

此功夫與其他內家拳一樣,都是結合道家養生觀點而生,練習可分「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四個層次,應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說,個人理解:無極生太極,道就是無極的狀態,無極即虛無縹緲,無邊際,無窮盡,無限,無終;道生一,一就是太極,一生二,就是太極生陰陽,二生三,三指多(可解為四象),就是陰陽生四象,三生萬物,就是四象生八卦。練功即是萬物合三,三合二,二合一,一合道的過程,也就是「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四個層次。

形意拳拳經

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到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起無形,落無蹤,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敵好似火燒身,消息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凈,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

傳承

李洛能---劉蘭奇、劉曉蘭、郭雲深、車永宏----尚雲祥、李存義、張占魁、薛顛(功夫特點:肩窩吐氣)……

薛顛心高氣傲,自認為功夫無敵,某日與其師兄傅劍秋在山東客棧投宿時講論武藝,被傅劍秋指出他不足的地方,薛顛不服,要求比試。他們在客棧房間中比試,薛顛被傅劍秋一掌打中,撞破了窗子,從二樓摔下去。薛顛引以為恥,於是不告而別,到了山西習武。直到李存義過世,薛顛才回到北京,指名要與傅劍秋挑戰,但李存義的大弟子尚雲祥出面制止,阻止這場同門之間的比試,並由他作主,讓薛顛接掌天津國術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崑崙入道 的精彩文章:

TAG:崑崙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