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售自製商品問題調查 有買家故意購買要求高額賠償

網售自製商品問題調查 有買家故意購買要求高額賠償

網售自製商品問題調查

調查動機

隨著電商的快速發展,不少網友開始「轉型」,從消費者「轉身」成為出售自製產品的賣家。如今,自製產品頗有市場,但其中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韓丹東

 本報實習生 楊雨桐

近年來,隨著網購市場不斷擴大,一系列「家庭作坊」式產品開始風靡網路市場。這些家庭作坊一般宣稱「純手工自製」「媽媽牌」「無添加」「純天然」等,產品包括化妝品、土特產、糕點零食等,吸引了不少買家。

不過,隨著此類商品的熱銷,一些問題也隨之出現。《法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多數自製產品無詳細信息

在某電商平台,一家網店的產品打出「自製天然植物護膚」的招牌,其主要經營的產品有口紅、唇膏、面霜等。不過,《法制日報》記者發現,對比一些品牌化妝品,這家網店售賣的產品少了很多信息。比如,品牌化妝品的包裝上通常會有產品名、經銷商、地址、生產批號、貨號、國妝備進字、限期使用日期、成分、凈含量等信息,而這家網店出售的自製天然植物護膚唇膏口紅則只有生產日期和產品名。

在同一電商平台上,另一家同樣經營純手工天然植物化妝品的網店裡,記者發現其產品包裝也只有產品名、生產日期、保質期和儲存條件四項信息。

不僅是化妝品,在網上出售的「純手工」食品也存在類似情況。

在某電商平台,一家網店主要經營自製的養身粉,其養身粉包裝上只有產品名、規格、配料、保質期、食用方法和聯繫人等信息。對於包裝上沒有註明生產日期的問題,賣家對記者說:「所售食品均為發貨前剛生產出來的。」

在一家以「私家廚房」為招牌的網店,記者發現,該店主要經營低熱量代餐麵包,從2010年開店至今已經擁有很高的信譽,還有2.2萬粉絲,產品月銷量和好評均過萬。該店生產麵包的保質期在半個月左右,每個麵包的真空包裝袋上標註網店店名、公司名、聯繫電話和店鋪微信二維碼。每六個麵包會有一個透明塑料袋包裝,包裝袋上貼有配料、規格、食品經營許可證、品牌商/生產商/銷售商、地址、電話、儲存條件、生產日期等信息的標籤。在店鋪首頁,也可看到網店經營者的營業執照信息和食品經營許可證照片,網店經營者營業執照信息上寫著該公司的經營範圍為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保健食品、農副產品等。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有部分類似的廚房類網店都展示了其工商營業執照等信息,並且這些店鋪名字的開頭都會有一個紅底白字的「企」字。

不過,記者在線下市場調查後發現,與線下超市出售的麵包相比,廚房類網店出售的麵包雖然信息較全,但一般缺少營養成分表、條形碼、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和產品標準編號等信息。

此外,在網售的自製食品中,並不是所有的預包裝食品、農副產品店鋪都有營業執照及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資質信息。比如,在某電商平台上的一家土特產店,其主要銷售山楂球、蜂巢蜜、當歸片等農副產品,記者並未發現該店在其頁面出示工商營業執照和行業執照等信息,但產品銷售依舊火爆,好評不斷。

有網友告訴記者,「家庭作坊」的商品交易全憑賣方良心和買方信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必須有中文廠名、中文廠址、電話、許可證號、產品標誌、生產日期、中文產品說明書、如有必要時還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說明等,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的,可視為「三無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家庭作坊」式網店出售的商品,有不少都屬於「三無產品」。

一些網店賣家「小心謹慎」

20多款產品,每款產品配有三四張簡易圖片、幾行文字介紹,介紹里還有不少錯別字。這是李恩的網店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李恩是在2015年9月開網店的,至今已有較高的信譽。

在李恩的網店裡,有一款產品比較特別,產品名為「生薑」,售價40元。圖文介紹里除了一行「問掌柜吧」的小字,再無其他。不過,該產品卻有著月銷幾百筆的訂單量和500多條好評,並且中差評為零。

這款名為「生薑」的產品,實際上是李恩自製的姜棗茶。

這款銷量不錯的自製產品,為何不用真實的產品名和相關介紹?

「為了防被訛。」李恩告訴記者,到他店裡購買這款產品的基本上都是老客戶,或者是老客戶介紹來的,所以也不用寫的太明白。

「防被訛」又是何意?

李恩說,他說的是一些專門訛錢的買家,也可以說是「碰瓷」的人。有些買家下單收到產品後,會以產品沒有合格證、沒有廠家信息等為借口要求賣家按照10倍賠付的標準進行賠償。

「『碰瓷』者索要10倍賠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李恩告訴記者,「我的很多同行都遇到過這種問題,有時候一個月遇上好幾次,這一個月就白忙活了,其實產品質量沒有問題。」

李恩的網店除了出售「生薑」,還經營自製的養身粉,即改善人體亞健康的食療產品。根據李恩介紹,「產品是純手工製作,散裝銷售,我們店鋪是個體戶非企業,我們不是公司所以不需要提供生產許可證及相關信息」。

「在產品頁關於產品的介紹上,我基本都不會多做描述,如果買家想多了解可以加我微信。開店到現在,我沒有刷過一筆單,都是老客戶吃出效果後互相推薦的。網店的頁面也沒有修飾,我的精力主要放在老客戶的售後和真正需要調理的新客戶,其他的我也沒什麼心思去張羅。」李恩告訴記者。

不少自製產品遇「碰瓷」

據李恩介紹,對於不少出售自製食品的網店來說,其產品包裝上大都缺少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以及生產廠家等信息。所以,有不少人以此為理由索賠。「這些買家就跟線下實體店遇到的『職業打假人』類似」。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針對網售自製產品的故意索賠者,與線下實體店的「職業打假人」有些許不同。就線下實體店的「職業打假人」而言,其中有些人是以賺錢為目的,利用一些問題故意大量買入然後要求商家賠償。而針對網售自製產品的故意索賠,此類「買家」不會大量買入,而是要求賣家10倍賠償或隨意開價要求賠償。很多網售自製產品的賣家遇到這種情況後,一般都會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

「有時候賠的錢都快趕上我一個月賺的錢了。」李恩告訴記者。

「後來真的是被『碰瓷』碰怕了,新客戶下單後,我會先判斷,如果不諮詢就下單往往有『碰瓷』嫌疑。對於這種情況,我都不敢發貨。」李恩說。

另一家經營土特產和自製產品的網店店主告訴記者:「我也遇到過此類買家,他們一般會向我們索要10倍賠償,但是我們店鋪是不會理賠的,只支持退貨,而他們一般不要求退貨,會威脅給差評等來達到10倍賠款的目的。對於這種情況,我們一般會商議一個合理的賠償金額。」

「這類買家一般都是為了貪點小便宜,不想退貨,還想要點賠償,都是奔著錢來的。有的接受退貨,但退回來的要麼是空瓶要麼少了一大半,當然,這種情況特別少。有時候我們也會向平台申訴,但大多數時候是息事寧人。」一位經營自製粗糧產品的賣家告訴記者。

對於這種現象,一直購買某手工作坊商品的買家王朋說:「網上出售的自製產品,很多都沒有合格證之類的證明,但產品本身沒什麼問題。那些索賠的買家可能是想訛錢,利用網店賣家怕被差評、息事寧人的心理撈點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網店店主為化名)

製圖/李曉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勞倫斯·芬克:全球不想看到或者不需要的是中美之間打貿易戰
「一帶一路」必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機會和成果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