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華人博物館舉辦「傳家寶」活動 揭開隱藏歷史

美華人博物館舉辦「傳家寶」活動 揭開隱藏歷史

中新網4月2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當地時間4月21日,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了「保存過去的物品:傳家寶」活動,吸引了眾多華人參加。不少經歷過《排華法案》時期的華裔移民的後代,帶著家中的舊信件和照片,前來尋找家族的移民記憶。件件文物,勾畫出大時代下頑強不屈的華裔移民形象。

1943年才被廢除的《排華法案》,讓早期華裔移民吃盡苦頭。為圓美國夢,眾多華人靠冒充別人子女的「紙兒子(Paper Son)」為途徑,才踏上這片土地,一輩子用假名生活。也因這段屈辱的排華歷史,當年的第一代華裔移民不鼓勵孩子學習母語,對家族歷史也忌口不言,讓後代有根難尋。

「紙兒子」黃伯富的書信

梁晉(Leung Jin,音譯)帶著已過世的父親黃伯富留下的書信和照片,來到當日的活動上。梁晉表示,父親的前半生對自己來說都是「謎」:父親在生前鮮少提起童年過往,不懂中文的梁晉想尋根,卻完全無從下手。

梁晉說,父親可能來自中國廣東台山,在1934年,11歲時隻身赴美國打拚。由於《排華法案》,父親只能通過「紙兒子」的方式,認一位名叫「Lem Loy」的華人為養父,改名為「Leung Lem Loy」,在紐約州水牛城(Buffalo)生活。

梁晉說,自己出生時,「爺爺」已去世,父親也從未向他提起過任何關於養父家中的事情,只籠統地告知子女,自己是「紙兒子」。梁晉指出,即使《排華法案》被廢除後,父親也始終不願提及這段往事,直到去世都用假身份生活,「我想當時很多『紙兒子』都怕被人發現真相,被遣返回中國」。

梁晉展示父親家人在中國的照片。(圖片來源:美國《世界日報》記者 牟蘭 攝)

黃伯富在76歲時去世,留下大量書信和照片,梁晉不懂中文,直到近期才找人幫忙翻譯了部分信件。他說,了解到父親在中國,還有兩個姐姐和哥哥,以及一位表兄弟。其中一封信顯示,1935年,伯伯告知家中經濟拮据,父親便通過大通銀行,寄了一張200元的支票給台山老家。

未在華埠居住和生活過的梁晉,對和中國有關的東西都很陌生,如今他迫切想尋找親人和自己的「根」:「我沒有到過中國,想到父親寄信的地址去看看。我想這些照片上的都是我的親人,可能是我的姑姑和伯伯,我也想找到他們。我想多了解父親,多了解家。」

商人陳洽富的舊照片

繼承父親陳洽富收集華人社區老照片與華人移民文物遺志的陳翠蘭,當日也來到活動上。她說,父親隨爺爺從香港移民澳大利亞後,再輾轉赴美。當時的《排華法案》雖不允許中國勞工進入美國,但商人、學生和學者不在禁止行列,陳家藉由商人身份,得以進入美國。

陳翠蘭說,祖父在澳大利亞開了一家「新源盛」雜貨店,1928年,這家店在紐約華埠勿街55號重新開張。父親先繼承了祖父的商店,又勤工儉學進入大學學習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知名電梯公司,是當時全美電梯業僅有的兩名華人之一,並參與設計了世貿大樓的電梯。

雖然父親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陳翠蘭說,當時社會對華人極為歧視,父親任職期間,名字卻無法在員工手冊上出現。也正因為這種歧視,當時的華人父母都不鼓勵子女學中文,與如今的「漢語熱」形成了鮮明對比。

緣自對華人血淚移民史的切身感受,陳洽富晚年熱衷於收集舊照片、賬簿、支票本、移民入境卡等華人移民史料與文物,並將其中一部分捐給了美國華人博物館。陳翠蘭如今也繼承父業,期望搜集更多資料,讓後人不忘記歷史,也希望幫助華裔年輕一代尋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貴州黔西南5.3萬株花卉出口越南
北美票房:《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弱勢」上位

TAG: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