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烈文提出了什麼問題,使曾國藩的腦海里不斷閃現!

趙烈文提出了什麼問題,使曾國藩的腦海里不斷閃現!

縱談天下事,洞徹古今情,穿越歷史長河的重重迷霧,探尋塵封已久的時光典藏,我是百家號「凌花曉翠歷史」的小編 。眾所周知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以儒家學說治軍的這一宗旨還貫徹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曾國藩的軍事思想內涵極豐,集顯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此時,有很多人現在對曾國藩充滿了好奇,不要慌現在小編來具體介紹一下曾國藩。

但是,地位較低的趙烈文卻已經有了成熟的看法。1867年7月21日晚,曾國和趙烈文象往常一樣在一起無事閑聊。曾國說,京中來人云,「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趙烈文說:「天下治安一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瓦解之局不成。

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顏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意思是,全國統一安定的局面已經很久了,勢必漸漸走向分裂。但皇帝的權威一向很重,割據風氣尚未形成,除非中央政府首先爛掉,否則不會出現國家土瓦解的局面。以我的揣測,將來的禍患必是中央政府首先垮台,而後天下無主,人自為政,這種情況的發生大概不超出五十年了。曾國藩一聽,立刻皺起眉頭,過了好久才說:「然則當南遷乎?」小編認為,一旦發現了弊端應該及時的提意見,說不定哪天別人或者領導接受了你的意見呢。

趙烈文說:「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就是說,恐怕是徹底滅亡,不會再象晉、宋兩代那樣,出現政權南遷、南北分治的局面。曾國藩有些不服氣,同趙烈文爭辯說:「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烈文說:「君德正矣,而國勢之隆,食報已不為不厚。國初創業太易,誅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難知,善惡不相掩,後君之德澤,未足恃也。」曾國藩無言以對沉默良久方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實際上多少默認了趙烈文的議論。

從此,曾國蕃開始反覆考慮趙烈文提出的問題,尤其集中於清王朝會不會「抽心一爛」、「根本仆」這個問題上,各種想法不斷閃現在他的腦海里,流於他的語言中。有時他同意趙烈文的看法:「京師水泉皆枯,御河斷流,朝無君子,人事亂,恐<能靜居日記,同治六年六月廿日非能久之道。」有時又不同意趙烈文的看法;奕訴為人「聰穎」,清朝「君德正,勤於政事」,那拉氏大權獨攬,遇事「威斷」,為前代所無。意思是,清朝大概不會發生象趙烈文所說的那種「抽心一爛」的事。趙烈文同他爭辯說,奕訴「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小編認為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身當姬旦之地,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慮不出庭戶,恐不能無覆諫之虞,非淺智薄慧,塗飾耳目之技所能倖免也」。還說,「勤政」無補於興亡,「威斷」則易受蒙蔽「中興氣象,第一貴政地有人,奄奄不改,欲以措施一二之偶當,默運天心,未必其然也」。曾國藩最後雖無言以對,但並未心服,對清朝的所謂「中興」仍抱有幻想。不久,清廷發來上諭依總理衙奏請,令督、撫、將軍就外交問題各抒己見,具摺奏聞。

據說,總理衙門在「折中開誠布公,於十年倉卒定約及歷年辦理情形,盡去虛文諱飾;於日後如何杜其要挾及條約應准應駁,殷殷下問,頗有中外一家之象」。曾國藩請趙烈文過目後非常興奮地說「此折所關甚大。枋國者能如此,中興其有望乎?」接著慷慨陳詞,說「國運長短不系強弱,惟在上者有立國之道,則雖困不亡」。並舉南宋和金朝在強敵威逼下倖存一時的例子引出結論說:「其妙如此,聖人所以動稱天命也。」意思是,清朝雖弱,朝中仍有能幹人才,未必如趙所言,很快即會「陸沉」,說不定能象宋晉兩代那樣,偏安一隅,苟延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他的這種僥倖心理一直保持到1869年赴任直隸總督之後。小編認為踏踏實實做事才是關鍵,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去對待事情。

1868年9月13日曾國藩接到清廷命令,調其為直隸總督。在此之前,曾已由協辦大學士升為體仁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並以搶功又得到一個雲騎尉世職一年數遷,可謂榮耀之至,清政府似乎對他很信任。然而,曾國的體驗則恰恰相反他感到自己漸漸在受到冷淡和疏遠,由兩江調往直隸,不過是清政府企圖改變「內輕外重」狀況的權宜之計。因而,恐直隸總督之職難得久任,與其如此,則不如及早辭謝。趙烈文也認為,清廷作如此調動,違反一般常理,「誠非草茅所能痕度其權衡之道」,必另有一番「深意」。

曾國領悟這番道理,但仍有為難之處,「默然良久」說:「去年年終考察,吾密保及者皆未動,知聖眷已差,懼不能始終,奈何?」趙烈文認為不至如此,並對他勸慰一番,使他的情緒大致穩定下來,遂於1868年12月21日從江寧啟行北上。但是,途之中仍然猶豫不決,尚未完全打消辭謝求退的念頭,只是感到難於為陳請開缺措辭1869年1月9日曾國行至泰安府,忽然接到新的寄諭,所奏報銷折奉旨「著照所請」,只在戶部備案,毋須核議。老鐵們,看到這兒你們對曾國藩有沒有新的認識?以上都是小編自己的一些看法,說的不對的希望大家不要笑話哦,多指教!喜歡得朋友關注加收藏!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系作者原創,禁止抄襲,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凌花曉翠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凌花曉翠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