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福喜:中國山水畫演變史,原來山水畫也分江湖門派

吳福喜:中國山水畫演變史,原來山水畫也分江湖門派

當我們打開中國畫的歷史,就會發現自從有山水畫以來,山水畫就處在中國畫的中心地位,無論是畫家、作品、理論研究,還是筆墨創造等都極為豐滿、完整。

明朝唐志契曾說:「畫中惟山水畫最高尚。」此語雖有過激意味,但反映著人們對山水畫地位的認可程度。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吳福喜老師了解一下中國山水畫的演變史。

山水畫,是一種表現山川之妙並能為人類尋求某種精神寄託的畫種。

山水畫是中國文人士大夫或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桃源式的烏托邦,靈魂深處棲居之所。山水畫的形成與道家崇尚自然以及魏晉玄學追求自由的精神有很大的淵源。

吳福喜老師 作品《靜聽清音》

中國的山水畫起源甚早,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已有了山水畫,但實物未見流傳。

-01-

自漢魏以來品評畫家之風興起,士人論畫,絕少就畫論畫,而是喜歡將畫擴張到人品和才情,如蘇東坡有名詩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繪畫藝術或多或少都需要情感的注入,否則難免淪為自然的複製品。

吳福喜老師 作品《清溪放牧》

古人圖畫,無非勸戒,晉宋時宗炳在《畫山水序》提出「暢神」觀念,乃是山水畫擺脫「寓教於樂」式的倫理羈絆的標誌。宗炳性情本愛山丘,因為年老體衰不能遠遊,提出「唯當澄懷觀道,卧以游之」的主張。

「臥遊」的提出,則是為了陶冶情操,近處皆為世俗,超凡脫俗只能向遠方求得。

故山水畫與生俱來就是對「遠」的表現與追求,對遠的追求就是不拘泥於世俗的凡近,而游心於虛曠放達的自由境界,故紙絹山水咫尺內萬里可知。

-02-

中國山水畫到了隋唐時代,有了一個大的發展。

被稱為「唐畫之祖」的展子虔,用一幅《游春圖》給了中國山水畫一個新的開端。

隋 展子虔 《游春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游春圖》是一幅描繪自然景色為主的青綠山水畫卷,表現人們春天出遊的情景。畫家通過各種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動的生動描繪,成功地體現了《游春》這一主題,展於虔的《游春圖》為唐代青綠山水畫派的形成開了緒端。

在唐朝,還形成了另一山水畫派的源頭,那就是水墨山水畫

水墨山水畫大抵濫觴於中唐,以前丹青著色畫都以雙鉤填色。隨之引起「筆精墨妙」這樣一場技巧上的變革和發展。

唐朝吳道子畫聖多以水墨白描手法,乃因他素不耐煩設色,這就是「骨法用筆」高於「隨類賦彩」之處,南宗鼻祖王維善於水墨山水畫,使得水墨山水一時興起登入歷史舞台。

唐 王維 《江干雪霽圖》(局部)現藏於日本

至五代兩宋,是山水畫家輩出和山水畫派疊現的時代,這些畫家繼承並發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畫家的優秀傳統,把中國山水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時期的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北宋時期的中原畫派與院體山水畫;北宋晚期的「米點山水」與青綠山水;以及南宋四大家為代表的南宋院體山水畫。

-03-

五代和兩宋時代,是畫家輩出和畫派林立的時代,但我們還得談到另一種新的繪畫風格——文人畫。

文人畫興起於北宋初期,蘇軾最早提到「文人畫」這一概念,文人畫的意思是指區別於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風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

宋 文人畫

其主要特點是主張以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為目的;取材花鳥竹石、水波煙雲,借物寓意、迴避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縛,在藝術形式上強調詩、書、畫、印的結合等。

吳福喜老師 作品《草間偷活》

文人畫的興起,促進了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發展。在山水畫的領域,這種畫風在宋之後通過「元四家」的藝術追求和實踐,成為畫壇的主導。

-04-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負盛名的四大山水畫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

元 倪瓚 竹枝圖卷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四家均善詩書,詩書畫印結合就成為他們共同採取的藝術形式,都強調抒發個性,強調繪畫的娛樂性,強調筆墨趣味。但四家經歷不同,藝術偏好、審美理想也不一樣,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05-

明朝山水畫是在推翻元外族統治者時期誕生的學宋派的基礎上,以沈、唐、文、仇四大家為代表的工細山水畫。

明朝有名的畫家董其昌還提出南北宗論,把山水畫分為兩種不同的風格形式,一種以南宗王維為代表的水墨山水風格,一種以李思訓為代表的青綠山水。

唐 李思訓 《山水樓閣圖》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在形象描繪上,明朝山水畫的特點為重宏觀、重整體的把握,而非拘泥於細枝末節。對於物象的組織構造,則創造了獨特的程式化表現方法,但並非機械照搬,而是靈活地用高度提煉的結構程式來表現物象。

-06-

清朝山水畫出現多種畫派有黃山畫派、新安畫派、金陵八家、揚州八怪,還有清四王正統宮廷山水。

四王代表正統山水,其它畫派代表野逸山水。

四王以臨摹元四家為尚,野逸以寫生創作充滿活力為尚。

清朝山水畫

這時期正統派繪畫的風格化和模式化日益衰落,揚州、江浙等經濟文化名城中湧現出一批敢於突破傳統、強調師法自然的畫家群體,使繪畫擺脫了正統派的桎梏而向多方面探索。

同時,宮廷繪畫得到重視,宮廷繪畫機構形成規模,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新風格。

清 艾啟蒙《十駿犬——金翅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無論怎麼變,

最終不變的是筆墨,

筆墨就是山水骨肉,

有筆有墨、有骨有肉乃是山水佳品。

本期小灶嘉賓

圖片丨吳福喜

吳福喜,字心武,號田園,齋號物外草堂,生於西江瑤溪。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國畫系,現為秦漢衚衕大寧分館書畫教師。

國畫追尋宋元,窮理盡性。構圖之巧與用筆之活,皆成趣味,簡潔明快,雅意橫生。精於人物和山水,喜用淡雅之色。吳老師廣受學生喜愛,耐心細緻,因材施教。

【藝術小灶系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漢衚衕國學書院 的精彩文章: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春天,那些關於「桃花」的小詩

TAG:秦漢衚衕國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