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讓她死?她的死是誰造成的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讓她死?她的死是誰造成的

白居易有一首詩《長恨歌》寫的就是楊玉環。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可見她有多美。楊玉環出身很好,家裡條件不錯,從小受到比較全面的教育。所以楊貴妃打小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精通音律,彈琴跳舞樣樣精通,擱現在參加個選秀節目,絕對是冠軍,那是相當迷人,此處該有哈喇子。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唐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給看上了,應該是故意的。李瑁一看,世上竟有這般女子,喜歡的不要不要的,接著把她迎娶過門,當了自己媳婦。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貴妃是於馬嵬坡之變中自盡身亡,死得很凄美。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不僅成為唐朝的轉折點,更是整個中華文明由開放轉向保守的轉折點。開元後期,由於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後,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并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安祿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誠,生性狡詐;由於得到玄宗和楊貴妃的歡心,身兼范陽、河東、平盧三鎮節使。安祿山見唐室政治腐敗,武備廢弛,便於公元755年,以討楊國忠為名,自范陽率兵南下,很快就攻佔了洛陽,自稱大燕皇帝。第二年,唐軍在潼關潰敗,安祿山便長驅直入長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走到馬嵬驛(今陝西興平),隨行的將士在憤怒中殺死了楊國忠,又逼使玄宗絞殺楊貴妃,才肯繼續起行,南下至四川。安史之亂前,唐代的社會可以說是到達了封建社會的頂峰。而安史之亂不僅破壞了北方的經濟生產,還影響了政治格局。安史之亂前,唐代中央集權可以說是很穩定,武則天稱帝這種事都能發生,並且還沒有被推翻,可見其統治的穩固。而安史之亂後,一大批安史之亂中的叛將投降,但唐王朝為了安撫其心,沒有奪其權,反而封了一大批節度使(實權),這批降將本身就對中央不感冒,更何況中央還給他們一個正大光明的名分。由此藩鎮割據嚴重內耗唐王朝。

楊玉環是唐明皇最寵愛的貴妃,生前受盡恩寵,連帶整個楊家也跟著得勢。想讓楊玉環死的從頭到尾都是唐玄宗本人吧,整場馬嵬驛兵變不過是唐玄宗演給她看的謝幕劇吧,既然想讓她死,又怎麼會去救呢。唐玄宗這麼薄情寡義的人,在自己落難了,最危急的的時候,面對反叛自己的陳玄禮,事後居然壓根沒追究他的事,他的後代還能三代為金吾衛統領,這你敢信。楊貴妃算是一個象徵性的人物啊,而且處在風暴中心,那些事情和她千絲萬縷都有聯繫,比如安祿山是她所謂的義子,楊國忠這個毫無才能的平庸之輩因為裙帶關係平步青雲,幾個姊姊也因此受封國夫人,每個月幾萬的脂粉錢,囂張到強拆宰相舊宅,皇子皇孫結婚都要請她們安排整個楊氏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人驕奢跋扈,到處得罪人,又奪取了別人的利益地位,叛亂名義上又是針對楊國忠的,你說楊貴妃還能活嗎?

有人說楊貴妃沒死,逃到了日本。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稱自己是楊玉環的後代,這個日本最女著名的影星,因為楊貴妃竟以是中國楊家的後代為榮。甚至,在日本有「楊貴妃崇拜」的文化現象,她成了日本人心中的觀音菩薩。在日本京都御廟泉涌寺,有「楊貴妃觀音堂」,供奉著「楊貴妃觀音」木像。日本人把山口縣稱為「楊貴妃故里」,當成楊貴妃的第二故鄉。楊貴妃在文字塑造和傳說當中,過於美了。《古今宮闈秘記》載玄宗言:「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玄宗對其一見鍾情,為得到她不惜違背倫常,「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羞花,說的就是她。而李白、白居易兩大詩人筆下的楊貴妃,更是將她的美推向不可企及的新高度。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這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一日玄宗與貴妃在沉香亭賞花,宮中歌舞已看得厭煩,於是叫來李白命其寫點新樂章。李白奉詔而寫下這讚歎美人的千古名句。我記得最早接觸唐太宗跟楊貴妃的故事,應該是在我小學時期,從那時起我對楊貴妃印象不是特別好,甚至覺得楊貴妃可能就是紅顏禍水,是她間接引起的安史之亂。

學到李白的長恨歌當中有句詩:「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學到這的時候,我開始有點同情楊玉環,因為當時在總官兵的威逼下,唐明皇無奈賜白綢令楊玉環自縊,屍體葬於馬嵬坡,所以後來才有了李白長恨歌當中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佳句。以至於在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想起這句話,我覺得現代的愛情,遠沒有唐明皇當時對楊玉環的那份喜歡。當然馬嵬驛貴妃被賜死是無法迴避的問題,我想,置身那時,我們可能都會成為李隆基。畢竟人最愛的都是自己啊!這是最真實的人性,比起電影里繞一大圈去謀殺貴妃,這觸手可及的選擇困難更令人感覺恐懼不是么?帝王身上有責任楊貴妃自然理解,而且也知道和自己有不可推脫的責任吧。

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第二年,隊伍途徑馬嵬驛的時候,軍隊嘩變,逼唐玄宗誅殺楊國忠和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當時楊玉環只有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政治癒加腐敗。唐玄宗耽於享樂,使國政先後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又放任邊地將領擁兵自重,安祿山任三道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軍權在握。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發動兵變,翌年就攻入都城長安,安氏稱帝。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勢,但不為楊國忠所接受,被迫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馬嵬坡途中六軍不發,有將領請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後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

戰爭過程中的食人悲劇,只是迫不得已情況下的極端現象。安史叛軍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所經之處,必將城內百姓衣物財產搜刮一空,強迫精壯男子為苦力,婦女皆被姦淫,老弱病幼直接殺死,挑在刀槊之上為取樂。短短五年,唐王朝的人口從安史之亂前的五千二百餘萬,銳減到不足一千七百萬,損失近三千六百萬,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帝國子民,從此變成一串數字,消失了,史書上一再強調「祿山精兵,天下莫及」,因為寫史的人是事後諸葛亮,有上帝視角。而在安祿山剛宣布造反時,封常清就完全不把他當回事。後期玄宗是昏君代言人,大家總對封常清被殺一再表示惋惜。其實,你看看他開始的大言不慚,和後面的狼狽相,誰當皇帝也想剁了他啊。會爆發安史之亂,這個「軍功章」有楊貴妃的一半,另一半,當然就是離不開一個「貪」字。安祿山也是因為「貪」這個江山,才會打算起兵,主要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成為統治整個唐朝的皇帝。如果沒有這個心,是不會看到一個時機就馬上起兵作亂。我覺得極致的凄美一句,「願大家好住,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足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貴妃 的精彩文章:

【聽故事】上下五千年之楊貴妃命喪馬嵬坡
日本專家驚人推斷:楊貴妃是伊朗人,因為腋臭愛用香粉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