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宮建於600年前,為何下雨從不被淹?全靠3個土辦法

故宮建於600年前,為何下雨從不被淹?全靠3個土辦法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同年登基稱帝,年號永樂。然而南京並非他的龍興之地,朱棣於燕京發家,自然也想於燕京紮根。為了回到自己的地盤,朱棣改燕京為北京,並且將其定為陪都,同時要修一座龐大的皇家宮殿!公元1406年,蒯祥奉朱棣之名,前往燕京修建皇城。蒯祥是江蘇人,精於木工,被時人稱為當世魯班。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蒯祥以南京皇宮的樣貌為藍本,設計了一個更加龐大的皇宮,這就是故宮

這宮殿一修就耗費了14年光陰!14年後,當朱棣再次來到北京後,看到的已經不是昔日的北平,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皇家宮殿。勤勞的中國人依靠簡陋的工具,用一雙粗糙的手一點點建起了這個世界奇蹟!自竣工之日起,紫禁城已經緩緩走過了600多個春秋,城內那一面面硃紅色的宮牆,彷彿在向我們訴說著它的前生今世

600多年間,故宮經歷過大火,遭受過雷擊,挨過槍炮,可謂是磨難重重。可這個老古董唯獨沒有經歷過一件事——水淹

雨水內澇是世界範圍的一大難題!每當出現強降雨時,全國各地十分容易發生內澇,人們將其戲稱為「看海」!即便現代的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可中國的許多城市仍然飽受內澇之苦。那麼600年前的蒯祥又何德何能,竟然令紫禁城永絕內澇之患的呢?

其實蒯祥只用了3個土辦法,而這3個土辦法說起來也並不複雜,甚至可以直言「毫無技術難度」!然而正是這3個「毫無技術難度」的土辦法,愣是讓紫禁城600多年不曾遭受一次水患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往低處流」是水的自然特性,我們講「順其自然」,就是要遵從物質的「自然特性」。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大禹為了治水就採取了「順其自然」的思路,改堵為引。既然大禹要引水到別處,自然要由高處引入地處。這種最基本的自然現象,其實孕育著古人無窮的哲學智慧

在解決故宮的排雨問題中,蒯祥同樣應用到了「順其自然」的哲學,將故宮由一處普普通通的平地硬是加高了2米。這種方法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十分常見,甚至可以說是「基本常識」,沒有任何技術含量

然而就是這區區2米,才讓雨水有了由高處流往低處的「勢」,也令故宮免受洪澇之災。此外,故宮在墊高的時候也有講究。墊高不是簡單的把土堆在一起,而是堆出一個趨勢。蒯祥專門將故宮大致堆成「東高西低」的趨勢。為何要這樣設計?答案在下一個辦法中。


水不可能無緣無故消失,既然要排雨,就要給水一個安身的地方。數千年前,大禹留給洪水的安身之所是一個人工開鑿的河渠;數千年後,蒯祥留給雨水的安身之所是三個連成片的湖泊,分別叫做「北海」、「中海」和「南海」,三者合稱「三海」。三海面積廣闊,一共有82萬平方米,可以容納周圍所有的雨水

故宮乃「東高西低」之勢,水由東邊高處行至西邊低處,恰恰是三海的位置!如果有個別地區必須出現「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南高北低」之勢,故宮內部的水潭也可以容納雨水,將其入故宮外的護城河內,然後匯入三海。故宮之所以傍水而建,為的就是將雨存入湖中,不至於為了排皇家的水淹了百姓的房。不過這一辦法同樣沒有技術含量,國內很多工程師視其為「常識」。


在早在3000年前,商朝人就懂得利用溝渠排水。在安陽殷墟、偃師商城的考古發掘中,就出土了大量商代溝渠的遺迹!隨著社會的發展,古人們對挖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溝渠不僅僅可以出現在地表,還可以出現在地下!在故宮內不僅有許多肉眼可見的溝渠,在地下藏著更多交錯複雜的下水道!這些下水道實際上就是由石頭砌成的地下溝渠

蒯祥根據地勢修建了許多下水道,同時給下水道出口雕成一副龍的模樣,一旦下雨就會出現「龍吐水」的景觀。「龍吐水」堪稱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明代工匠高超的水平。可在現代工程師眼裡,修下水道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毫無技術含量可言


其實細細一想,這3個土辦法其實沒有什麼難度!然而就靠著這3個土辦法,故宮先後入住了24位皇帝,連續600年不曾被水淹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A說史 的精彩文章:

火燒圓明園元兇的下場:被德軍抓去當俘虜,本國人罵了他150年
明軍有先進的大炮,為何輸給滿清弓箭?有3個致命原因

TAG:小A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