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州紅絲甲天下 唐宋黑山冠九州 一一記青州紅絲硯

青州紅絲甲天下 唐宋黑山冠九州 一一記青州紅絲硯

青州紅絲甲天下唐宋黑山冠九州

一一記青州紅絲硯

( 文/馬愛娟)

在山東青州西南山區四十里地方有一座黑山,山高四十丈,山的頂部有泉水飛流而下,泉水甘甜芳香,與其他泉水不同,傳說有靈草生在上面,泉水從其中生髮出來,所以清香氣息香染黑山,從山的南面盤折而上大約五百步,又一個神秘的洞穴——紅絲石洞,洞很狹窄,中間只能容一人俯身側卧而進,就在這個洞穴里產一種瓊脂玉花的石頭,此石見水紋彩煥發,明艷絢麗,通體生津,用此石做成的紅絲硯既不沁墨,又不滑墨、不拒墨,與墨相親,發墨如油,凝墨似漆,發墨如油,潤筆護毫。被譽為「硯中皇后」, 屬硯中極品,唐宋時期就被譽為名硯之首,價值不菲,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

青州黑山

黑山紅絲石洞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讚美紅絲硯詩詞曰「昔者柳公權,論硯推青州,青州紅絲石,奇異蓋其尤,雲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臨硯動豪興,揮筆勢難收,品評宜第一,吾服唐與歐。」(唐與歐分別指的是唐彥猷和歐陽修)宋代唐彥猷組織石匠在黑山開採紅絲硯成為一段人間佳話:唐彥猷曾任青州知州,喜藏名硯,對紅絲硯尤為喜愛。起初,因為山高洞險,沒人願意去開採紅絲石,後來給予開採的工匠很高的工錢,鼓勵他們進行開採,當時青州蘇懷玉等石工前往黑山六七天,才得到四五寸大小的紅絲石兩塊,紅絲石外面有像皮膚一樣的石皮,用粗石打磨後,紋理顯露出來,油潤曼妙,色澤鮮艷厚重,紅黃相間,令人驚嘆。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曆經兩年,唐彥猷派遣幾十名石匠,到黑山此洞採集硯料,兩年時間共採集可作硯台的紅絲石料大小共五十餘塊。一日,洞門被洞中掉落的大型巨石遮掩住,工匠無法進入,於是停止了開採。唐彥猷請硯雕大師精心製作,將這五十多塊硯石,因石設計,精工細作,雕刻成古樸儒雅各具特色的紅絲硯,對這些紅絲硯甚是喜歡,在唐詢的《硯錄》中亦有開採紅絲石及製作硯台的詳細記載,通過這些記載,足見開採之艱難、紅絲硯之珍貴。清代盛百二在所著《淄硯錄》中曾詳述唐詢開發紅絲石之經過:唐彥猷在《硯錄》中這樣寫道:「自得此石,端歙諸硯皆置於衍中不復視矣。」並如此評價紅絲硯:「紅絲石華縟密緻,皆極其妍。既加鐫鑿,其聲清悅。其質之華澤,殊非耳目之所聞見。以墨試之,其異於他石者有三:漬水有液出,手試如膏一也;常有膏潤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又云:「此石之至靈者,非他石可與較,故列於首雲。」宋代進士王辟之,臨淄人,他對紅絲石也頗酷愛,在其所著的《澠水燕談錄》中,生動地記載了唐彥猷對紅絲硯的感情,對青州紅絲硯作了高度評價。文曰:「唐彥猷,不以世務為意。公退,長居一室,肅然終於黙坐,惟吟詩、臨書、烹茶、試墨,以此度日。嘉佑中守青社,得紅絲石於黑山,琢以為硯。其理紅黃相參,文如林木,或如月暈,或如山峰,或如雲霧花卉,石自有膏潤,浮泛墨色,覄之以匣,數日不幹。」

紅絲硯究竟如何地美輪美奐,而讓唐彥猷能愛不釋手,將端歙諸硯皆擱置起來而不復視矣呢?紅絲硯究竟妙在何處,讓唐彥猷能迷戀到如此地步?帶著疑問和好奇,我們走進歷史,走進書本,走進紅絲硯存在的每個時代,每個角落,走進紅絲硯生成和發展的土地,走進紅絲硯製作技藝傳承人,走進有關紅絲硯的一切存在……詢問、思索、記錄、探究、挖掘,今天讓我們揭開紅絲硯的神秘面紗,共同讀閱它如何經過億萬年歲月的洗禮生成這玉骨錦絲;共同笑看它經過唐宋元明清的代代王朝的更替,寵辱不驚;共同領略它淡定從容地在歲月輪迴中證明自己作為名硯之首的神奇;共同展望中華硯王輝煌璀璨的明天!

青州紅絲石硯的地位及價值

青州紅絲石硯在歷史上的地位

玉錦為袍霞作衣,駕墨乘宣馭筆馳。

名家墨客皆稱讚,古往今來位第一。

(艾鐫詩)

青州紅絲硯《絲綢之路》

唐朝大書法家柳公權喜用紅絲硯,他在《論硯》中說:「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重端歙臨洮」。宋太宗時,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禮部侍郎蘇易簡撰《文房四譜》,謂:「天下之硯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第二、歙州龍尾山石第三,甘肅洮河石為第四」。 宋歐陽修《硯譜》云:「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 宋人杜綰在其賞石權威著作《雲林石譜》中,也對紅絲石作了精確的簡述,寫道:「青州縣紅絲石產土中,其質赤黃,紅紋如刷絲縈繞石面,而稍軟,扣之無聲。琢為硯,先以水漬之乃可用,石之燥渴,頗發墨。」可見其對紅絲硯石頗有研究。紅絲硯不僅為歷代文人騷客所崇愛,帝王賢相也頗鍾情,以用紅絲硯揮毫作書繪畫為高雅之趣。宋代詞人姚寬,在其著《西溪集》讚頌紅絲硯時,特註記「紅絲硯,江南李氏尤重之。」江南李氏,何須大也?乃南唐後主李煜,史稱李後主。此君善畫工書,愛石珍翠,藝術才華非凡,他能寵愛紅絲硯,視為硯中珍品,顯見紅絲硯風韻別具,傲立視林。 宋代李石撰《續博物志》(卷第九)載:「硯譜載天下之硯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硯第一。」蘇軾在《東坡文集》、《東坡志林》中評說紅絲硯曰:「唐彥猷以青州紅絲硯為甲」,並雲「今見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許爾」 不僅賢君文人喜愛紅絲硯,連乾隆皇帝對紅絲硯也愛之有加,在他御用書房備有形神俱佳的紅絲硯,作書題詩,盛讚紅絲硯功著文壇。他曾珍藏一方青州「舊坑紅絲石」雕制的「鸚鵡硯」,其硯背篆刻手書題銘:「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禰衡成賦後,鏤肝吐出一絲絲。」此硯,現珍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中。 乾隆寵臣紀曉嵐,詩書畫全才,人稱其為風流才子。他酷愛青州紅絲硯,當知道乾隆珍藏一方極品紅絲硯,曾懇請一觀,乾隆卻捨不得示人。歸舍後,他憤書道:榮逾青鐵頌,品勝紅絲膩。紀曉嵐曾為紅絲硯揮毫題詩三首,第三首高度讚譽紅絲硯,詩云:「萬家煙火暖雲蒸,銷盡天山太古冰。臘雪清晨題牘背,紅絲硯水不曾凝。」由此足見,青州紅絲硯是歷來文人墨客的珍愛之物。啟功題贊紅絲硯:「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遷世罕知。今日層台觀魯硯,百花叢里見紅絲。」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為紅絲硯題詞:紅絲春秋。著名畫家劉國松為紅絲硯題詞: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硯。歷代名人賢士的評價都肯定了紅絲石硯為眾硯之首的地位。

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為紅絲硯題詞:紅絲春秋。著名畫家劉國松為紅絲硯題詞:天下第一硯——青州紅絲硯。歷代名人賢士的評價都定了紅絲石硯為眾硯之首的地位。

青州紅絲石硯的珍貴价值

萬錦閑雲遊玉洲,千絲漠漠匯川流。

秋楓送目漫天際,赤壁飛霞即墨侯。

(艾鐫詩)

青州紅絲石色如晚霞,絲如雞血,堅而不脆,硬而不滑。用手一握,頓生溫柔。輕輕一敲,清脆悅耳,作為觀賞石就有巨大的收藏價值。雕鑿為硯,更是妙不可言。紅絲硯是文房瑰寶,其價值猶逾珠玉。那極品紅絲硯到底價值幾何?我們來推算一下歷史上一方紅絲硯的價值。唐朝徐州刺史李誕的三十一蹄足浮雕花卉紋紅絲石圓蓋硯,硯底陰刻有楷書銘文:「垂拱三年,此硯值錢三十萬,李誕買」唐武則天垂拱三年,為公元687年。銘文中記載系用30萬錢,即30萬文買之。而唐貞觀時期米價僅三四文,若以四文計算,則可買米75000斗;到開元時期米價為13文一斗,則可買23077斗。以一斗米約48斤計,按現在市場米價約一斤1.6元,多則可夠360萬斤米,價值576萬元人民幣;少則可購110.7萬斤米,價值177.23萬元人民幣。李誕以三十萬錢巨資買下,足以證明紅絲石硯在唐代已價值昂貴。真正的精品青州紅絲硯因其珍貴稀少和質潤色美而價格不菲。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宋神宗為獎賞他,賜給他一方紅絲硯,由此可見紅絲硯在當時是極其貴重的禮品。孔尚任作《桃花扇》寫到楊文聰早扇面作畫時,特別記明所用硯台是紅絲硯。《海天樓藝話》載:「杭郡楊氏,以藏硯世其家,始自雪漁太史,迄今三世,歲多增益,拜蘇先生(晉)嘗蓄青州紅絲硯二,號雙紅絲硯齋。」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至今還珍藏著一方清代遺珍紅絲硯,長16.3厘米、寬12.5厘米、厚2.6厘米。硯面紅肌黃紋,三邊刻有回紋,清代翰林施用冰以隸書刻有東晉陶淵明「歸去來辭」全文,異常珍貴。綜上所述,足見歷史名硯青州紅絲硯自唐現身中華硯林,以名冠群硯之首,硯品第一之體,歷經數代,風雨兼程,伴帝王相、文人雅士,於几案生輝,為書畫增彩,為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立下了不朽之功。古往今來, 青州紅絲硯受到歷代帝王與書法大家的高度評價與珍愛,文人墨客和收藏家們都以青州紅絲石硯為珍寶,並以能得到真正的青州紅絲硯為幸。

紅絲石的產地、地質形成、紋理、分布、與開採歷史

紅絲石的產地

紅絲本天成

黑山歲月萬秋茫,化骨生肌日月蒼。

靜待飛毫將墨浸,追心妙筆舞飛揚。

(艾鐫詩)

紅絲對硯

光緒《益都縣圖志》卷九,《山川志上》:「黑山,縣西北二十餘里,他山石皆青,此山獨黑如墨。有古洞,闊數丈,內出紅絲石,可為硯」。青州市作為紅絲硯的產地,是古九州之一,東夷文化的發祥地。自兩漢時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貿易中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富弼、范仲淹、宗澤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青州市自然環境優越,西南部山巒起伏,集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玄武岩地貌為一體,孕育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在青州西南45華里有座黑山,黑山山腰間有一個洞穴,這就是歷代青州紅絲硯石的出產地,被稱為「老坑」,歷史上所記載的紅絲硯大多為黑山「老坑」所產紅絲石製成。在洞口石壁上鑿有「黑山」、「紅絲石洞」幾字,現在尚依稀可辨,另有「唐中」二字殘存,之後的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大清乾隆」、「道光七年」、「同治三年」等鑿字,則比較清晰,多是採石者所留記。洞口因石沙堵塞,高僅一尺余,可容一人爬行而入。洞內深寬一丈有餘,但高僅三尺余,屈頸方可蹲坐,採石較為困難。據洞口石壁留記,歷代前往採石的不斷。後在黑山周圍又陸續發現呈窩狀分布的紅絲石脈,與「老坑」為同一石脈。最近,在青州市西南山區發現新的礦脈,為紅絲硯製作提供了更多更廣泛的原材料,紅絲石硯文化有望得以傳承和光大。

紅絲石的地質形成

紅絲硯骨

滄桑化入骨筋中,天地精華浸子胸。

歲月無言融史跡,紅絲懷裡抱盈沖。

(艾鐫詩)

紅絲石生成於約4.5-5億年前的早古生代,屬淺海陸台潮坪相沉積岩,岩性為泥質白雲質粉晶灰岩,奧陶系馬家溝組地層,紅絲石呈微晶結構,夾層理構造。其形成原因是受沉積環境不斷變化的影響,沉積物發生頻繁交替,然後在一定地質條件下而形成,屬泥質灰岩。其礦物成分主要為方解石組成,方解石含量達94%-98%,另含少量鐵、錳、雲母、石英等礦物和泥質物,蘊藏與沉積碳酸鹽岩系中,多呈透鏡狀或扁豆狀,俗稱雞窩狀,單體規模不大,岩層上部為巨型石灰岩層所蓋,開採難度非常大。硬度為3至3.5度之間,石質細膩、緻密而堅實。從石質成分和硬度來看,確實是制硯的理想材料。

紅絲石的紋理

紅絲史跡

滄海桑田唱不休,紅肌玉骨錦絲流。

靜觀大道斑駁處,歲月無痕化萬秋。

(艾鐫詩)

金鼎硯

水渠硯

《青州府志》載:「外有石皮,磨去皮,見紋理,紅黃相參,里黃者其絲紅,里紅者其絲黃。」大自然造化神奇,賦予了紅絲石有變化多端的石品花紋:紅地黃絲、黃地紅絲、紅地紅絲、灰黃地淡紅絲、紫紅色地灰黃絲、紅地無絲、刷絲、金錢紋、魚子紋、樹木紋、水滴紋、水波紋、金絲紋、銀絲紋、墨絲紋、紫金紋、花卉紋、禽魚紋、人物紋、動物紋、自然風景紋、彩霞紋、寬頻紋、太陽紋、林木紋、瀑布紋、冰紋、鳳眼、金星、墨點、墨雨、柿紅、柿黃、翹色、豬肝紅、雞油黃等。設計製作者利用這些豐富的石品花紋,巧用天成,可以做出各具情態、意蘊盎然的作品。在這些石品花紋中有些黑山紅絲石又一個很奇特的顏色就是在紅絲石上有些地方墨色如漆,對於在這種帶黑色的紅絲石頭,又一個凄美的傳說,相傳東海龍王的三公主小龍女,聰明美麗、多才多藝。東海龍王欲將愛女嫁與南海龍王的太子,這門婚事在別人看來自然是門當戶對。不料,小龍女卻愛上了身份卑微,但高大英俊、勇敢瀟洒的龍宮侍衛小黑龍。二人相盟「生生世世永不離,天上人間兩不棄」。同沐朝陽,攜手海灘。本來無比美好的愛情卻被東海龍王發現,堅決反對,百般阻撓。無奈之下,小龍女與小黑龍決定攜手私奔,在逃至青州城西時,被東海龍王請來的雷公追上,欲致兩人於死地。小黑龍與小龍女緊緊相擁,苦苦哀求。正在此時,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飄然而至,向雷公說道「就讓他們兩個在此處化成一座山脈,相依相伴,永不分離吧」。從此,小黑龍化作了高高的黑山,昂首翹望,怒視著浩浩蕩蕩的東海。小黑龍懷中抱著的小龍女,化作了溫潤如玉、繽紛絢麗的紅絲彩石。鑲嵌纏繞在心愛人的腰間,就像一條美麗的絲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赤壁煙雲月色籠。千絲萬縷繞心中。凡塵多少斷腸淚,化作無邊望眼紅。」(艾鐫詩)現在青州黑山紅絲石帶有黑色紋理的石頭,就是小龍女和小黑龍血脈相融的見證。以此鑒證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真心不變的永恆愛情。那塊塊美如霞貴如玉的紅絲石原來是龍的化身,傳說讓它更加充滿神奇的色彩,它是硯王也更符合情理,傳說讓紅絲硯具有了龍者之勢,王者之氣,怪不得青州紅絲硯受到歷代帝王與書畫大家的高度評價與珍愛。

紅絲石的分布

從地域上看,青州紅絲石在青州西部、西南部山區均有分布。紅絲石在地下呈三種分布狀態。一是夾層狀礦體,即上面有較厚的土層及岩石覆蓋,下有岩石(石灰岩)為依託,中間一層約10厘米左右厚的紅絲石。這與歷史記載黑山洞紅絲石的分布一致。「……夾層狀分布的紅絲石,開採極為困難,必須將上面厚厚的覆蓋層及岩石人工去掉,然後將紅絲石取出,但不能用炸藥炸,否則破壞紅絲石。它的深度隨山坡的陡峭程度而變化,山坡越陡,紅絲石的覆蓋層越厚,開採難度越大。往往挖一個坑,縱深采2—3米即無法再向前延伸。…二是不規則散裝礦體,即紅絲石或存於地下泥土中,或散落於地表,獨立成塊,大小不一,分布無規律,採石者根據經驗挖坑取石。一坑內多則十幾塊,少則三五快,挖完即止。即使再有經驗的採石者,也往往挖三五個坑而一無所獲。三是厚礦層泥質灰岩,即有1米左右的較厚礦層。……其石色淡質粗、乾燥吸水。……」可見得到一塊好的紅絲石硯原料是多麽不易。

紅絲石硯開採利用的歷史和現狀

紅絲石狀如雞血,自西晉時,便開始挖掘,作為賞石和製作硯台的原料。紅絲石硯文化興於唐,盛於宋。元代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原因,制硯呈疲軟之勢,可能與「紅絲石至宋末已絕」、「洞門石摧」之說有關。故翰墨硯林之專著少見紅絲硯,有關紅絲石之記載,多用宋代有關資料。雖在青州黑山紅絲石洞壁上留有「洪武二年」、「弘治十年」等採石年代之刻字,但無唐宋採石之盛況。至明代,翰墨硯林又處興旺時期,制硯興盛,但紅絲硯傳世精品依然鳳毛麟角,記述紅絲硯專著也少見之。據古籍記載,「元明兩代,大約五百年內,歙硯石也沒有開採,據此推測,元明兩代不及唐宋制硯風盛,故難覓有關紅絲硯之芳跡。紅絲硯的漫長之旅,興旺兼程,頑強發展,至清代重振雄風。伴隨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文化崛起,文壇盛旺之風興起,適於書法繪畫之硯特受寵愛,採石制硯又處於興旺時期,紅絲硯倍受尊崇。因為青州紅絲石的構造及地下的分布狀態等特殊原因,使得紅絲石開採難度大,紅絲石抗震性能差,所以開採和製作都用手工。自西晉以來,歷代都對紅絲石進行過開採和加工,但受歷史的局限、紅絲石資源稀少以及開採難度較大等原因、紅絲硯的加工一直未形成規模,漸漸淡出四大名硯的行列。民國時期,雖然政局混亂 ,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處於衰退時期。但由於日本商人和紅絲硯愛好者紅絲石的採購,使紅絲石的開採和紅絲硯的製作又掀起了一個小高潮。此時期,在民間遺留下來的紅絲石和紅絲硯較多。解放以後,當代藝人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經過全面調查,又重新發掘和開採。自70年代至今,由於紅絲石硯被越來越多愛好者所青睞,採掘紅絲石,加工紅絲硯者漸多,其雕刻工藝也不斷提高。近年來隨著青州地區不斷發現了優質紅絲石的礦藏,中國制硯大師、中國美術工藝大師等許多中國資深的學者和研究者對青州紅絲石硯進行研究、設計、製作,給予了紅絲硯高度的評價,對其未來的發展十分關注,並且在對紅絲石硯進行系統的開發和研究製作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設想。青州紅絲石硯紅絲石硯的生產加工和製作收藏有迎來新的高潮。

紅絲硯的製作原則、過程

黑山紅絲冠天下

玉錦黃袍霞帔披,黑山骨魄化紅肌。

硯軍千萬君為首,運墨追心寫賦詞。

(艾鐫詩)

流金硯

彌勒硯

趙朴初先生曾在讚美紅絲硯的詩詞寫道:彩筆昔曾歌魯硯,良材異彩多姿。眼明今更遇紅絲。護毫欣玉潤,發墨喜油滋。道是天成天避席,還推巧手精思,天人合應妙難知。刀裁雲破處,神往月圓時。在此作品中,先生除了肯定紅絲石本身具有的天成的發墨護毫等特點,還講了要生成一塊精品紅絲硯還需要巧手精思,這指的是紅絲硯製作方面要根據每塊硯料的不同匠心獨運地因材設計,因材施藝,精雕細刻天人合一,才能生成妙品紅絲硯。以青州紅絲石為原料,因材施藝進行審料創作製成硯台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1、利用紅絲石的自然形狀。自然形的紅絲石具有獨特天然之美,其表面高低起伏,側面有的保留石皮,既原始滄桑又賦予人以無窮想像。對於這種紅絲硯的雕刻就要巧妙運用它的自然造型,盡量少雕刻,達到天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

2、利用紅絲石的豐富顏色。青州紅絲石以紅地黃絲、黃地紅絲為主,色彩黃紅相間,嬌美華麗。且色紋無層次,貫穿石材,由面及底,巧用其顏色特色而製作的紅絲石硯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能更加突出紅絲石的特點。

3、利用紅絲石的紋理。其天然形成的紋理構成各種虛幻神妙、千姿百態的形狀。紅絲石的紋理是它的重要特點。在製作硯台的工藝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這一特點,使紅絲石硯具有更強的觀賞性。紅絲石硯的製作要符合人們的傳統審美習慣,總體感覺應「穩定、協調、勻稱」。另外,青州黑山紅絲石硯礦源稀缺,開採難度大,一般所制硯台形體不大;黑山紅絲石質材極優,所以歷代製作硯台充分考慮實用,紅絲石硯工藝採用陰線刻、高浮雕、淺浮雕、圓雕、透雕等手法,在創作上因材施藝,因石構圖,但是盡量做到原始自然,使紅絲硯作品達到渾然天成、古樸大氣、返璞歸真的美感效果。在紅絲石硯製作上對適合做硯的紅絲石料因材施藝,順承紅絲石天成形態,巧用天然花紋,隨紋理造型,爭取做到一硯一式、一品一款。逐步形成「巧用天工,因材施藝」硯品雕刻風格,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制硯路子,讓青州紅絲石硯真正具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風格。

玉兔硯

紅絲石硯製作的工藝過程

把青州紅絲石製成硯台需要進行一系列工藝。經過採石、維料、設計、起名、雕刻、磨光和配盒,製成以實用為主觀賞性強的歷史名硯。首先準備制硯的主要工具有:紅絲石原料、鎚頭、鑿子、鉛筆、磨石、刻刀(粗細均有)、玉米骨頭、豆秸、谷秸、絲綢、筷子、棉花等。然後制石者要懂得看石。最好的硯石部分留作墨堂,鑒賞石品花紋亦放在墨堂部分(石眼除外)。採石、開採硯石是製作硯的重要一環,經制硯高手製作,可以出產精品和珍品。因紅絲硯大多不抗震,硯石開採至今仍以手工開採為主,不能以機械代替,因此採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全硯材的完整。開採出來的硯石並不是全部都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好等級,特別好的純凈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者為乙級。將有瑕疵、裂痕、爛石、石皮等去掉,剩下「石肉」,就作為硯之材料(根據硯材形狀,也有保留部分石皮者)。硯材做好後,首先要進行設計起名,設計要根據石的形狀、石的紋理、石的顏色、石眼分布等,因石構圖。起名較為慎重,一般就其所刻之式、所刻之物加上吉祥用語為名。設計起名後開始用筆將硯的圖形勾好,然後進行雕刻。雕刻是制硯過程中極其巧妙精細和重要的工序。首先要選上等精質好刀料,再按大、中、小各個規格,打造刀具。工匠將石材用刀具和錘打造成硯的坯胎,進行雕刻。雕刻一般用刻刀進行陰線刻(就是在石材表面用刻刀下刻線條,以線條的粗細、彎曲的程度來體現紅絲石硯的形體紋理)、淺浮雕(就是高出紅絲石硯表面略有凸凹的體形,來表示硯台的形制)、高浮雕(就是比淺浮雕高出許多更為凸出的體形,來表示紅絲石硯的形體或輪廓)、圓雕(就是三維空間的雕刻)、通雕(就是硯台表底及周邊都有雕刻)等手法,現在又有透雕(從這一面穿透到另一面的雕刻),這些雕刻手法或單一或並用,完全因材施藝,使硯石的天然品質得以完美體現。然後用磨石加幼河沙粗磨,磨去鑿口刀路,需平整的部位用大刻刀將其刮平,用滑石打磨。然後再用玉米骨摩擦至光滑。玉米剝去粒後的芯,當地人叫「棒槌骨頭」。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青州制硯匠人發現它既具摩擦力,又較為柔軟,不會在磨光過程中留下劃痕,反而可以將磨石的細小痕迹消除殆盡。於是,紅絲硯上面積較大部分就用玉米骨作為磨光材料,如墨堂部分。同時硯台的邊邊角角和細微之處,則採用豆秸與谷秸;因玉米骨的外徑較大,其細微部位難以得心應手進行磨光處理,於是改用豆秸或谷秸做表面的線性摩擦。豆秸與谷秸特質與玉米骨相仿,均是既具摩擦力,又比紅絲石石材硬度低,所以是最為理想的磨光材料。但是這些材料,只可以將磨石等的細小痕迹清除,還不能使作品顯現特有的光澤。最後再採用棉花和絲綢進行拋光,精心反覆摩擦;其細小部分用筷子裹入絲綢或棉花,輕輕打磨,直至將紅絲石硯的亮度與光感全部挖掘出來,使其細膩滑潤、線條清晰,更加起伏分明、玲瓏浮突。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需要高水平的創作設計和雕刻。而青州紅絲硯製作技藝較為高超,歷代工匠功底深厚,技巧熟練,通過其雕刻,不僅能充分展現紅絲石硯的花紋特色,更能表現紅絲石硯的藝術特色。

《秋風萬里江山闊》

紅絲硯雕刻完畢,必須配上名貴的木盒。一般用硬木製作,這樣既避免與硯碰撞造成損傷,又不燥硯,還可以防塵、使墨汁不易蒸發。同時,硯盒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硯盒的用料很講究,名貴的甚至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硯盒的造型一般按硯石形狀而定。總之,配好盒後的紅絲硯更顯古樸凝重。從採石、相石設計、構圖起名、製作硯坯、雕刻到打磨,所有工序都是手工製作,一方硯台至少需要十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有些則需要上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同時需要制硯藝人有深厚的美學和文化修養。

紅絲石硯行業發展的前景預測

紅絲石硯行業投資前景良好

紅絲石硯是中國紅絲石文化的主體。隨著不斷的開採,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作為曾被譽為名硯之首的紅絲硯,其收藏價值及商業價值也越來越高,市場前景十分可觀。就現在情況和對未來的估計,紅絲硯原料及成品仍有大幅升值的潛力。近幾年來,隨著紅絲石硯文化宣傳的不斷加大,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紅絲石硯珍貴的價值,開始收藏和經營紅絲石和紅絲硯,並且已形成一股熱潮。一些懂行的收藏家來到青州,尋覓真正的青州紅絲石硯,被歷代名家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的青州紅絲石硯具有巨大的收藏價值。

比爾蓋茨收藏青州紅絲硯《上善若水》

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常務副會長董方軍

向范冰冰介紹青州紅絲硯

紅絲石硯升值空間已經開始打開

業內收藏專家認為,紅絲石硯屬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其優良的質地及與眾不同的肌理產生獨特的觀賞效果,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增添其藝術價值的含量。現在在青州經營紅絲硯的商家數量激增,呈「井噴」勢頭。據了解,在青州以外的其他紅絲硯集散地,不論是原料還是成品銷售走勢也一路飆升。據中國最大的北京古玩城文物市場預測:未來10年紅絲硯價格將以每年30%-60%的速度遞增。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近二十年來,紅絲硯市場出現了高速擴張的現象,市場銷售總額呈幾何倍數遞增。優質原料及優質硯雕成品供不應求,可重複生產的紅絲石商品每年供應量也在不斷擴大,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建立規範和成熟的紅絲石市場,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紅絲石硯將共同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據不完全統計,紅絲石硯市場銷售額年年翻番,銷售額每年將達到億元以上元,紅絲硯作為一項新的投資項目,利潤豐厚,前景廣闊。

紅絲石硯產業發展現狀

2010年,青州市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紅絲硯之鄉」稱號。成立了青州市紅絲石硯協會,匯聚了青州市紅絲石硯開採、製作、雕刻、收藏的主要人才,定期邀請全國知名的制硯大師和工藝美術大師們到青州進行文化交流和制硯指導,不定期地舉辦紅絲石命名、加工、鑒賞、收藏等方面的培訓班,組織紅絲春秋品硯會,提高紅絲石經營者和愛好者的藝術水平和鑒賞力。力爭培養出高水平的硯雕師和賞石設計師。協會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抓住有利時機,有組織有規模地組織成員參加全國的各種展會,參加各種研討會,成員積极參加國家、省、市等開展的藝術博覽會、文房四寶博覽會。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在各大報刊雜誌等創作發表了大量宣傳紅絲石、紅絲硯的調查報告、文章、宣傳海報、宣傳主題語等。中央電視台省市級電視台、報刊等媒體都曾對 「青州紅絲石硯」的專題拍攝。進行播放,影響廣泛。目前,青州從事紅絲石硯收藏和經營的有幾百戶,紅絲硯雕刻加工開發公司、研究所、紅絲石工藝品廠等有數十家,結合市場需要推出富有特色的紅絲石硯精品、禮品、收藏品。已形成了完善的紅絲石產品開發、研究、設計、加工製作和銷售體系。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大型紅絲石硯大型集散地,形成市場與產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已發展成為彰顯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掘和保護紅絲石硯文化歷史遺產,弘揚中華民族古老燦爛的文化,現已經是青州人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千秋運筆寫風流,黃錦飛霞即墨侯。自古硯叢君領首,今朝依舊占鰲頭。」(艾鐫詩)紅絲硯作為天地造化的神奇之物,歷經沉浮滄桑,靜看冷暖春秋,它承載著悠久的歷史走到今天,也必將承載著今天燦爛的歷史走向未來,在歲月的星空綻放屬於自己的璀璨光芒!

( 文/馬愛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州畫廊聯盟 的精彩文章:

徐里2018開年新作
張德娜:娜的藝術世界

TAG:青州畫廊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