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思維模式,正在悄悄影響孩子的一生。

思維模式,正在悄悄影響孩子的一生。


用思維認知世界,用思考讀懂世界,用思想改變世界。


——

芝媽




芝芝最近對數學瘋狂感興趣,放學回來就拉著我陪她做數學思維類的小遊戲。我心中暗喜:我一個數學學渣怎麼生出了這樣的女兒(欣慰臉)!秉承著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的原則,我跟芝爸決定幫她找一家以思維導向為主的培訓學校。


到了文化中心,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關於數學的培訓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派系:

思維引導類和刷題備考類。

思維引導類多以啟發和培養興趣為主,讓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時課堂上還會輔以團隊協作等活動;刷題類不用多說大家都懂的。讓我們大為吃驚的是,思維類的價格是刷題類培訓的3-5倍,但這並沒有阻止家長們的熱情,這類機構反而門庭若市,入學名額竟然還要排隊等呢!


回來的路上我們感慨萬千:看來單純應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家長們都已經意識到,

孩子的思維模式才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而人與人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有一項極出名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區分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通過試驗和觀察,她發現不同的孩子在解決複雜問題時採用不同的思維模式。當問題夠複雜的時候,一部分孩子就放棄解決這些問題的努力,開始逃避或者玩別的遊戲;但另一種孩子卻仍然能夠沉浸其中,認為只不過是現在還沒有找到答案,經過自己各種努力總能解決這些問題。


她把前一種思維方式叫固定型思維模式,後一種思維模式叫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思維模式的孩子往往會說自己學不會英語、不會數學,但家長通過研究他們時間不難發現,

他們在認為自己不擅長的東西花的時間太少了

遇到幾道不會的題目,就覺得自己不擅長,更不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如此越來越糟,更坐實了自己的觀念——我確實不擅長。


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尋求辦法,他們致力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得進步。他們也許不是長進最快的,但當許多他的同行者已經停下來的時候,他們卻一直向前。 


思維模式支配著人的行動,真正能限制你的,是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而成長型思維模式卻能引領你到達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度。 




在人才國際化進程快速推進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真正能對孩子一生起到積極作用的,不是背了多少單詞、刷了多少題,而是培養其正向的思維模式。而作為國際化連接的重要紐帶,英語學習也不再只是為了應試,更重要的是培養國際思維。


在最近一期的《奔跑吧》中,鄧超狂飈「80後」英語,引發笑聲一片,滿滿回憶殺。誰的中學不是這麼過來的呢? 



大笑之餘,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經濟全球化腳步逐漸加快的今天,簡單的對話英語已無法滿足跨文化的深層交流。 「Fine,thank you, and you?」的時代已經遠去。


而注重培養孩子創新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領導力的學科英語成了時代的必然選擇!

基於這種理念,

瑞思學科英語

自2007年進入中國以來,一直以培養世界未來領導者為使命,致力於培養孩子的

「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創造性的思辨能力」、「未來領導力即團隊協作、項目管理、演講演示的能力」。

它專為中國學生打造了「浸入式」課堂,在全英文的溝通環境中,讓孩子逐漸掌握英語背後的邏輯、文化、思維方式,鼓勵孩子具有自主學習能力。 


更讓家長們期待的是,4月3日,

瑞思學科英語

SSAT(美國私立中學入學考試)

達成戰略合作,

成為其全球官方指定的中國獨家美國中學入學考試的線下合作培訓機構。

有留學意向的學生家長對SSAT都不陌生,它對學生創造思維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進行專業測試,並獲得美國私立學校的廣泛應用。而它的考核標準恰與

瑞思學科英語

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二者的合作,創造了讓中國孩子和頂尖私立中學面對面的機會;也讓學科英語與國際標準成功接軌,鼓勵孩子用英語思維站在國際的高度思考和解決問題。


用思維認知世界;用思考讀懂世界;用思想改變世界。

瑞思學科英語

帶領中國孩子進入英語學習新的階段!


瑞思學科英語

在北京、上海有ssat的考點,6月9日有考試,想要留學的家長抓緊時間報名

(截止時間5.8日)。


你的的行動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別讓你的猶豫,讓孩子錯過了美好的人生風景。


名額有限,點擊【

閱讀原文

】,

搶先試聽

課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芝媽媽 的精彩文章:

80%的家長都在焦慮:孩子3歲前沒有認識2000個字,我該怎麼辦?
一個人的頂級修養,從這件小事做起

TAG:芝芝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