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性消費,不做「隱形貧困人口」

理性消費,不做「隱形貧困人口」

最近,有個網路熱詞——「隱形貧困人口」開始流行,指的是那些「看起來很富,但其實很窮」的人群。

本以為這群人應該是剛參加工作,收入不高但很會享受生活的年輕人,但沒想到,在幾個聊天群一調查,發現好多過了而立之年的人,也給自己貼上了「隱形貧困人口」的標籤,吐槽自己收入不低,卻月底吃土的悲慘生活。

這其中當然不乏習慣了自黑的「假窮人」,也有不少喜歡超前消費的「真窮人」。

據一位標榜精緻生活的妹子介紹,她每月在健身、餐飲方面的開支超過了收入的一半,加上時不時要出去旅個游,買個包,逼得她不得不寅吃卯糧,在工作了6年之後仍然是身無分文的「負翁」。

這些人常常感嘆:沒辦法,誰讓我們生活在一個物慾橫流的消費社會,天天接觸形形色色的商品廣告。那些極富誘導性的商業價值觀不斷提醒我們,滿足了物慾就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和社會階層。最終,我們只能被物慾奴役,被商業收割。

其實,《消費社會》的作者鮑德里亞早就看透了其中的門道。他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我們就進入了消費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費品,不僅是物品,還包括人的身體、心理、觀念。

這樣的社會有四個特徵:

1、是物質極大豐富。

社會上總有層出不窮的新商品等你購買。很多人把這種物質的極大豐富,看成是社會發展的正常現象。但事實上,這種豐富是人為創造出來的,豐富的反面就意味著過剩,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2、是符號消費。

消費社會讓你不那麼重視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更注重商品背後的符號價值。商家總是告訴你,你購買了某種商品,就能體現你的個性、身份和地位。所以,為了體現品位,就要拚命消費,以求融入某個嚮往的群體或階層。

3、是大眾傳媒驅動消費。

在消費社會裡,人的消費需求,不是主動產生的,而是被大眾傳媒刺激產生的。大眾傳媒的這種影響,強有力地推動了人們追求商品符號價值、主動消費的趨勢。

4、是這種消費不是單一的,而是一整套,會無限循環下去。

這就好像你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子,就必須再買一套時髦的衣服來搭配,在有了這身行頭後,你發現,髮型和衣服鞋子不搭,於是,你又要去美髮店做頭髮。就這樣,陷入到無限制的消費中。

很可悲的是,這樣的消費社會不僅沒有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豐富和舒適,反而帶來了很多問題。

一方面,消費社會給人們帶來了焦慮和暴力、道德矛盾和浪費。

首先,在廣告的刺激下,人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掙錢的速度又趕不上慾望增長的速度,所以永遠都欲求不滿,充滿焦慮。在貧富懸殊的刺激下,有些人會將暴力作為發泄壓抑的出口。

其次,資本為了獲取最大的利益,需要不斷地為大眾製造消費需求。所以,消費社會一方面要勉強維持「勤奮、節儉」的傳統倫理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推行享樂主義。這就產生了道德矛盾。

最後,在消費社會裡,消費者毫不吝惜地扔掉那些還能用、但己經被判定為不時尚、不能展現個性的東西。而這些,都是資本通過制定消費標準,迫使人們進行的浪費。

另一方面,還會帶來環境問題和社會不公平。

當人們擁有大量生產資料和商品服務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危害,諸如: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等等,導致人類生存環境遭到破壞。

同時,通過消費行為,人們創造了新的社會等級,體現出新的不平等。前不久的流行語「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就是一個明證。在消費社會裡,有人把35000塊的香奈兒當成一次性產品,穿完就扔,但還有人連飯都吃不起。

《消費社會》這本書提醒我們,資本通過大眾傳媒,誘導了無窮無盡的慾望,使我們掉進了消費的陷阱中。所以,我們要看透這種資本遊戲的本質,揭開符號消費的畫皮,理性消費,不做「隱形貧困人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麻讀書 的精彩文章:

街上的時髦女郎,可能窮得身無立錐之地
我們怎樣從童真的孩子變成了世俗的大人?

TAG:芝麻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