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兄弟連」的難忘瞬間

上海「兄弟連」的難忘瞬間

2018年4月24日,是第三個「中國航天日」。

去年航天日前夕,恰逢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交會對接。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家研究院所參與此次發射任務。

之後的一年中,中國航天在不斷收穫成功的同時,也經歷了挫敗後的反思,但也在重新出發後繼續捷報頻傳。

這其中,不乏中科院上海分院「航天兄弟連」的身影。今天,就與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些難忘瞬間。

2017年8月10日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提前實現三大科學目標

「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兩項成果將於8月10日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至此,「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星地間的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量子隱形傳態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

星地量子密鑰分發

(2017年5月攝於烏魯木齊南山)

2016年8月16日,「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家研究機構精誠合作,共同承擔此次量子衛星的研製。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作為衛星總體單位,全面負責量子衛星整星研製工作;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作為衛星有效載荷總體單位,承擔了量子密鑰通信機和量子糾纏發射機2項有效載荷的研製工作;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主要負責高速相干激光通信終端,以及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跟瞄用的窄信標/同步激光器的研製工作。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承擔了量子衛星全部柔性薄膜熱控塗層以及下裙鋁合金光亮氧化熱控塗層的研製任務。

2017年9月25日

微信啟動畫面

首用「風雲四號」A星拍攝圖像

9月25日,「風雲四號」A星正式完成在軌交付。當天17時,當公眾再次打開手中的微信時,背景中的地球圖片換成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

而這珍貴圖像的幕後「慧眼」,衛星關鍵光學主載荷——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就是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製完成。

左圖為更換前微信登陸畫面,右圖為更換後畫面。

2017年9月29日

遙感三十號01組衛星成功發射

9月29日12時2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1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作為我國重啟航天發射任務後的開門紅,該星的發射重振了全體航天人的必勝信心。

隨後,在2017年11月25日、12月26日、2018年1月25日年遙感三十號02組、03與04組星相繼成功發射。這四組衛星均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則承擔研製了改組衛星的模擬式太陽敏感器。

2017年10月13日

「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術試驗」項目驗收

2017年10月13日,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在上海組織專家召開驗收會,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承擔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重點部署項目「星地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技術試驗」項目通過驗收。

2016年8月16日,高速相干激光通信有效載荷搭載「墨子號」衛星發射升空,並於2016年底至2017年初進行了在軌測試,成功驗證了兩種激光通信體制。

2017年10月27日

天馬望遠鏡通過總體驗收

2017年10月27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天馬望遠鏡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總體驗收。

總體驗收專家組認為天馬望遠鏡綜合性能指標在同類型望遠鏡中位列世界前三,大幅提升了我國射電天文觀測能力和執行國家深空探測任務的能力。天馬望遠鏡自2012年建成以來,先後完成了嫦娥二號擴展任務、嫦娥三號任務以及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的 VLBI 測定軌任務,在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未來,天馬望遠鏡將繼續參加嫦娥五號採樣返回、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火星探測繞飛和著陸巡視的VLBI測定軌等國家重大任務。

2017年11月30日

暗物質科學衛星「悟空」號

取得首批重大科學成果

11月30日凌晨,暗物質科學衛星「悟空」號取得的首批重大科學成果在Nature雜誌發表,或將得到粒子物理或天體物理領域的開創性發現。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BGO晶體、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發的衛星平台、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提供模擬太陽敏感器為「悟空號」取得重大發現發揮重要作用。

上海硅酸鹽所研製的600毫米長BGO晶體

悟空」號衛星是國際上已知觀測能段範圍最寬和能量解析度最優的空間探測器,其有效載荷為1.4噸重,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重達824千克的BGO晶體量能器,它由308根600毫米長的BGO晶體組成。BGO晶體是與可能的暗物質粒子湮滅產物(主要為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作用的直接媒介。如果把BGO量能器比作衛星探測暗物質的「眼睛」,600毫米長的BGO晶體則是該衛星探測暗物質的「視網膜」。

上海技物所研製的這台單機作為衛星姿態控制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衛星進入太空後尋找太陽,確定初始姿態提供了姿態測量數據。

2018年1月至3月

我國成功發射4顆

北斗三號工程組網衛星

2018年1月12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的形式成功發射了北斗三號第三顆、四顆組網衛星,實現了北斗工程2018年的開門紅。3月30日,北斗三號第七顆、八顆衛星再次成功發射,為我國實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貢獻了新的力量。

這四顆衛星均由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抓總研製;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負責星載氫原子鐘和激光反射器的研製;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為兩顆衛星研製了四台模擬太陽敏感器、兩台數字太陽敏感器和兩台紅外地球敏感器;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貢獻了衛星關鍵熱控塗層材料和熱防護材料;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則為衛星提供了關鍵有機熱控塗層材料和用於高精導航系統的陀螺油懸浮液。

上海有機所研製的陀螺油懸浮液(上)和熱控塗層(下)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研人員利用對稱性破缺實現偶極里德堡原子的量子調控
柔性電極研究獲新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