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地藏在九華山成就「肉身菩薩」的傳說

金地藏在九華山成就「肉身菩薩」的傳說

九華山是地藏菩薩道場,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唯一擁有「肉身菩薩」的聖地。

在這裡,流傳著諸多關於金地藏的傳說。其中具有歷史參考價值的,首屬唐朝著名隱士費冠卿所著《九華山化城寺記》。

(費冠卿,唐代詩人和著名隱士,生卒年不詳,字子軍,別號征君,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中進士,後為母守孝,隱居於九華山少微峰下,期間將其對於金地藏的所見所聞記錄於《九華山化城寺記》中。)

金地藏是古新羅國(今屬韓國)人,為新羅皇室近屬,原名金喬覺,法號地藏。費冠卿言他「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

金喬覺所處年代正值中唐時期,東亞各國紛紛派出使臣來大唐求學,這其中就包括金喬覺。

他曾言:「儒家六經遍布天下,道家三清法術高明,但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意相合。」於是落髮登舟,渡海西行。?

登陸中土以後,幾經輾轉,遠遠望見九華山高聳入雲,便不遠千里向其徒步而行進。

於是駐錫九華山,棲息于山岩之上,汲水于山澗之中。

金喬覺在人跡罕至的山中苦修數年,偶有山下村民登山遊玩,發現他吃的不過是摻了少許米的土。

村民們為他的精神所感動,便集資為他買了一塊地,並且自發組織建廟,供他居住。

廟宇建成,規模十分宏大壯觀,吸引了眾多村民與僧人聚集於此,九華山佛國景象初成。

唐建中初年,池州刺史張岩聽聞此事,上奏皇帝賜「化城寺」匾額於新建廟宇中,金地藏與化城寺的聲名遠播四海。

慕名而來向金地藏求法的僧人越來越多,寺廟依靠施捨是遠遠不夠維持生計的。

於是,金地藏帶領弟子們開渠引水,墾荒造田,要求每人都要採薪自給。

夏天他們吃著摻土的糧食,冬天則依靠烤火彌補衣衫的單薄。因此被稱為「枯槁眾」,為世人尊仰。

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金地藏自知大限已到,便召眾徒告別,跏趺坐化。?

坐化之時,有異象產生:金地藏的一位尼侍者前來告別,未及和他說上最後一句話,卻見寺中扣鍾無聲墜地,似有所示。

弟子將其遺體封函入葬,三年後開函卻見金喬覺顏面猶如在世時一樣鮮活。抬動他的骨節,則像振動金鎖一樣錚錚作響。

根據佛經云:「菩薩鉤鎖,百骸鳴矣。」人們因此認為金地藏便是地藏菩薩在人間示現的肉身。?

弟子們將金地藏的肉身移入墓塔,墓塔常常發光如火,後配以殿宇,即為今肉身寶殿。

千餘年來,金地藏以其真人真跡印證與傳揚著佛法的博大精深,吸引著無數僧俗信眾前來拜謁。?

後記:

金地藏以凡夫之軀克服大海與高山之險阻,不依靠施捨像普通人一樣自給自足的生活,以一己之力將佛法精神弘揚四海。他的事迹,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發——佛法不離生活,修行就在身邊。

§

§

編繪 | 庄凱強

版權| ?九華旅遊603199,轉載務必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華旅遊603199 的精彩文章:

九華旅遊簡報
一段芬芳的鄉愁

TAG:九華旅遊603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