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終聽話了的我們,是不是就長大了?

最終聽話了的我們,是不是就長大了?

以下是tt的觀後感,我稍微改動了一點點。我拋磚引玉,引出tt的心得~

全文大約5000字,除了劇情那裡有點劇透,感悟都是有深度的。加粗的是我想要引起你萌的注意~

電影《狗十三》於2013年上映,2014年拿到在柏林電影節Generation14plus special mention(雖然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概念),然而後來據說在國內該片被禁。未成年飲酒、食用狗肉、甚至還有裸露鏡頭,【53:excuse me?你確定那算裸露?】再加上又是小眾電影,不會掀起波瀾,被禁估計也不是什麼值得國人大驚小怪的事情了。

影片的兩個主人公,一條,哦不,兩條叫愛因斯坦的狗,和一個十三歲的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兒李玩。李玩從小父母離異,被爺爺奶奶帶大,爸爸娶了新老婆,併產下一子招招。當爸爸糾結於如何告訴女兒新弟弟的事的時候,父女兩卻因為李玩的學業發生了爭執。為了哄女兒高興,爸爸送去了一隻小可卡狗。李玩雖然一開始因為生父親的氣將狗拒之門外,但最終還是接納並開始喜歡上了小狗,並給他取名「愛因斯坦」。然而一天,當爺爺帶著狗去菜場的時候,狗走丟了。李玩發現後瘋了一般地找狗,而爺爺為了找李玩而崴了腳。【53:準確的說應該是,被負氣的李玩推倒在地】最終,狗是沒找到,但後媽出了個主意,新買了一隻,狸貓換狸貓,騙李玩說,找到了愛因斯坦。果然,當李玩發現這不是愛因斯坦後,與家人對峙。可即便是平常站在李玩一方的堂姐,也開始為後媽和爺爺奶奶說話,試圖想讓李玩接受新狗,能夠「懂事」。李玩無法接受,離家出走,在酒吧買醉。醉酒歸家,正好遇上為了出門尋找離家尋李玩的奶奶的爸爸。爸爸暴怒之下打了女兒,卻在事後痛哭著向女兒道歉,說「打她,是因為愛她「。李玩終於學會」懂事「,本來最差的英語,在模擬考中拿到了學校第一。然而當天正好是新弟弟兩歲生日的時候,李玩終究知道了弟弟的存在。在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李玩發覺自己彷彿是個外人。接著,由於新」愛因斯坦「咬傷了打自己的弟弟,被爸爸送去了狗場,無論李玩怎麼哀求父親,她都保不住這條狗。李玩越發懂事,並且在省物理比賽上得獎。爸爸問李玩想要什麼獎勵,她說想知道那條新「愛因斯坦」的去向。到了狗場的李玩得知,「愛因斯坦「已經絕食而死。當晚,在宴會上,為了不掃了大人的興,李玩吃下了爸爸的領導夾給自己的紅燒狗肉。再後來,李玩和堂姐在街上遇到了」愛因斯坦「,可李玩卻沒有相認,只是在事後躲到沒人的角落哭到不能自已。影片在這裡戛然而止,大概也是代表著李玩的徹底「成熟」。

一家三代人,都是普通人,也都不壞,但這七個人放在一個環境里,發生的事兒卻都很糟心。爺爺奶奶養大了李玩,雖然有著重男輕女思想,但還是儘力保護並順著孫女。爺爺,是順著孫女,並嘗試和青春期的李玩拉近關係的人。從自告奮勇幫孫女遛狗,到丟了狗追著孫女跑。然而老爺子發現自己的努力並沒有換來孫女的順從,或者說他認為的懂事。帶著些許委屈和憤怒,爺爺最終不再努力和孫女拉近關係,轉而單方面地用語言刺激孫女,以求李玩的「懂事「與」長大「。而奶奶,是全劇當中最護著孫女的人,一個幾十年不出門的老太太,為了找離家出走的孫女,竟然單獨出門尋找。從始至終,奶奶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別說孩子了,孩子還小!「她不理解孫女,但卻認為孫女不懂事是正常的,因為「孩子還小」。所以無論是作為和事佬還是守護者的存在,她都無法得到孫女的親近。後媽,是作為一個討好卻又非常疏離的形象出現的。作為非親生母親,她對李玩的疏遠感從區別對待女兒和兒子就能看出。而每次有「欺騙」李玩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後媽都站在主導的位置上,無論是出謀劃策買新狗還是最終臉不紅心不跳得和李玩當面對峙狗的真假。這樣直截了當的欺騙和她討好者的身份是不可分割的。她並沒有辦法用真正的母愛去對待李玩,從而只能用物質來滿足李玩,或者說,減輕自己心中的尷尬。所以,當她覺得如果能以欺騙的手段最快達到心中的安穩的時候——即自己不虧欠李玩,她一定會採用這樣最直接的手段。爸爸,看起來是個「暴君」,不關心女兒,甚至女兒老師姓什麼都不知道;在出現問題了以後,採用打罵這種最直接粗暴的手段達到女兒的聽話;而當女兒有所成就了以後,就簡單粗暴地給予物質獎賞,雖然這些獎賞有時是一些自己並無法完成的承諾。堂姐是整個家中唯一可以理解李玩的角色,然而她同時也早李玩一步做到了大人們的「懂事」的要求。並且作為一個已經「懂事」的半大人,她也是站在「希望李玩懂事」的這一邊,因此最後也是失去了李玩的信任。而新弟弟,大概就是個李玩故事的延續吧,從小被大人無條件溺愛,長大了就會被大人無條件要求「懂事」。

在這種典型中國家庭中度過青春叛逆期的李玩(敲黑板:典型在於觀念不在於做事強度啊!),最終發現自己無法逃脫大人的掌控,從而學會了妥協,成為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女孩兒。所以本片,就是展現了李玩是怎麼從「不懂事」一步步走向「懂事」的。雖然說整個劇本並沒有把每一個事件都處理得非常有記憶點,但是我還是準備用我這個正在老化的大腦剖析一下女主角李玩「懂事」的進程。劇的一開始,爸爸和女兒在老師的辦公室,決定李玩應該參加哪一個「興趣班」,因為李玩英語不好,老師強烈建議她選擇英語班。李玩對物理感興趣,所以自然想選物理班。而爸爸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家長,對老師言聽計從,即使連老師姓什麼都不知道。而李玩雖然不樂意,但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權威感上,都是毫無勝算的,在辦公室的李玩選擇了順從。而一出辦公室,李玩就賭上了氣,無論爸爸如何討好(給錢),都沒有用。所以這就有了小可卡狗「愛因斯坦「的出現,並引入了來安慰李玩的堂姐的出現。這個時候的李玩,雖然並不是家裡最寶貝的存在,但還是被關注和寵愛的對象。大家都想辦法寵著、順著李玩。

接著,狗丟了,全家人圍坐一起,合計著怎麼把事情告訴李玩,卻沒有人真正動身去尋狗。而當李玩準備去尋狗的時候,爸爸卻說,你長大了,要懂事了,要體諒把狗弄丟的爺爺。而在李玩瘋了般地找狗卻無果之後,爺爺也對著李玩喊,你長大了,要懂事了。這一段其實是最戳痛我的,特別是看到李玩孤身一人深更半夜在街頭巷尾呼喊「愛因斯坦」,甚至為了看清在別人家中叫的狗是不是「愛因斯坦」而幾乎向主人跪下的時候,他的身邊、身後,並沒有任何家人的陪伴,所有的人,包括堂姐,所做的都是追李玩,而不是找狗。也許是個人的某些經歷,我在那一段中看到了李玩的憤怒、孤獨、乃至無助和凄涼。這些,在我看來都來源於李玩和家人之間的觀念差異。即家裡人覺得狗只是個「畜牲」,其存在,並不具有唯一性,也並不在他們的心裡有任何分量;而李玩認定「愛因斯坦」是她的陪伴,是她想要保護的對象,其意義並不亞於任何家人。這就導致了矛盾與衝突,而這樣的衝突並不是對等的,李玩的目的是找狗,而家人的目的是讓李玩「懂事」,所以無論從衝突的針對性、權威性和人數上來看,李玩的處境是孤獨而無法被理解的。最終衝突,在李玩收到假「愛因斯坦「,和被強制接受」假愛因斯坦「後爆發。所以,在這場並沒法針鋒相對的衝突中,雙方都得到了挫敗感和痛苦,家裡人對李玩的容忍度和耐心變低,敷衍和強硬都相應增加;而李玩在事情發生後,選擇了離家出走、喝酒和泡吧,最終得到父親的暴打,並選擇開始順從和妥協。可以說,這一場衝突,即使是慘勝,但以爸爸為代表的家人一方徹徹底底得贏了。從浴室出來,曾經可以為了自己據理力爭而不惜和家人撕破臉的李玩再也不見了;而一個大多數時間順從,小部分時候順從地反抗大人權威的李玩就此誕生了。所以我是這樣理解的,在此之前,是李玩渴望理解和家庭自由的爆發;而電影從此以後,是李玩對那些渴望的放棄。

李玩從此之後選擇做了家人眼中「聽話「的女孩兒,因為她明白,理解是得不到的,如果想要得到什麼,就用自己的」聽話「去做交換。所以她努力考到全校英語第一,從而得到爸爸帶她去天文展的許諾;她討好弟弟,從而就算是摔到弟弟也沒有得到懲罰。可同時,她也發現,就算是努力去討好大人,做他們眼中」聽話「的事情,也並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她想得到爸爸的關注和疼愛,然而最終爸爸還是選擇了飯局而不是帶她去天文展;她想得到全家人的關注,卻還是在弟弟的生日宴會上像一個外人一樣的存在。她發現,即使是冷靜地表示抗議和不滿,比如在飯局上直言自己不喝牛奶或者無數次暗示爸爸天文展要結束了,甚至是跟爸爸說弟弟應該向被打傷的奶奶道歉,也會被大人無限擴大成「不懂事」、「不聽話」,從而拂去她展現出的「懂事」和「聽話」。就算是她苦苦哀求,也並沒法改變家人要把假「愛因斯坦」送去狗場的事實。她逐漸明白,以她的力量,任何一種表達反對的方式,無論是強硬的正面衝突,或是用其他事情上的順從做交換,抑或是低聲哀求,都沒法得到她想要的結果。所以最終,李玩選擇了最順從、最懂事的方式,用自己最好的成果換取大人們最不在意的獎勵;或者直接選擇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偽心地高興,即使是在剛剛得知「愛因斯坦「死訊以後吃下大人夾給她的狗肉。李玩不再守護任何東西,即使是曾經視為最珍貴的真「愛因斯坦」,因為她連自己最基本的喜怒哀樂都沒辦法真實地表達,又怎麼有能力去守護另一個生命呢。

電影停止在了李玩的十三歲,而如果做個延展,看到李玩的三十歲。我猜,李玩也許會像爸爸一樣,在領導面前唯唯諾諾,不敢有任何不滿和反對;而在家裡強制比自己更弱的人,名為理解實為順從地待自己。因為她順從到最後,也許並不認同,但會去接受這樣的模式。因為一個從小就得不到理解甚至不被允許被理解的成年人,還怎麼擁有傾訴自己內心的能力呢?如果把故事往前推三十年,當年的爸爸也許和李玩一樣,從渴望被家人理解到希望破滅,再到最後自己跳入對上唯唯諾諾對下要求唯唯諾諾地過一輩子呢?

這樣的循環,也許不止是家庭里的循環,同時也是社會中的循環呢?其實「聽話」和「懂事」在中國家庭關係甚至是社會關係中被強調,也許是來源於中國人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無條件「聽話「,代表著不需要擁有或是展現自己的想法,而是對比自己更權威的人的百分之百的遵從,這樣比互相傾訴再相互理解省了不少的時間,而同時,不理解也代表著不需要做出讓步,那麼下一級辦事的速率自然也就提高了,而本階層的所得也在最短時間內最大化了。不僅如此,由於長期反抗被鎮壓的既定事實,下級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許會存在一種」擔心自己不夠聽話「的心理,所以他們會為了得到上一級的認可會進入努力再努力甚至是無法認可或接受自己足夠努力足夠「聽話」的循環。如此,上一級進入了得到的比想要的多,從而希望更多的循環。不得不說,在社會或是家庭運作中,這樣的怪圈或許在物質成果上是個正循環,而對個人心理,不得不說也許是個非常可怕的負循環。同時,現代的家庭結構,已經呈現出倒三角的狀態,那麼在4+2+n模式的更強大的家庭壓力之下,可能會產生比以往更早熟或者更聽話,抑或是更瘋狂更叛逆的孩子,畢竟,不是在沉默中爆發,便是在沉默中滅亡嘛。

如果看到這,您認為我是在責怪原生家庭的話,那我只能說,讓您誤會真是不好意思。在我看來,原生家庭是原因,但不是責怪的對象。我並沒有否認「家人們愛李玩,只是表達方式未必合適「這句話。我更希望,在「李玩」們擁有了足夠的能力之後,不再對上無條件「聽話」,而是選擇為自己發聲,最終能夠跳出那個對上順從對下強硬的怪圈。但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帶來陣痛,也許有些痛苦是人很難承受的,所以如果這部電影能夠讓曾經那些要求孩子無條件「聽話「而不去理解孩子的「爸爸」們有一些反思;或是讓那些曾經是「李玩「的我們,有一些警示或者為了得到下一代真心實意的理解而做出一些跳出循環的改變,讓下一代的「李玩」們不用在長大後去做出現在的「李玩」們做出的令人痛苦的改變。

PS:我也不知道這句話怎麼就變PS了。雖然一個演員的語言天賦好很正常,即使有的時候還是可以被我一個外地人聽出來口音不對,但是一個北京人全劇都在說陝西話/陝普我也是非常震驚了。以及,對一個本來就覺得演技很厲害的演員的演技震懾到,並沒有很奇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idsforever 的精彩文章:

TAG:Kidsfore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