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如果有一個詩人「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果有一個士人「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我們也許會很咋舌和詫異。其實他正是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極為巨大影響的偉大詩人杜甫。讓我們具體了解一下——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沉鬱頓挫」的文學風格給後世讀者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嚴謹求實的創作精神也使得他成為後世詩人學習仿效的對象,堅持不懈的創作使得他被後世人尊稱為「詩聖」。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他常常能使自己的作品達到使人嘆為觀止的程度,《春望》、《北征》、《三吏》和《三別》等名作給他的作品帶來了「詩史」的稱譽。無論是「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還是「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都達到了格律上的工整精巧和境界上的寥廓空曠。

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對杜甫有過這樣的評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當時魯迅先生晚年在政治上已經與胡適分道揚鑣,但是他們對「詩聖」杜甫的評價卻是空前一致的高。這評論杜甫的寥寥數語,與主張改良的胡適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他曾經說過:「杜甫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在我們的印象里杜甫都是憂國憂民的代表,其實他也是對自己的家庭也是勇於承擔責任的。一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一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寫進了內心裡的愁苦。可以說家裡人一直是杜甫的無盡牽掛,漂泊的生活給他的巨大壓力,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遙遠地和自己的親人分離。

我們可以從他下面這首《月夜憶舍弟》來分析他這種愁苦的心理: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代 杜甫 《月夜憶舍弟》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這首詩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當時的杜甫棄官入川。他雖然躲避了令人恐慌不已的戰亂,生活相對安定與平靜,但仍然心系蒼生和胸懷國事。也就是在公元759年這年的九月,發生了使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叛軍首領安祿山、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肆無忌憚的叛軍攻陷了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就在這個風雨飄搖的艱難時刻,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這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顛沛流離,困頓不堪的杜甫看到了逐漸破碎的山河,而自己牽掛的舍弟還不知死活,這使得他內心裡充滿無限的憂慮。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剛一開篇,杜甫首先具體準確地描繪了一幅蕭瑟凄涼的邊塞秋天的圖景——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沒有一絲生氣,荒涼冷落的景色給人一份愁緒,引人內心的一絲牽掛。前兩句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為表現內心的愁苦奠定基礎。到了頷聯,杜甫直接點題。「露從今夜白」點明了時令,同時也描繪了一幅凄冷的場景——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運用了一種以幻作真的手法,表面上看起來不太合情理,但實際上反映了當時處於那個困難處境里的作者的獨特心情。這其實是作者對故鄉的過度思念所導致的。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接著到了頸聯「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開始轉入抒情----上句說弟兄各自離散,如今天各一方而不得相見;下句說故鄉那溫暖的家早已不復存在了,親人們生死難卜。這裡寫得傷心欲斷腸,感人至深,動人心弦。同時這兩句也反映了當時身處安史之亂的水深火熱的處境中的人們的不幸與悲苦。尾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杜甫緊承五、六兩句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和傷感之苦。此時的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自己寄書尚且常常不能夠送達,更何況現在戰事密集,他們的生死自己始終無法得知。

他是「詩聖」,是憂國憂民的代表,更是一個牽掛弟弟的哥哥

讀了這首令人唏噓不已的詩歌,我們可能會對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牽掛親人的形象認識更加鮮明,同時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認識更為深化了。

文|青舟(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叄度 的精彩文章:

「風流醞藉」張若虛·上:《春江花月夜》,孤篇蓋全唐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如果愛是一場浩劫,也願為你粉身碎骨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