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你還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嗎?

你還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嗎?

媒體上鋪天蓋地是「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新聞,知識無用論四處橫行。讀書改變命運,在當今無數人心中,都成了一句可笑的宣言。

越來越多人懷疑,讀書真的有用嗎?

我們的命運真的因爲讀書而有了什麽不一樣嗎?

無法證明讀書有多大的用處,但是我卻見過,因爲不讀書而輕易改變的人生。

讀書,暗藏了一個人的命運

K是我的一位朋友,上海某報社的記者,他和我說起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他曾經去四川大涼山做采訪,他說那裏的小學很窮,窮的連幾本課外書都沒有。

給他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兩個,一個是一本被翻得無數次的《讀者》,是上次支教的老師留下的,是他們爲數不多的課外讀物。而他們每周二的下午,所謂的「圖書館開放日」,那些孩子都要洗幹淨手排隊去看書,每個同學看五分鍾。

他看到那本書的時候,他說就像一團海帶一樣,但是還很幹淨,很幹淨。

第二個地方,是那個村裏爲了感激他,特地給他安排的一次相親。他執拗不過,只好答應了。那個村子裡的大多數姑娘都會嫁出去,嫁到不知名的城市裏,有的基本上就不會再回來。

他說有一個漂亮的女孩,大概十七八歲,眼睛很幹淨,唱歌也好聽。她幾乎是上來就問:你有沒有吸過毒?坐過牢?

我朋友吃了一驚,然後搖頭。

她繼續問:你有沒有和人打過架?

她就這麽非常期待地看著他,我朋友繼續搖頭。

我很吃驚,問他,那女孩爲什麽這麽問?

他說,因爲在她們那,只有做過牢打過架身上有道疤的男人才牛逼。

越是貧窮的地方,越是閉塞的地方,人就越簡單,但簡單不一定都是好事。簡單的背後,有可能是封建,迂腐和愚蠢,就越可能迷信金錢和力量。

他每年都會過去,帶上很多很多的書。每次走的時候,他告訴那些孩子一句話:

多讀書,多讀書就能改變命運。

然後我和他開玩笑,你這不是欺騙社會主義接班人嗎,讀書什麽時候能改變命運?

他以一個社會老大哥的口吻和我說,你不懂,你沒紅過。

讀書無用,是因爲你讀得太少

我想,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特別尷尬,因爲經濟結構的迅速轉型,我們的知識體系更新比應用知識慢很多,我們學到最後會發現,書本上的東西很多與現在社會在脫節。

不是學習無用,而是學,無以至用。

但是很多人都直截了當地說,讀書或者學習是沒用的。甚至還用很多數據告訴我,你們這些名校畢業的學生,畢業後也不過就拿三四千一個月,都比不上隔壁初中畢業去藍什麽校學修車的。

我們這代人,應該就是從小就被告知「讀書能改變命運」,拼了命地考上名校,最後發現被欺騙了。

讀了很多書,並不能像小時候所想的那樣,舒適地站在高樓上捧一杯咖啡,俯瞰衆生。

而幾個字的校訓,像是明顯是在說:你們在這所要出示身份證排隊才能進去的大學裡讀書,不只是爲了改變命運,是爲了讓這個國家的人民相信真理,相信知識,相信科學的。

我自己也常常吐槽,你要讓我家國天下,至少得讓我先在北京安個家吧。

我們古人把書本比作黃金之屋,把太學比作鎮國重器。他們一開始也連蒙帶騙地告訴你: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他們怕書生們坐不了十年的冷板凳,就騙那些寒窗苦讀的屁股坐大的書生說,你們看,書裏有顔如玉的美女,書裏有黃金房子。

顔如玉是性,黃金屋是錢,而人作爲動物的一種,最基本的兩樣就是,繁衍和生存。所以這句話的殺傷力很大——讀書之後,劫財劫色,飛黃騰達。

而「讀書無用「的理論來自哪?其實是詩人黃仲則自嘲的話,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如果了解一點,他說這句話是自己非常不得意,大概類似於我發泄說句氣話:「背毛概有什麽用,又不能當飯吃掉。」

其實後來我也發現,讀書無用呢,其實就是個僞命題。功利一點說,很多人讀書是爲了什麽,是爲了獲得優勢,在競爭中勝出。

以前的時候,讀書的人普遍不多,所以讀了四書五經的就很吃香;但現在大家都是大學文憑,都讀過那些必備書目,自然就喪失了原本「讀幾本書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優勢。

所以,與其說讀書無用,不如說你自己無用。

歸根到底,還是你自己讀書太少,沒有比別人牛氣。

讀書越多,改變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曾經在一次專業學習的講座上,給大二的學生分享自己的經驗,底下一位學生問我說,他現在感到特別迷茫,上了大學後,懷疑人生,覺得繼續讀書是沒有什麽用的,沒必要學高數,也沒有必要學習C語言編程,這些有什麽用。

其實,數學學到初二就足夠了,進菜市場不會被電子稱騙。

但是,我們爲什麽會感到迷茫,主要因爲讀書讀得太少,而想的太多。

我媽從小就告訴我,知識會改變命運。甚至在我後來讀到當地很好的高中,上到不錯的大學,她還在重複這句話。

後來我發現她是對的。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讀書越多,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看到的世界就有可能越不一樣。

比如我小時候讀魯迅,常想魯迅寫文章也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由於是揚州人,那會學校老師常讓背誦朱自清的文章,《春》、《荷塘月色》等文章基本爛熟於心,也覺得朱自清的文章和錢鍾書他們一比完全不是個分量級的。

現在讀書雜了,有時與父母相隔萬裏,在異國他鄉,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心裡如同牛毛細針在紮,眼眶也有些濕潤。

我開始讀國外書籍時,就覺得雨果比錢鍾書還厲害,簡直直逼孔子的聖人地位。但後來讀了多些,越覺得各有各的好法,作家們作的方式不一樣,死法也各有千秋,毛姆有他自己的情懷毒舌法,斯泰因阿姨有她的大媽吐槽術。

我大學的大物老師,是個老教授。

他的第一節課,他用非常漂亮的板書在黑板上寫「惜字紙」,他說,他上課你可以不聽,甚至可以不來。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我們不能在書本上寫字,要有專用的筆記本。這句話,是他當學生的時候,他老師告訴他們的。

我當時就想,這就是傳承,和對文字的敬畏。

還是那位老師,他在和我們講鎖的構造的時候,說到一句話,你們知道鎖是幹什麽的嗎?以前我一直以爲鎖是用來防備壞人的,但是其實很多鎖由於技術上的缺陷是防不了壞人的。後來,我才知道,鎖是用來防備好人的。

學大學物理這門知識有什麽用?如果我不再去參加大學生物理競賽,如果我以後的工作和物理沒有一丁點的關系,我覺得初中的那些物理知識就足夠用了。 但是從物理知識衍生出來的做人的道理,做題的思路,看問題的角度,包括你上課老師的言行身教,都是你在讀了很多書,上了大學,受到了高等教育後,才像只樹懶一樣,一點一點地體會到。

讀書見效慢,不讀書卻能輕易改變一個人

其實,在一開始,讀一本書並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多大的改變,因爲靠讀書所追求的成功,還需要很多客觀的因素,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澱。

但是不讀書,卻能很輕易地改變一個人。

事實上,最開始的那個女孩但凡多讀點書,她的世界觀的塑造就會有很大的不一樣,就不會那麽地信奉暴力,迷信權威。

很多書,最開始就像一道門,關著的門。你把它們都看一眼,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

然後你就朝著那個通道走過去,進入另一個有很多門的大房間裏。

狹義點說,很多文學性的書本,本身就是很多寫作者們用文字構築的一個世界,是作家們自己的生活體會,以及有趣的事情。

某個作家說的:

一個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一個人忽然被推到水裏,就成了小說;一個人給大地彈射到月亮裏,那是詩歌;一個人被推到水裏又被拉上來了,就是戲劇。

讀到這些,往往會身心愉悅,比那些成功的人,活得長久一點。

我開頭說的那位朋友是和郭敬明同屆的新概念一等獎獲得者,他從來不自冠以「某屆新概念一等獎得主」的身份來給自己貼金,不用過來人的口吻告訴別人讀書有很多很多的用處,他只是偶爾半真半假地說,讀書是能改變命運的。

但長大以後,也不要對讀書指望太多。

比如,世界不會因爲讀書而變得和平。但對於個人的話,看書多了,就不太會和自己爲難,你的世界就會有趣一點兒的,也就會多幾十個平米吧。

像很多長輩說的:

你要去讀書,你要好好學習。

但是,他們沒有告訴你,你需要讀哪些書,你該怎麽讀,也沒有告訴你要讀多久你才能改變命運。當然,這些他們沒法告訴你,即使他們是個有名的學者。

一旦說了,就有可能限制你某些方面的可能性。你要讀那些書,要成爲什麽樣的人,生活和書都會告訴你。

也有位長輩諄諄教誨我,沒必要去讀很多書,像我這輩子沒讀過四大名著還不是過的很好?

我覺得央視的王利芬老師回答這類問題的一句話頗好,她說:

不要讓時代的悲哀,成爲你自己的悲哀。

作者:趙巍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坑文化藝術 的精彩文章:

當家裡老人入了保健品的坑……
春妝記

TAG:老坑文化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