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小龍到底是不是武術家?

李小龍到底是不是武術家?

喜歡香港武俠小說的人,一定都知道「衛斯理」。這個能給報社一天寫兩三萬字的傳奇人物,真名叫倪匡。

前幾年,在一次倪匡的香港書展上,席間有人拋出了一個被調侃為白痴的問題:李小龍是不是武術家?

出人意料的是,倪匡毫不猶豫地說:李小龍算不上武術家,最多只能算是一個表演藝術家,武術家比如霍元甲,都是打架打出來的,但我們查不到李小龍有過任何的武術搏擊記錄,或是打架記錄。

然後倪匡又講了一個事情,證明了李小龍的脾氣異常暴躁。李小龍痴迷電影,早年他找到倪匡說想要拍一個以錫礦為背景的電影,然後說了動作設計、故事脈絡、配樂等等,跟著讓倪匡寫劇本。倪匡說,你都已經說完劇本了,自己寫不就行了嗎?結果差點被李小龍一頓暴打。

「他練的橫練外功,是中國人很忌諱的,真的要十分注意調節情緒。但他非但不注意,還不停吃藥,拚命買機器來練功夫。」

固然,這個陳年往事放到今天來講,很可能會遭到功夫愛好者或者粉絲的不齒甚至辱罵。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我們腦海中的武術和其依託存在的「武林」,只是一個存在於虛無想像中的世界。它的主要形狀,是一種民族主義的產物。

中國人濃厚的「俠」文化情結是出了名的,歷朝歷代都有各種遊走在俠客和匪盜身份之間的人物傳奇,還有層出不窮的大量武俠文化著作,特別是小說。

近代以來,由於內憂外患頻仍,民族意識空前強化,傳統武術被推崇到了國粹的地位,霍元甲、王五、孫祿堂等人成為新興的民族英雄。

到最近三四十年,隨著港台武俠小說在大陸火爆,加上影視工業的進步,武林世界被影像化,那些文字無法企及的角落通通被照亮。

雖然大家都知道大部分故事是虛構的,但人們內心已經產生了無法磨滅的印象:,中國功夫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佛山城的黃飛鴻,少林寺的覺遠,舊金山的李小龍,武當山的張三丰,香港灘的葉問,天津衛的霍元甲,甚至是被倪匡虛構出來的陳真……都成了大家心中不敗的英雄。

傳統的武術動作缺乏美感,為了增加視覺效果,影視作品裡的武打動作借鑒了大量的舞蹈動作,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像少林寺這些機構的武術表演,同樣包含了大量舞蹈元素。

大家對武俠世界的概念大都是想像後的產物,即使是「真實」的紀錄片,也是經過剪裁處理的。而在互聯網時代,一切都無所遁形,那些「大師」也被一個個剝去了虛無華美的外衣。

那麼武術的真相是什麼呢?練習傳統武術的確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作用。但那些飛來飛去的情節,只存在於小說。畢竟大家都生存在地球,都逃不脫萬有引力。

時代要求我們破除這個領域的信息障礙和體制,建立起以現代體育和科學為基礎的武術觀和現代武術產業模式,讓關注武術的普通粉絲,也能去處那些武俠中的文藝成分。

至於武林,用徐皓峰的《消逝的武林》里的話來說:武林已經沒有了。從前武林人士大都擔當類似鄉紳的角色——官府跟進城的土匪有矛盾怎麼辦,運鹽的跟走鏢的有矛盾怎麼辦,武林就是一個灰色地帶。

同樣是在當年的香港書展上,剛剛拍完《一代宗師》的王家衛與張大春對談,有人提問:現在還有武林嗎?王家衛說得很含蓄:傳統武術的生存空間很狹窄,但傳統武術的精神依然存在。

寫過《城邦暴力團》的張大春就很直接了,在舉了台灣一些武術團體的例子後,說:這個所謂的武林世界,想像的成分居多。它與廟會結合,變成了廟會儀式的一部分,具有民俗性、宗教性,也有秘密角色的兄弟情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羅納競賽寶 的精彩文章:

TAG:維羅納競賽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