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0萬晶元人才缺口 中國大學能「量產」嗎

40萬晶元人才缺口 中國大學能「量產」嗎

高校不以就業為導向,大學缺少自主權,此時橫插一杠,量產晶元人才,未必是學科建設的應有局面。

文 |熊志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浥東最近有些憂慮,他看到在對中興事件與國家晶元的討論中,關注技術差距的多,關注人才問題的少。在他看來,高校的晶元產業人才儲備堪憂。幾乎所有人都在做計算機應用的東西,而不是基礎的東西。根據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中國晶元人才缺口高達40萬。

圍繞晶元人才差距的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也提到,「頭重腳輕」的大學教育,偏向教學生怎麼用計算機,而不是教學生怎麼造計算機。與此同時,試錯成本、原創發明難度更高的晶元領域,論文難發,然而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恰恰以發表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加上晶元研發專業人薪資水平,遠不及BAT等熱門的互聯網行業,導致人才出現巨大缺口。

從供需的角度看,晶元專業人才的緊缺度,理論上會很快傳遞到大學,影響大學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戰略,進而填補缺口。不過在全球分工體系下,對企業而言,進口晶元,遠遠比自主研發更立竿見影,至少不用考慮科研的長周期和轉化風險。在資本和人才高速流動的市場經濟下,資源要素總會流向窪地,所以晶元領域的40萬人才缺口,其實是個「偽缺口」。

至於李國傑提到晶元領域論文難發,的確是棘手難題,不過它更多是高校的通病。以論文數量為導向定學術水平,被詬病已久,在扭曲的評價機制之下,受困擾的不只是晶元行業。

高校的科研人才,不願坐冷板凳,而是熱衷於與市場緊密貼合的專業領域,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科學家收入和地位不如所謂「戲子」,和工程師們投向BAT等高薪互聯網公司的懷抱一樣,未必有多麼不堪。在中興事件中,很多人談到國家戰略,認為應該以舉國之力發展晶元技術,拒絕受制於人。民族道義的層面,這話聽起來很有感召力,但諸如外賣共享單車這些影響衣食住行的科技應用,何嘗不也是一種「基礎設施」?

通過引進國外成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中國少走了不少彎路,典型的就是上個世紀末興起的互聯網創業浪潮。谷歌移植到國內,有了百度;ebay移植到國內,就有了淘寶。在快速本土化的同時,中國用短短几十年,走過了發達國家百年的科技創新史,導致國內企業在發展模式上更傾向於短平快的投資戰略,更青睞於快速產出的計算機應用,比如各類時興的互聯網程序或平台,而非晶元這種需要高投入、高積累的計算機設計和製造領域。

在談論中國晶元迷思時,這是有必要釐清的前提。它意味著哪怕上升到國家戰略,晶元研發也未必能夠突破中國發展階段和市場環境的限制——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年代,企業永遠只會選擇資本變現最快、最有利的競爭模式。

市場是就業的指揮棒,這決定了40萬的人才缺口,未必能夠通過高校量產出來。2011年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1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將就業率與專業命運掛鉤,一度引發大學功利化的批評。如果將晶元人才納入重點培養的教育戰略,看上去是反其道而行之,有利於培養冷門、偏門人才,實際上卻是強化了行政化的局面。高校不以就業為導向,大學缺少自主權,此時橫插一杠,量產晶元人才,未必是學科建設的應有局面。

晶元研發在高校遇冷局面倒是提了個醒。專業設置功利化,追求短平快的科研項目,唯論文數量論,重理論輕實驗的學術氛圍,都是值得商榷的議題。要掌握自主創新的能力,有持續的原創科技輸出,良性的人才培育機制必不可少。在這個意義上,李浥東、李國傑開出的藥方未必可行,但其正確的問題意識,卻指出了真正的短板所在。

來源:搜狐號三條出品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狐 的精彩文章:

捲入阿膠大辯論 衛計委熱線做好科普比道歉緊要

TAG:有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