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篇文章說了一個道理:沒有危機感的統治者是會被推翻的

這篇文章說了一個道理:沒有危機感的統治者是會被推翻的

原標題:這篇文章說了一個道理:沒有危機感的統治者是會被推翻的


生在世曠達與堅韌的品格必不可少


脆弱的心靈支撐不住

與皇權、佞臣、世俗等殘酷現實的較量



文/王楚逸


賈誼的《過秦論》可謂千古名篇,語言汪洋恣肆,布局別具一格,思想切中要害。掩卷深思,感慨頗多。

一、對《過秦論》三篇重要思想內容的總結


(一)秦統一全國的原因


1、優越的地理位置:「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2、吞併天下的野心:「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變法後國富兵強:「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4、高明的外交政策:「外連衡而斗諸侯」。


5、對正確政策持之以恆的實行:「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6、新增的地盤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軍事利益:「取西河之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7、六國的矛盾與短視:「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8、兼并戰爭的勝利:「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

(二)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即秦暴政引起人民的齊心反抗:「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秦暴政的具體表現:(1)徭役繁重、賦斂無度、嚴刑峻罰、吏治殘苛:「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2)秦王剛愎自用、禁絕諫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口而身為戮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二、讀完《過秦論》後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除了賈誼的分析,秦朝被推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山東六國民智未閉,尚具有質疑和反抗精神。而秦處於偏僻的關中地區自古少與四方進行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且呂不韋執政前秦國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變法的種種愚民政策,一百多年來秦人已經習慣於不合理的統治,逆來順受成了定式,於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為適用於秦人的政策法度也可以推廣到天下,結果秦朝為天下所顛覆。在愚民的過程中,秦朝統治者也在自愚,因為把民眾當成了沒有思想、任勞任怨的牲口後,統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機感,於是開始不思進取、不講情理、不容諫言,逐漸喪失了本就極少的治國能力,這樣的君主不可理喻,只能用武力推翻,所以張良雇勇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為了報仇只是一方面,始皇被刺死會造成新的天下大亂、新的災難禍患,如果不是張良覺得秦始皇的統治已經殘暴到極點、絲毫不能容忍的話,以他持重又深思熟慮的性格是不會做出如此驚天冒險之舉的。


(二)分封不合時宜。


賈誼認為秦二世為避免亡國應「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並說周朝國祚長久的原因是「周五序得其道,而千餘歲不絕」。賈誼提倡分封功臣是認為如此可以「禮」天下,目的是通過拉攏一個階層使其幫助皇帝維護整個國家的統治秩序。但是中國的歷史多次證明,這些受封的貴族最有可能挑戰統治秩序,因為有了權力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後,一些人的野心會跟著膨脹,尤其當中央對封國的控制變弱時。輕則藩鎮割據,重則起兵篡位,所以封國是皇權和原有統治秩序的最大威脅。而西周統治穩定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數統治者「以德治國」,當周厲王、周宣王和周幽王實行惡政後,縱然有眾多分封的諸侯,國家照樣走向了滅亡,等到了東周,周朝統治也就名存實亡了。


當然賈誼也認識到了強大的諸侯對君主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所以他在另一篇政論文《治安策》中指出應「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但是諸侯過多會增加國家的食利階層,既會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又會增加百姓的負擔,所以分封制仍是不可取的。


(三)賈誼不善進諫。


《過秦論》雖是政論散文,但不論如何是給當朝統治者看的,所以歸根結底是諫言。但是《過秦論》的語氣過於剛硬,開篇、正文以及結尾沒有一處謙柔迂迴、順從君意的言語,也足見賈誼平日與漢文帝討論問題時咄咄逼人的架勢,這會讓被勸諫者很抵觸,產生防備的心理。一般人被人用批評教育的口吻提建議尚且不易接受,更何況位於九五之尊的皇帝,就算溫良如漢文帝也會對此心存不滿。賈誼見解獨到、才華橫溢,他的被貶不是幾個大臣的讒言就能做到的,實在是城府很深的漢文帝自己想「屈賈誼」以殺殺他的銳氣和鋒芒。蘇軾就曾指出賈誼的另一篇政論文《治安策》的開頭不妥,《治安策》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蘇軾在《賈誼論》中評論道:「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豈止是痛哭,簡直是對漢文帝的全盤否定。賈誼自以為如此誇張高調才可以引起君主的恐慌與重視,使君主對其言聽計從,但這樣卻恰恰招致君主的憤怒與排斥,所以賈誼的種種高明建議直到漢景帝、漢武帝時才開始真正實施,而賈誼自己早已抱憾而亡了。說到底,還是賈誼的自我表現欲太強,想突出自己的高明而全然不顧被勸諫者的感受,所以《過秦論》、《治安策》等的磅礴氣勢只會被讀者稱讚,卻得不到當權者的青睞。


其實各朝的統治者們也可以賞識諫言獻策者周全的思慮和隨之產生的氣勢,只不過很重要的是如何把統治者的情緒引導到與氣勢的共振上。蘇秦起初沒有得到秦惠王的任用就是因為犯了同賈誼一樣的毛病,一上來就談正事且滔滔不絕地排比誇張,所謂用力過猛,這決定了不管秦惠王是否認可蘇秦的觀點,他都不可能被留用了。而張儀進言秦惠王時的開頭則是:「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張儀後面的言論在氣勢上也絕不輸於蘇秦,但他被任用就在於開頭把君主的心理安撫得很到位,而不是給人以當頭棒喝。


所以《過秦論》是有見地的藝術價值很高的文學作品,卻稱不上合格的進諫之作,更不能成為賈誼的進階工具,這種風格反倒成了他進一步施展才能的絆腳石,而他缺少耐性、急功近利的性格竟也最終要了自己的命。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說明了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如果本身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都不過關的話,就談不上治理國家了,只能像賈誼一樣讓後人為之惋惜。這裡不得不提起王勃,他的文學水平比賈誼更勝一籌,可是他比賈誼更早逝,28歲時落水被人救起後驚悸而死,一代英才就此隕落,多少文采華章消於無形,更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他的理想再不能實現,中國古代文人的悲哀與無奈又深重了幾層。可見人生在世曠達與堅韌的品格必不可少,脆弱的心靈支撐不住與皇權、佞臣、世俗等殘酷的現實的較量。


值班編輯:庄兼程



我死前的最後一個夏天


你根本不知道,姓苟的人度過了什麼樣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同居就開除、牽手就扣學分,這所大學憑什麼這麼做
抖音們的出海成績單:海外短視頻里曬中國,吸引了3100萬次目光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