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玉鑒賞要領及品行

古玉鑒賞要領及品行

對於收藏古玉的愛好者來說,收藏和購買古玉需要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針對普通愛好者而言,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依循正確識辯料、工、沁、形、紋、代,並對藏品有一個合理的估價和品味認識,是開始步入古玉收藏要做的必須準備。而了解玉文化在各個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作用和意義,對於提高自己的收藏意境也很必要。

一切被收藏的器物都有其珍貴性和特定意義,對於不可再生的枯竭資源收藏,一般都可以納入收藏的序列。但如果收藏品的材料質地、工藝設計、器形特徵、文化內涵以及自然形態等都達到了一定的完美,那麼其價值就具備了提升的條件。

對於可再生資源器物的收藏就必須附加其人文藝術和自然形態的附加值了,沒有這些附加值就不值得收藏。例如,近來風行的核桃,這種可以大量種植的果實,如果利用激素催其長的碩大,並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狀,是否還有收藏價值呢?它失去了果殼緻密的特徵,使盤玩者失去了多年盤玩形成色變的韻味,卻給商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這樣的東西就失去了收藏本質上的意義。

古玉亦如此,急功近利,利用原材料的瑕疵,利用化學手段,利用古老工藝去模仿其紋飾和造型製造出來的器物,不要說是進入收藏的序列,就是且作雅興也難免對人造成傷害。

那麼怎麼來認識和鑒賞古玉呢?現在各種媒體或所謂的培訓都在介紹相關的知識,這裡面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還是要看專業出版社的專業文章。鑒賞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在交流和學習中不斷地提高和充實自己,不斷地否認和確定器物的真實性,會快速地使自己的鑒賞水平得已提高。古玉鑒賞必須走一個流程,流程走完了沒問題,一般器物的可信度就會大大提高。

識玉是第一步,識玉就是區分材料性質,正確判斷玉質的屬性。辯其老玉還是新玉,辯其是否是礓皮還是沁皮,辯其是否是真玉還是雜玉,辯其是否是籽料還是山料;看老玉,要看表面是否有氧化層,俗稱「包漿」,這種包漿要能區別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盤玩形成的,或者是刻意做出來的;要學會對古玉皮殼的風化以及次生特徵與人為製作氧化層之間的鑒別。真正的古玉玉質應溫潤、潔凈、自然、光澤,摸之靈泉應手、半透明而顯敦厚拙樸。

識工,「工」指的是當時的設計、製作工藝技術。工藝精緻、器形小巧、玲瓏活潑的古玉器應該是形於工的和諧之物。她往往象徵著權貴的地位、掌握的權力和財富。「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鐫刻著同時代的勞動生產力,社會意識、資源貧富和人文藝術。古玉器形與工的形成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當一種先進的工具替代了另一種落後工具,必然會帶來在技術上的革命,必然會形成一種新的形制、紋飾的加工工藝。同時技術是的推陳出新也必然會變成社會的發展動力,會帶動社會政治變革的巨變。對工的觀察不能用簡單的,就事論事的方法來對待。要和時代背景相結合,要和地域文化相結合,要和成器之後的次生變化相結合。

沁變,歷經滄桑的古玉器在成器後必然會與外界的一些新的不同物質接觸,必然會由於氣候、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而提高媒介而形成色沁。又因其內部由於靜應力的失衡以及本身雜質的分解,會生產一些外部和內部的次生變化。這就在玉質的疏鬆部分和一些綹裂處形成色彩豐富、變化萬千沁色或蝕斑。我們在鑒賞和盤玩古玉器時必須注意到器物表面受沁所發生的變化是否與加工痕迹中的變化和諧連貫;要區別原生皮、沁、礓和成器後形成的沁色之間的不同;要研究玉質與沁色以及次生形成之間的關係;要了解造假所形成的沁色特徵;要研究不同層次,不同顏色沁色形成的與器物不同部位的原因。

在古玉鑒定上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分歧意見,這是正常的好事,關鍵是如何儘快地拉近分歧距離乃至達到共識。我想這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尋覓「證據」,拿出「證據」來驗明正身。著其中包括用宏觀的和微觀的兩種「鑒定標準」去衡量。有了證據,有了「鑒定標準」,方可慢慢認同,走向一致。驗明正身需要的是「證據」,「證據」來自歷史記載和出土器物各種表現形式特徵。還有一個很好地途徑,就是資深藏家的掌眼,說道資深,到底什麼是資深?我至今很困惑。我認為在您收藏古玉的道路上指點過您迷途的都是您的老師,從啟蒙開始只要在您一路走來的道路上有過正確指點的都應該是您的老師。不要去求全責備老師這樣那樣的……,要想到在您還不到老師水平時是他指點了您。我主張不斷地挑戰老師,不斷地拜新的,水平更高的老師,但決不能過河拆橋,友情勝於一切。先做人在談收藏,人都做不好,何談收藏!

不要去評論他人的不是,自己應該爭取盡量去做好每一件應該做的事。

古玉器微距欣賞: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飾 的精彩文章:

1篇文章看懂明式傢具24美
館藏佛像修復前的樣子,難以置信!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