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聖人大賢到衣冠禽獸,王莽的別樣人生

從聖人大賢到衣冠禽獸,王莽的別樣人生

《放言五首》(之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詩,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就是評價一個人的真偽,不能從短期來看,要綜合他的一生後再做評價。詩中白居易舉出了周公和王莽的例子來印證,周公雖然有恐懼流言的時刻,但縱貫周公的一生,他的確是一個忠君愛民的聖賢。而反觀王莽,他篡漢稱帝之前儼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篡漢後狼子野心暴露無疑,之前假裝的所有聖人像都是為了隱藏自己的謀逆之心。

王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陰謀家,是梟雄,也有人說他是很有前瞻性的社會改革家,但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認定王莽是個篡漢的奸臣小人。

王莽的一生,極具戲劇性,他的一生可以篡漢稱帝作為分水嶺。篡漢前,他是人人稱頌的聖人明賢,篡漢建立新朝後,他只憑自己的理念,全然不顧社會實際而強行改革,引來民不聊生、民怨沸騰,人人都咒罵他是道貌岸然的衣冠禽獸。

從被譽為道德楷模的聖人,到被咒怨為衣冠禽獸的小人,王莽是怎麼從道德制高點跌落到道德底谷?其實這一切都歸結為王莽改革的不切實際導致了改革的失敗。

王莽出身於西漢末年的世家大族——王家,他的姑姑王政君是當朝皇太后,他的叔叔伯伯也都是朝廷高官,比如他的伯父王鳳是當朝大司馬,所以說王莽有十分優良的政治資源,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可唯一遺憾的是王莽父親早逝,沒有了父親的蔭庇,少了一條做官捷徑,素有大志的王莽決定靠自己的人品來謀得高位。

王莽向來有孝悌之名,以德行著稱。年輕時,他敬養母親,贍養寡嫂,撫育侄兒,為人謙恭有禮。做官後,隨著官職的升遷,他愈加謙遜自重,秉公廉潔,更難得的是,他生活節儉樸素,兼濟眾生,經常用自己的工資接濟窮苦百姓,在朝野上下,口碑甚好,而王莽最讓人敬佩的是他的大義滅親。王莽的兒子殺死了家奴,王莽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包庇兒子,但他沒有,而是依法辦案,逼迫兒子自殺,得到世人好評。因此,王莽未篡漢時,人們都把王莽當成聖人再現、周公在世。

後來王莽憑藉自己崇高的人品和巨大的聲望,輕易改漢建新。稱帝後的王莽,針對社會弊端,按照自己的理念進行社會改革,同時也走上了自己的覆滅之路。

王莽信奉儒家,是個虔誠的儒家學者。代漢自立後,他就按照儒家經義,開始了他的改革。在政治方面,為了表示革故鼎新,王莽根據《周禮》,將很多政府機構和官職改換名稱。如中央官職中,大司農更名為羲和,後改為納言,等等。地方官職名稱也多有改動,如太守改為大尹、連率等。他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官職,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於九卿,等等。此外,他還根據古籍,更改了秩祿之號,按照傳說的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如果說,王莽的政治改革只是改朝換代的形式,那麼,他的經濟改革則比較全面而深刻。

為消除西漢末年普遍存在的土地兼并等弊病,王莽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王田制」,將土地從大官僚、大地主手中奪取過來,再將全國土地國有化,不允許自由買賣。土地國有後重新分配,沒有耕地的農民,由政府分給耕地。「王田制」本意無疑是善良的,就是要使耕者有其田,重建經濟秩序。然而,這一善意的政策註定會侵犯很多人的利益,首當其衝就是大官僚的利益。

而你要知道,王莽本來就出生於大官僚階層,而他的上位,很大程度緣於上層大官僚的支持,稱帝後的王莽就是這些大官僚的代言人。而王莽稱帝後,不但沒有為他們謀取利益,更要損害、侵佔他們的利益,這是他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從這裡,王莽開始失去了上層官僚的支持。

另外,全國土地集中到這些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手裡以後,大量的貧民因為沒有土地而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而這些流民無法生存,被迫淪為富家大室的私人奴隸。

為了逐步實現人人平等,王莽開始禁止奴婢買賣,以此扼制奴婢數量的擴大。廢奴,就是把奴隸從大土地所有者手中解救出來,一方面是想削弱這些集團的勢力,另一方面也使國家獲得可支配的勞動力。但因為政策執行得不徹底,被解救出的奴隸,很多根本就沒有分到土地,餓死、病死了很多人。而這些被解救出來的奴隸,其實還沒有依附到大土地所有者身邊安全,起碼地主還能保證他們存活。所以從這裡,王莽開始失去了底層百姓的支持。

為了消除貧富差距,「五均六筦」政策也開始全面實施。五均,即政府控制物價,防止商人操縱市場。王莽在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城市設立五均官,由政府來控制物價上漲,防止商人操縱市場。從內容看,如果能夠實行,可以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但由於缺乏官僚集團的支持,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賈來推行這一政策,這樣反而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壟斷集團。

六筦,就是酒、鹽、鐵器由國家專營,由中央政府統一鑄幣,經營山上水中的資源國家要收稅,以及五均賒貸。這項政策的目的當然是增加國家財政,然而在具體實施中,山林川澤之利收歸國有,真正的結果是養肥了主管官員,國家財政收入沒有增加,百姓卻負擔更重。至於正當的商人、手工業者在官營商業體制下,已無立足之地了。

更荒唐的是,王莽還頻繁地改革幣制,他即位前後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變更發行了幾十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而且每次易幣,都是以新鑄的劣質貨幣代替質量較高的舊幣,由於這些貨幣無信譽可言,所以在貨幣改革期間,物價飛漲,經濟混亂。

隨著王莽的改革,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遇到了重重困難。而人口數量的激增不僅是西漢末年的難題,同樣也是王莽必須面對的難題。為了管控不斷暴漲的大量流民,王莽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青海湖。

王莽根據古書有「四海」之說,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將其命名為「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 ( 國 )、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強制移民,以解決西漢末年人口暴增給關中、關東地區帶來的壓力。而湊成「四海」,只不過是托古改制的借口罷了。

遷移流民這個工程相當浩大,西海郡遠離中原,偏遠、荒涼,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王莽不顧百姓感受,強行遷徙,使得百姓越來越仇恨王莽。

為了緩解國內愈來愈尖銳的社會矛盾,王莽還多次發動與四夷的戰爭,其本意是通過外部的戰爭增強國內的凝聚力。然而在具體實施中,這些戰爭並沒有起到緩解國內社會矛盾的作用,反而因戰爭強征暴斂,更加激化了國內矛盾,使得王莽徹底失去了底層人民的支持。

儘管王莽改制的政策都是直面社會現實問題,但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越來越多的無法解決的難題。改制的軟弱和多變,不僅沒能解決已有的問題,反而帶來更多的矛盾。

隨著形勢的改變,王莽已漸漸由萬眾擁戴而變為萬眾背離。改革的全盤失敗,使原先的聖人王莽已成全民公敵,社會上下,都投來了對王莽的反對之聲全國各地爆發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新莽政權的垮台。

反觀王莽的一生,不難發現,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理想主義者,為了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按照儒家經義照搬全抄。雖然他的許多改革措施的本意和理念都是非常好的,但嚴重脫離實際,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背負了一個篡漢謀逆的罵名,從聖人神壇跌到衣冠禽獸之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你一定想不到太平天國輸在哪裡?
秦滅楚之戰:百萬大軍對決的後勤補給戰 (三)

TAG:歷史百家爭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