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人心中都應住著一個韋斯?安德森

每個人心中都應住著一個韋斯?安德森

韋斯?安德森可能是很多文青的摯愛,但也有可能這份愛卻是認識不清的愛,但即使是如此,憑藉著其《犬之島》作為柏林電影節的開幕影片,還是我們公眾號後台早早就留言說要看韋斯?安德森的評論,這些都在表明著韋斯?安德森的超高人氣。

這個來自於民風彪悍的德州青年應該是從《青春年少》或者是《天才一族》起就引起了世界各地影迷的關注,但這股風來到中國卻應該是在《布達佩斯大飯店》左右,而《布達佩斯大飯店》中那鮮明的個人色彩一下就俘虜了中國眾多的影迷。

一時間,關於韋斯?安德森的文章也是甚囂塵上。甚至一些人則直接是言必稱韋斯?安德森。「你知道韋斯?安德森么?」「你知道《布達佩斯大飯店》么?」「你看他那強迫症式對稱構圖是多麼好看啊!」

但當我看到乃至於聽到這種言論之時,我卻十分反感。

「默默地在心裡喜歡著一個導演不行么?為何非要讓其成為「爛大街」的存在,為何非要給其一個標籤,就像提到小資情調就會想起米蘭?昆德拉,王家衛,乃至於我很討厭的村上春樹一樣,難道提到文青就要想到韋斯?安德森么?」

當然,這也是青年人必然會有的做法,青年人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果在不找一些東西去標榜一下自己,又有什麼樂趣呢?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韋斯?安德森如果真的達到了十分深刻的話,也不會有這樣多的人去追隨著他的腳步。

當然這也可能並不是韋斯?安德森的問題,畢竟拍的好看是一種能力,無論其是不是對於電影本體進行探討的電影。而這也是我時常在強調的,評論必須要遵循的原則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除了這些之外,其他的全都是廢話。

而歸之於韋斯?安德森本人乃至於其影片來講,第一點帶給人的感受就是其飽和度超高的色彩與強迫症式的對稱構圖。而在此之上,則形成了一種濃重的雕琢之感,而這種感覺在配合著韋斯?安德森筆下的那性格被誇張了之後而形成的不真實的漫畫式的呆萌人物,以及那平面化的鏡頭運動與通過這種鏡頭運動營造出來的幽默之感,讓人很難不被韋斯?安德森的畫面呈現所吸引,並且發出會心一笑,但僅僅這樣真的是韋斯?安德森的全部了么?

韋斯?安德森採用這樣的形式,無疑不是想通過對於這些細節的打磨去還原一個已經逝去的昨日世界。而為何這樣去說,則在於其對於形式的運用與打磨,任何形式如果不是為了主題與內容做支撐則會顯得空洞,或者說是無力空虛,且這一點也一定會通過其作品表現出來。

而也正因此,即使是最偉大的形式主義者,其背後所進行支撐的也一定是足夠豐富的內涵,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必然會造成形式大於內容,而造成脫節甚至是大炮打蚊子之感,而如果按此定義去看韋斯?安德森的電影,其反倒有很多可以提供解讀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所拼湊起來的世界,在我看來並不僅僅是梅雪風所論述的:「這種橫平堅直的近乎平面化的畫面,其實是韋斯·安德森童心的體現,它的直來直去,就如同孩子還沒學會轉彎的簡單心靈,有著一種魯莽卻剔透的風格。」

反倒是韋斯?安德森對於昨日世界的留戀,而也由此,韋斯?安德森也才會不斷的拍攝純正的定格動畫。韋斯?安德森的真人電影也好,其採用那飽和度超高的色彩也好,還是誇張化的人物也好,其不就是為了重塑那個已經逝去的昨日世界么。而以我們現在的觀點反觀昨日世界的面目,那所謂的昨日世界豈不也是十分荒誕可笑。

你能夠相信,當時交通並不太發的人們,會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么,你能相信當時的人們會認為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么,但這種思潮卻真實的存在,而直到今天,我們反倒達不到這種地步了,我們變得封閉與保守,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為了那所謂的政治正確而採取十分極端的方式,而這也是現在西方世界正在上演的「me too」運動。

當然也正是因為昨日世界與現實的分離與割裂,便造成了韋斯·安德森所採用的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看似割裂與格格不入。儘管他的形式看起來是那樣的具有童真,甚至是有種幼稚的趨向但他所講述的內容卻相當成人。

而這正因此,我們才可以看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故事套故事的背後是在講昨日世界的消逝,《月升王國》則是在講一種文化乃至於文化氛圍的消逝,《穿越大吉嶺》與《水中生活》,《天才一族》則在講家庭紛爭,《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則在講中年危機的問題。

而這另一個方面則表現於人物性格的矛盾之感,雖然其人物性格被誇大了,但其人物身上所存在的看似完全相反的矛盾也依舊存在。縱使《青春年少》與《月升王國》的主人公再過於成熟其也有幼稚的一面。《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與《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主人公,即使小毛病再多再世俗,他們的內心中也有些一份獨屬於自己的堅守。

韋斯·安德森作品人物大全

而也正是這樣的童真與事故,蒼老之感與少年之感這兩種看似截然相反的感覺的出現於韋斯?安德森影片中的每一位的主人公身上,我們卻依舊認為其沒問題,甚至是很可愛。而這又豈不是正如同榮格所提出的雙重人格理論一樣的確出現於現實中么。

且這種感覺本來我想進行描述的,但無奈也被梅雪風老師給搶先了,即是「這種融合里,卻又恰如其份透露出某種人生真相,也就是說童真時,往往最能感受成熟的代價,以及理想與現實的分裂。」

但是我也並不同意梅雪風老師所講的「說到底,韋斯·安德森一直在講的,我們不想長大,卻不得不長大,我們不想失去,卻在永恆失去。」然後把這種情緒歸結為陣痛,而在我看來韋斯?安德森則不僅僅是展示而已,他是想用他的影片不厭其煩的去展現昨日的世界,然後以此來解決現實的問題。即我一直所強調的展示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如果展示僅僅是為了展示那麼這樣的做法則毫無意義,而也由此,這也是我十分討厭的村上春樹的點。

而也由此,《犬之島》的主題則不僅僅是自我接納而已,而是嵌套了政治隱喻的,當然也展示了在其日本文化背景之下沒有出路的問題。即使小男孩成為了新的統治者又能怎樣呢,只不過是在重複上一個秩序而已。

當然韋斯?安德森這又何嘗不是通過《犬之島》來映照現實,當然其也有不少問題,就比如人物塑造的單薄,以至於其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了功能性角色。但其卻又何嘗不是勒龐的《烏合之眾》的寫照。我也相信一個烏托邦的誘惑和統治者給民眾灌輸恐懼思想也真的具有這樣強大的力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人榜 的精彩文章:

TAG:影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