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

佛陀的眼睛為什麼往下垂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共性,但人們對於「福」的認識和態度,卻有著高下之分天淵之別。現代商品社會以鼓動人們的消費需求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商家挖空心思用各種手段招徠顧客,誘發人們的購物慾望,藉以刺激市場的繁榮。如果人們的消費觀念基於正當的物質要求與精神要求,這本來無可厚非;然而過分地刺激消費,就會縱容奢糜之風,造成巨大的浪費。

此種奢靡享樂如果是不惜耗損地球資源,破壞生態環境,那就是禍及人類遺害子孫的更大的罪過了。愚人只知道祈福和享福,智者才懂得惜福和造福。惜福,自古以來始終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

中央電視台播映的連續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四皇子(即後來的雍正皇帝)在用餐時不僅吃素,還在吃光飯菜之後用白開水涮凈碗碟里的汁,全部喝下不浪費一滴油水。青年觀眾會以為這樣描寫一位皇帝未免有些誇張,殊不知虔誠的佛教徒都是這樣做的。劇中多次說他篤信佛教,再沒有比這一筆更有說服力的了。

「佛陀垂目,是慈眼視眾生,體察世間悲苦。另一層意思是:佛陀的眼睛總是往下垂,不會往上看,物質環境往下比,修養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聽了這一席話,我才懂得了佛門弟子見了人垂首斂目的原因了,原來他們這也是隨時隨地的修行啊!由此,我又記起了證嚴法師多次強調「佛陀要我們懂得惜福」的教誨。在《靜思語》中,他以深入淺出的語言闡述「享福,惜福,造福」的關係,勸告世人不可放縱貪慾,過分追求物質享受:

「自造福田,自得福緣。」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世間物質原只是一種潮流,太平年代金銀玉石是寶,而戰亂時期米糧布衣是寶。世間所謂『有價』的東西,完全是在於人心裡的潮流及虛榮心的作祟。」

「道心即是理性。慾念如果擴張下去,就會埋沒理性;而理性如果能發揚起來,就可以制止欲心。」

「去貪就簡,可使心靈得到無比的寧靜與解脫。」

不應該把這些充滿人生智慧的箴言警句看作是佈道勸善。無節制的放縱物慾並未給現代人帶來幸福,反而帶來了孤獨、空虛、煩惱、冷漠等「現代人綜合症」。無論是從保護地球環境的需要,還是改善人的精神生活,返樸歸真,去貪就簡,古老的佛學思想都是醫治人們心理疾患的一劑良藥。

關注我們:做正信的佛弟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界詮法師:怎樣念佛才更有效果
聖嚴法師:修行時只顧耕耘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