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國人口不到三百萬的西夏,為什麼能對抗北宋長達150餘年?

全國人口不到三百萬的西夏,為什麼能對抗北宋長達150餘年?

宋夏戰爭,自從公元982年李繼遷豎起反宋大旗直到北宋滅亡與西夏脫離實際接觸為止,長達150多年的時間裡,雙方處在敵對狀態的時間佔了四分之三!

對於西夏人口,因為缺少西夏直接的史料證明,推測西夏大概人口在上線200萬,下線100萬之間。按照西夏大約66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來說,其面積比今天的青海省少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0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面積。取一個西夏大概人口的中值150萬,一算西夏人口密度大約為2.27,遠遠低於同時期北宋各路!

雖然西夏國小民少,卻實行了全民皆兵的制度。史載其民「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甲胄弓矢以行」。雖然如此,到了西夏中後期兵員也只是達到了60萬左右。而北宋正規軍——禁軍,加上輔助的廂軍,兩者最高時的兵力數量據南宋陳傅良《歷代兵制》記載「皇佑之初(公元1049年,宋仁宗年號),兵以一百四十一萬」。

但是就是如此小國,竟然直接對抗宋朝長達100餘年。對於北宋始終無法打服西夏,有一史料可直接證明。公元1072年,北宋君臣討論處理西夏的政策時,王安石說,「今陝西一路即戶口可敵一夏國,以四夏國之眾當一夏國,又以天下財力助之,其勢欲掃除亦宜甚易,然終不能使夏國畏服!」

西夏的疆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臨蕭關,北抵大漠。雖然西夏疆土面積66萬平方公里,但是荒漠與半荒漠化就佔了西夏全境五分之四左右。無論是騰格里還是毛烏素沙漠,數百里乃至上千里「既無水草,又無人煙」之地比比皆是。唯一對西夏建國有利就是河西走廊與河套之地。當然西夏與北宋邊界的陝西高原一帶也是西夏賴以立國的根本之一。

河套地區為西夏重要農牧與政治軍事中心所在,黃河於今寧夏中衛進入河套平原,水勢開始平緩,支流蜿蜒分散,為西夏灌溉農業與畜牧業提供了天然的場所,依靠此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夏在此地屯集了大量的國民人口。

此外,河西走廊之地的甘、涼、瓜、沙、肅諸州,水草豐美,依靠祁連山雨水的滋潤,水利灌溉發達,加之此地優良的牧場,實在又是西夏屯集國民人口的天然好地!

以上兩地是西夏相對於雙方對立戰線,可以稱之為大後方的地方,也是西夏可以不受北宋騷擾而源源不斷輸出作戰力量的地方!

而且以上兩地亦是自古以來中原王朝用以建立騎兵的馬場所在地,它們卻不在北宋王朝手中!眾所周知,古代想要攻滅以鐵騎起家的游牧民族必須建立起一支比他還要強大的騎兵。同時,宋朝與西夏的西北邊界又有茫茫沙漠七百里,對於以步兵為主的宋軍來說實在是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遙想漢武帝當年舉全國之力,穿越大漠打擊匈奴,出征的14萬馬匹僅僅有三萬匹返回,從此漢馬亦少,無以復往!大漠之所以給步兵造成極大困擾,關鍵在於軍隊所需要的軍需給養不能及時跟送。因為沙漠沿途缺少淡水補充,所以就連人賴以生存的水分都需要從後方儲備並運送!范仲淹曾說過,「西戎居絕漠之外,長河之北,倚遠恃險,未易可圖!」

事實上這也是宋軍多次征討失敗的主要原因。雖然後期因為對西夏戰事的需要實行了將兵法,增加了騎兵編製,但是總體看來宋軍還是以步兵為主。

其次,北宋從宋太宗時期為了防止武將尾大不掉,實行「將從中御」的辦法。史載此法「手札處畫,號令諸將,丁寧詳密,授以成算。雖千里外,上自節制!」活脫脫近代史上蔣介石用電話遠程指揮前線戰鬥的祖師爺!此法極大的限制了武將的臨陣發揮,雖有反攻西夏的大好時機卻往往被貽誤

然後,當時除了西夏和宋之外還存在另外一個強敵——遼國。而西夏則長期尊奉遼國為宗主國,並年年維持朝貢關係。

宋朝相對居南,西夏與遼相對居北。以此比較,好似東漢末年三國的倒立翻版!宋神宗曾有一段話,「蓋北有強鄰(遼),西有黠羌(西夏)。二敵之勢所以難制者!」的確,夏、遼互為犄角,極大的增加了北宋的國防壓力!面對這兩個游牧民族的長槍快馬,北宋軍隊完全不能專註於一方防守。這也是西夏多次憑藉遼國對宋的軍事衝突,多次化險為夷的原因之一。後來,北宋改變了方法,以步步蠶食,漸次推進而慢慢取得了對西夏的優勢地位。但是,因為遼國的干涉,北宋不得不連續兩次中止開邊活動!

最後,宋夏以及宋遼之間的對抗,極大的增加了北宋的國防開支,大大地影響了國民生計!據宋人的記載,宋朝的軍費開支常常佔到財政支出的十之七八。這十之七八的軍費用於宋遼,宋夏邊界的費用又佔到了百分之五十。而且,在大多數時候,對抗西夏的陝西戰場又是佔得最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福讀史 的精彩文章:

他敢隨意罵皇帝,任性打皇帝!古代只此一人,別無分號
「秦始皇兵馬俑」家喻戶曉,兵馬俑臉型中的秘密卻鮮有人知

TAG:大福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