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特種兵,夜追兩萬人,殺敵三千眾,被譽魔鬼軍,見者竟被誅

古代特種兵,夜追兩萬人,殺敵三千眾,被譽魔鬼軍,見者竟被誅

近幾年在網上流傳很久的一個古代牛叉「特種部隊」,名叫「燕雲十八騎」,據說這支部隊只有十八個人,都是身懷絕技,殺人不見血的主,他們都蒙面,使彎刀,用強弓,他們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曾一夜之間斬殺突厥數千人,自己未損失一人,他們征戰多年,竟然從未有人見過他們的真實面目。

如此牛叉的部隊歷史上真的存在嗎?當然是不存在的,所謂燕雲十八騎不過是民間傳說和影視作品的杜撰罷了燕雲十八騎不存在,但是關於他們的傳說有一件事是真的,那就是他們的領導人,這個人是隋末梟雄,威震幽州,後來反唐,而他造反的理由十分幼稚十分可笑,這個人就是羅藝。

提起羅藝,熟悉《隋唐演義》的朋友應該有印象,這個人不就是大唐名將羅成的親爹嗎?不錯,就是這個羅藝,只不過羅成是杜撰的虛構人物,羅藝並沒有羅成這樣的兒子。歷史上的羅藝確實武藝高強,世人稱其「勇攻戰,善用槊」,在那個年代,善於用槊的武將多半都是武勇過人的猛將,因為馬槊是重騎兵的武器,善用馬槊意味著這個武將是重騎兵統帥級別的人物。

隋末天下大亂,幽州地近突厥,又是精兵猛將的產地,隋朝在此設立軍事要塞,囤積了大量的兵器錢糧。羅藝當時還不是最高長官,但他作戰勇猛,很快聲名鵲起,成為幽州的頭號名將,並逐漸成為一方霸主,威震邊疆。羅藝最初幫助過唐朝。當時河北霸主竇建德死後,他的部將劉黑闥招攬舊部再次作亂,整個河北在幾個月時間中就淪陷了,唐朝委任的官吏被殺,各地州縣都投靠劉黑闥。

這個劉黑闥頗有才略,就連大唐秦王李世民都沒能消滅他,反而在他手下損兵折將,名將羅士信就是死在劉黑闥手中。而最終幹掉劉黑闥的就是羅藝和李建成,李淵看李世民平不了劉黑闥,就派李建成前去,李建成與羅藝前後夾擊,會師一處,終於剿滅劉黑闥。

大唐統一,唐高祖李淵封羅藝為燕王,繼續鎮守幽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玄武門之變爆發,李世民殺死親兄弟,囚禁親爹,登基稱帝。羅藝的厄運隨之而來,原來,羅藝與李建成關係很好,但是他和李世民關係很惡劣。當年李世民到河北,曾到羅藝軍中,結果羅藝當眾羞辱李世民,李世民為此耿耿於懷。

如今李世民稱帝,羅藝心中既懊惱又恐懼,最終他鋌而走險,起兵謀反。但是,羅藝剛剛起兵就被部下殺死了,就這樣,一代梟雄落得悲慘結局。要說起來,羅藝當時起兵謀反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原來,羅藝的老婆相信算命,當時有個女巫婆據說算命很准,那女巫婆對羅藝老婆說「你將來要當皇后」,就憑這句話,羅藝夫妻大喜,於是起兵謀反。結果剛剛叛亂就被部下殺死,部下拿著他們夫妻的人頭獻給李世民邀功去了,「皇后夢」破滅,只是不知道那個女巫婆下場如何?

燕雲十八騎的始創者並不是羅藝,而是隋朝大將李景。李景字道興,容貌奇偉,膂力過人,美須髯,驍勇善射,為大隋王朝立下赫赫戰功。李景為人忠直,隋煬帝雖然刻忍猜忌,李景又應了李姓將得大隋天下的讖語,但是卻對他寵信不疑,每呼李大將軍而不名,其見重如此。有人告他謀反,隋煬帝派太子親自口頭安慰李景:即使人人都說你要造反,篡窺我大隋江山,但我是不會懷疑你的。(帝遣其子慰諭之曰:縱人言公窺天闕,據京師,吾無疑也。)

李景也對隋煬帝感恩圖報。隋煬帝每次征討遼東,為了防止突厥人斷他後路,就讓李景在北平鎮守,還送了李景一匹御馬,名叫獅子驄。隋煬帝下了江南,大隋朝綱解鈕,盜賊蜂起,江都和北平的通訊中斷,李景為了保衛北平,專門招募了一支主要由契丹人和靺鞨人組成的特種兵。當時征伐遼東的所有物資都在北平,因此北平成為所有義軍爭奪攻取的首選城池,高開道圍困北平一年多,李景獨守孤城,外無聲援,士卒患腳腫而死者十將六七,一無離叛。粟帛山積,既逢離亂,景無所私焉。李景面對如山金帛,沒有一毫入私囊。

但是他不動心,動心的人有的就是,羅藝就是一個。羅藝字子廷,勇於攻戰,擅使一桿長槊,大業年間以彪悍的戰鬥力得到隋煬帝賞識,給隋煬帝當了警衛團長(虎賁郎將)。隋煬帝征伐遼東,留他在北平輔佐李景鎮守。羅藝也是將才,任俠使氣,看不起李景,常常怠慢這位上司,還出言不遜,李景也常常在大眾場合辱罵羅藝,二人結下了不小的梁子。隋煬帝被弒,遭圍困已久的李景被遼西太守鄧暠救出,去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十二台鄉袁檯子村)住了一段時間,在返回幽州的路上被盜賊殺害。契丹、靺軻素感其恩,聞之莫不流涕,幽、燕人士於今傷惜之。他的死應該跟高開道和羅藝脫不了干係。

就在李景離開北平的這段時間,羅藝造反了。面對堆積如山的財帛和珍寶,還有數萬將士,羅藝的野心膨脹了。加上李景走的時候留下幾個心腹牽制羅藝,羅藝於心不甘,有一次帶領將士們出去打仗,跟他們說,咱們打仗立下汗馬功勞,可是連基本的工資都發不開。官庫中堆積如山的金帛珍寶一文不動在哪兒放著,肯定是他們想私吞。大伙兒聽了人人怨怒。於是羅藝帶人回去把李景的心腹都殺了,發庫貲賜戰士,倉粟給窮人,境內大悅,威動北邊,柳城、懷遠並歸附,羅藝自稱幽州總管。李景避禍的柳城也臣服於羅藝,要說李景的死和羅藝沒關係,此論不能服眾。當時羅藝已經和高開道勾結,應該是羅藝通風報信,高開道下的手。

與此同時,羅藝接收並改編了李景舊部,不惜金帛珍寶訓練了一支由契丹人和靺鞨人組成的特種部隊,也可以叫做僱傭軍,只是李景管理這支軍隊用的是忠孝節義的精神理念,而羅藝用的最多的還是錢。他給這支部隊起名為燕雲十八騎,其實十八騎是說十八支小分隊,而並非只有十八個騎兵。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每人背負一張大弓,十八支長箭。這支部隊戰鬥力強勁,快如風,烈如火,以一敵百,未嘗一敗。在征伐竇建德和劉黑闥,抵禦突厥入侵的戰鬥中創下赫赫威名,尤其突厥人更是聞風喪膽。(時突厥放橫,高祖藉藝威名欲憚虜。)

羅藝是太子李建成嫡系,李世民登基,羅藝造反,河北群雄在魏徵的分化下土崩瓦解,羅藝扔下老婆孩子帶著燕雲十八騎投奔突厥,走半道「騎稍亡,左右斬之,傳首,梟於都市。」這支部隊本來就是他花錢雇的,現在沒錢了,誰還給他賣命,殺他拿他頭顱當投名狀也在情理之中,不能否認也有給李景報仇的因素在。因為這支部隊對李景還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以義相交和以利相交的區別。李景統御這支部隊,一幫人守著如山金帛不動心,羅藝統御這支部隊,失勢立馬被殺。

羅藝死後,李世民派親信整頓了河北諸軍,燕雲十八騎在李治時期戰鬥力依然強勁,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其中的一員。唐顯慶五年,大將薛仁貴率軍攻伐契丹,戰於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契丹首領阿不固解至洛陽。木蘭辭有「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之句。這裡的燕山胡騎就是燕雲十八騎的改編版。花木蘭是參合坡(今內蒙古涼城縣岱海湖畔)人,鮮卑族,涼城離北京不遠,因此花木蘭參軍後被選拔進入這支隊伍。為啥是改編版,因為此次是出征契丹,因此燕山胡騎中的契丹將士應該沒走,走的是靺鞨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如鮮卑人等「胡騎」。

燕雲十八騎的編製在契丹人中一直保留了下來,最後見於該記載的是金庸的歷史小說《天龍八部》。由契丹人建立的大遼國鎮守北平的南院大王蕭峰前往河南少林寺參加武林大會,就帶了這支特種兵,「但聽得蹄聲如雷,十餘騎乘馬疾風般卷上山來。馬上乘客一色都是玄色薄氈大氅,裡面玄色布衣,但見人似虎,馬如龍,人既矯捷,馬亦雄駿,每一匹馬都是高頭長腿,通體黑毛,奔到近處,群雄眼前一亮,金光閃閃,卻見每匹馬的蹄鐵竟然是黃金打就。來者一共是一十九騎,人數雖不甚多,氣勢之壯,卻似有如千軍萬馬一般。」由於這支軍隊的士兵們人人胸口穩著一頭狼像圖騰,所以也叫戰狼。

真實再現中國當代特種兵神秘和傳奇軍旅生活的電視劇《我是特種兵》,吸引了很多觀眾的視線。殘酷的訓練、精良的裝備、出神入化的戰術技能……不少觀眾不由得慨嘆「驚呆了」。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特種兵的出現始於二戰時期,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早已不乏「特種兵」的身影,如戰國時期的鐵鷹銳士、東漢的陷陣營、東晉的北府兵、隋朝的燕雲十八騎、唐代的玄甲軍、南宋的背嵬軍、元代的怯薛軍以及明代的蒙騎剋星神機營、威震日寇的戚家軍……

秦國

鐵鷹銳士 劍術馬戰步戰陣戰皆精

「銳士」是戰國時秦國經過選拔訓練有素的步兵。秦孝公時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軍力大盛,士兵的戰鬥力很強。秦國銳士可以以一敵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當時,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和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商鞅變法後,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據《商君書·境內》記載,秦軍中最小戰術單位為伍,由五個士兵組成。十個伍組成一個屯,由五十名士兵組成。兩個屯組成一個將,由一百名士兵組成。五個將組成一個主,由五百名士兵組成。兩個主組成一個大將,由一千名士兵組成(此處的大將是秦軍建制單位,非指將領)。軍隊在作戰時,伍、屯、將、主、大將等戰術組織聯繫緊密,配合默契。以一個伍為例,防守時五名軍卒互相保護,進攻時如有人數優勢則圍攻敵人。混戰時,伍內部兵卒之間始終保持緊密聯繫,不會被輕易擊破。

鐵鷹銳士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由上將軍司馬錯創立。鐵鷹銳士不僅劍術超凡,而且要馬戰步戰樣樣精通。鐵鷹銳士的選拔極為苛刻:第一是體魄關。司馬錯在魏國名將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糧,連續疾行一百里,能立即投入激戰」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負重約在八十餘斤。通過了第一關,方能進入步戰、騎戰等各種較武關,以及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據說,「十萬秦卒出三千銳士」,秦國新軍二十萬,其中的「鐵鷹銳士」只有一千六百人。

東漢

陷陣營 「鎧甲具皆精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

陷陣營是東漢末年的一支精銳部隊:「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其統帥為呂布帳下的中郎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陷陣營「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故名 「陷陣營」。據《三國志》記載,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少言辭,將眾整齊,每戰必克。布性決易,所為無常。順每諫曰:「將軍舉動,不肯詳思,忽有失得,動輒言誤。誤事豈可數乎?」然而,「布知其忠而不能從。建安三年,布遂復從袁術,遣順攻劉備於沛,破之。曹操遣夏侯惇救備,為順所敗……」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三國志》注釋時,曾專門引用《漢末英雄記》的內容,對陷陣營評價頗高。

遺憾的是,呂布不是一個帥才,「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從郝萌反後,更疏順。以魏續有外內之親,悉奪順所將兵以與續……」呂布的悲劇,也成為陷陣營這支精兵的悲劇!

東晉

北府兵 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捷

北府兵是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組建訓練的軍隊,又名北府軍。《晉書·劉牢之傳》記載:「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資治通鑒》也云:「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為參軍,常領精銳為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

東晉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由於前秦已一統北部中國,東晉王朝受到空前的軍事壓力,因此詔求良將鎮御北方。當時的重臣謝安遂任命其侄子謝玄應舉。朝廷任命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廣陵。其時廣陵和京口聚居著大量逃避北方戰亂而來的流民,謝玄到任後,在流民中選拔驍勇士卒,建立了一支軍隊,太元四年(379年),謝玄改鎮京口,因為當時京口又名北府,故其所率軍隊得名北府兵。

太元八年(383年),北府軍在淝水之戰中一舉擊敗前秦大軍,劉牢之一度追到鄴城,由此名聲大振。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北府軍奉命征討在荊州割據的桓玄,劉牢之投降桓玄。桓玄稱帝後大大削減了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欲起兵反抗,但已眾叛親離,最後自殺而亡。元興三年(404年),原北府軍參軍劉裕率余部在京口起兵,殺死桓玄。此後,北府軍成為劉裕的軍事支柱。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建立大宋政權,北府軍成為其皇家軍隊的中堅。

隋代

燕雲十八騎 快如風烈如火以一敵百

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燕雲十八騎曾被描繪得神乎其神。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羅成父親靖邊侯羅藝率領的精銳騎兵,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背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支,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據說,當年遼部察哈合台帶領遼兵一萬人,侵入燕門關搶掠,燕雲十八騎暗中偷襲,一夜之間殺其三千多人,察哈合台帶領余部逃回大漠,十八騎窮追不捨,一直追至察哈合台的家鄉,察哈合台及全族二萬餘人被誅滅。此後,遼人都遠走戈壁。再也沒敢進犯。靠山王楊林曾經對燕雲十八騎這樣評價:快如風,烈如火,所到之處,寸草不留。強弓彎刀,善騎善射,以一敵百,未嘗一敗。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戴著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靖邊侯羅藝死後,燕雲十八騎被羅成解散。

然而,也有歷史學者認為,燕雲十八騎及其故事大多屬於「演義」。

唐代

玄甲軍 皂衣玄甲勢如破竹無堅不摧

玄為黑色,甲即盔甲,玄甲軍是唐朝初年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士兵身著黑鐵盔甲縱橫馳騁,所向披靡。《資治通鑒》一書對於玄甲軍有這樣的記載:「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每戰,世民親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行台僕射屈突通、贊皇公竇軌將兵按行營屯,猝與王世充遇,戰不利。秦王世民帥玄甲救之,世充大敗,獲其騎將葛彥璋,俘斬六千餘人,世充遁歸。」

在唐武德三年著名的虎牢關之戰,李世民率領數千唐軍與十幾萬夏軍對峙,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斬俘6000餘人。據說,李世民幾乎每戰都身先士卒,他自己同樣是一身玄甲,率領著騎兵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軍的鎧甲拋棄了魏晉時期的具裝鎧,演變為以明光鎧為代表的唐十三鎧,明光鎧是一種護胸鏡鋥亮的板式鎧甲,非常華麗,而且重量更輕,防禦力大大提升。據《唐六典》記載,唐十三鎧,有明光、光要、綴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十三種。白居易贊道:「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南宋

背嵬軍 五百精兵破金軍十萬

背嵬軍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統領的一支精銳騎兵部隊,挂帥的是其子岳雲。對於背嵬軍的解釋,岳飛之孫岳珂在《鄂國金佗粹編》卷二十二《淮西辯》中稱:「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南宋趙彥衛撰寫的《雲麓漫鈔》記載:「韓、岳兵尤精,常時于軍中角其勇健者,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嵬,一入背嵬,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嵬軍,無有不破者。」

岳家軍鼎盛時期約有十萬人,分為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游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十二軍,其中背嵬軍騎兵8000人,步兵亦有數千。在紹興十年與金軍在潁昌、郾城的一系列戰鬥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郾城一戰,岳飛的背嵬軍先以步兵大破金軍精銳「拐子馬」,再以極少的精銳騎兵猛衝敵陣,大敗金兀朮的精騎15000人,金兀朮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然而,金兀朮不甘心失敗,又集結三萬騎兵攻打潁昌,背嵬軍再次大破金軍精騎,直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部隊隨後跟進,「殺兀朮婿夏金吾、副統軍粘罕索孛堇,兀朮遁去」。在朱仙鎮之戰,背嵬軍更創下500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的輝煌戰績。金人曾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宋代袁甫在其撰寫的《蒙齋集》中大讚背嵬軍:「背嵬軍馬戰無儔,壓盡當年幾列侯,先輩有聞多散佚,後生誰識發潛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生你作伴 的精彩文章:

秦始皇陵墓上一石榴樹冬天開花,考古隊大喜:總算是找到地宮位置

TAG:今生你作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