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世界:生命在別處

藝術世界:生命在別處

生命在別處

「生活在別處」——如同許多人那樣,我也是在昆德拉的小說之中讀到這句話,並且知道這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蘭波的詩句。不幸的是,我在一個毫無意趣的場合突然想到這句詩:一個穿大衣的婦人慢悠悠地走過馬路的斑馬線,對於周邊往返飛馳的汽車視而不見。她的雙眼盯住手中的手機屏幕,臉上浮出了神往的笑容。我猜她收到了一條有趣的微信。眼前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又算什麼?真正的故事發生在手機裡面。多年以前,我們的渴望是坐上火車奔赴遠方,遭遇一個浪漫的邂逅;現今,我們的人生軌道輕巧地拐入手機——手機里的微信猶如人生百態的收納袋:一個會場的局部,一篇心儀的文章,晚餐的幾盤菜肴,屋角的一叢小花……不管怎麼說,只有那些顯現於手機屏幕的景象才會產生非凡的魅力。凡夫俗子的日子庸碌不堪,手機屏幕是一個魔幻之域,那裡收藏了無數遙遠的良辰美景——生活在別處。

這一段時間開始流行一個詞:「佛系」。據說「佛系青年」風輕雲淡,與世無爭,臉上一副落寞的表情。言及日常的起居飲食,他們的口頭禪是「可以」、「都行」。然而,電子遊戲開始的時候,他們如同突然換了個人,目光炯炯,聲嘶力竭。《修真訣》《明月傳說》《三國無雙》《王者榮耀》,刀光劍影之中,血脈賁張,熾烈的激情火焰一般燃燒起來了,一個大智大勇的王者終於矗立在虛擬空間的地平線上。

生活在別處。虛擬空間肯定比乏味的寫字樓或者逼仄的蝸居精彩。可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虛擬空間無非鏡花水月,過眼煙雲。我們的雙腳遲早要回到真實的泥土地面。這才是我們存放生命的空間。只有泥土地面才能長出水稻、蘋果,百草豐茂,牛羊成群。虛擬空間的各種故事無非電子元件和信息配置的壯烈和浪漫,誰會愚蠢地為若干信息的衰老、消亡而傷感,或者如痴如醉地愛上電腦屏幕上的那個美婦人影像?

必須承認,寫下這幾句話的時候我有些心虛。數日之前,我刪除電腦之中一個多餘的軟體。即將卸載的時候,界面上出現一個掩面而泣的孩子,一句旁白是:「你不要我啦?」一時之間,幾乎不忍心按下確認鍵。我聯想到了電子寵物。屏幕上跳出一隻頑皮而又憨態可掬的小狗或者鴨子,它們會撒嬌,會生病,需要餵養和照料,不小心也會死去。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知不覺地惦記這些小玩意,甚至魂牽夢繞,似乎生怕它們有什麼不測。我曾經抱怨那些可惡的工程師,他們偽造種種電子生命竊取我們的憐愛之心。現在,我突然覺得世界正在變質。是不是到了修改那句名言的時候了——生命在別處?

我們的習俗之中,喜愛一張桌子、一部電影、一支鋼筆或者自己的汽車座駕與喜愛一個人乃至一匹馬、一條狗存在重大差異。前者僅僅是物,後者是生命。生命之間的交流包含了深刻的互動:慈愛收穫感恩,怨恨收穫復仇。忘恩負義或者以德報怨往往由於重大的失衡而成為眾目睽睽的特例。相對地說,物無嗔無喜,從不因為離合而悲歡。這極大地減輕了我們的內心負擔。更換一部手機,不會如同離婚一般痛苦;購置一輛新車的時候,沒有必要顧慮舊車的不快。眾多女性情深意長,從一而終,可是,她們從不因為頻繁地添置衣櫥里的服裝而感到內疚。人不如故,衣不如新,這是性質迥異的兩件事情。然而,現在我想說的是,兩件事情的邊界似乎開始混淆,物與生命開始交織為一體。

戴一副眼鏡增添視力,藉助一部電話擴大聽覺的範圍,騎一輛自行車代步,工具並非軀體的組成部分;放下工具之後,這些功能立即從軀體之中分離出去。然而,如果發明一種智能的負重骨骼呢?事實上,這一套裝備(HULC)已經問世。穿上這一套裝備如同增添了一副微型計算機與液壓驅動構造的骨骼,軀體的負載能力大幅增加。這一套裝備與軀體合而為一,人們可以自如地行走、下蹲乃至匍匐,機械的能量彷彿就是從軀體之中湧現出來的。如果說,假牙、假肢、股骨頭或者心臟起搏器、支架僅僅是挪用某種醫學器材修復軀體的某一個小小局部,那麼,大規模地改造軀體的工程肯定已經列入生物科學的議程。

軀體的改造無疑將改寫「生命」的定義。那位谷歌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信心十足地告訴人們,「奇點」正在臨近。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全面合作正在導演的偉大劇目是,人類將於2045年左右實現永生。庫茲韋爾的設想是,聘請若干納米機器人居住於人體的血管之中,摧毀各種病原體,清除血栓和腫瘤,糾正基因的錯誤,並且將前額葉皮質——人腦的中樞,理性思辨、重大決策或者幽默、音樂的產出區域——與計算機的雲端數據聯接起來。由於科學技術的干預,人類體魄的強健程度和智商指數迅速地突破自然賦予「生命」的疆域,並且無限擴展。這個理論前景極大地激勵了一批有志者鍛煉身體的熱情。只要安全地在時光隧道繼續長跑28年,這一副血肉之軀就可以從科學家——彼時的上帝——那兒換取一個真正的金剛不壞之身。據說庫茲韋爾本人業已到了古稀之年,他每日都要勤勉地吞食一大把五顏六色的藥片,力圖保證衝刺2045年決不掉隊。讓我們從令人激動的理想回到那個令人困惑的主題: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會向那個既吃五穀雜糧、又組裝了各種計算機軟體與生物科技產品的「生命」示愛、撒嬌或者尋求撫慰嗎?當然,還有愛情——我們可能愛上一個半是肉身、半是金屬材料的軀體嗎?

然而,愈來愈多的跡象表明,人類正在悄悄地放棄「生命」的傳統邊界。示愛或者撒嬌遠非想像的那麼困難,我們已經在科幻電影之中練習過了:迷戀那個鋼鐵的「終極戰警」或者崇拜神通廣大的「變形金剛」,各種情感曾經如此自然地從我們的小心臟里冒出來。而且,令人意外的是,秘不示人的性領域欣然邀請科學技術全面管控。性是一個令人羞愧的話題,諱莫如深;同時,性又是生命之中如此重大的主題,沒有人繞得過去。可是,現今的科學技術正在協助人類將性從生命的鎖扣之中解脫出來。作為繁衍生殖的一個副產品,短暫的性快感是上帝賜予撫育後代的生物獎賞。然而,性快感如此強烈,繁衍生殖的後續工作如此煩人,以至於許多人試圖將這種福利單獨竊取出來。許多人的真實願望是,僅僅享受銷魂的一刻,多餘的負擔不再尾隨而至——信誓旦旦地守護愛情,養兒育女的辛苦,對付難纏的丈母娘,各種不期而至的家庭糾紛,某些時候甚至負有振興整個家族的重任。能否避開眾多設置於性領域的陷阱?這時,科學技術慷慨地提供了不同級別的性代用品,據說女版的智能機器人形神兼備。然而,未來的某一天,科學技術可能遭受社會學家的嚴厲質詢:自作聰明地將兩性關係移出生命範疇,這種僭妄會不會瓦解社會的某種基本秩序?

基本秩序的瓦解可能帶來未來社會的垮塌。不過,另一批科學家臉上的表情遠比社會學家嚴峻。根據他們的計算,危險的到來可能比社會學家預料的要快———科學家的恐懼對象是迅速逼近的人工智慧。他們以專家的口吻警告說,人工智慧是潘多拉的魔盒,貿然打開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不要以為人類真的管得住那個正在客廳里打掃衛生的機器人。機器人身手矯健,力敵千鈞,刀槍不入,而且從不貪生怕死。眾多科幻電影生動地展現了它們的英雄事迹。如果這些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結合,生命的血肉之軀不堪一擊。人工智慧具備超級的自我學習能力——今天僅僅擁有一條狗的智力,明日可以超越全世界最為傑出的大腦。這是人類的緩慢進化無法企及的。無論是計算、運籌、識別、監控還是圍棋、音樂、書法、繪畫,人類的所有領域都將迅速陷落。與這種機器人開戰,昔日積累的作戰規劃乃至所有的戰爭想像可能全部喪失意義。從冷兵器、熱兵器到核武器,人類訓練出武功超群的劍客、百步穿楊的狙擊手或者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導彈部隊,並且制訂了各種坦克、戰鬥機或者航空母艦的攻防方案。儘管如此,人類的全部假想敵仍然是人類;例如,沒有哪一個國家現有的武器系統可以對付漫天飛舞的小小蜜蜂。相信許多人看過一個視頻:一個人智能操控的機械「殺人蜂」懸在空中,它的處理器反應速度比人類要快100倍,揮動巴掌扑打不到這個機械小精靈。「殺人蜂」上安裝了臉部識別器和幾微克的炸藥。發現了預設的捕獵對象之後,它可以從任何角度抵近,泊在對方的腦門上;炸藥製造的微型爆炸足以摧毀腦殼裡面的一切。事實上,人工智慧貯存了各種取人性命的新穎形式,防不勝防。黑格爾告訴我們,所謂的「主奴關係」充滿了緊張與逆轉的可能。當人工智慧試圖改變奴隸的命運時,人類潰敗是一個沒有懸念的結局。這也是那一批科學家如此驚恐的理由。

我對於這種結論不持任何異議。我所存疑的僅僅是一個所有分析人士都要關注的問題:動機何在?鑒於哪些動機,人工智慧操控的機器人必須與我們為敵,甚至殲滅人類?這些由集成電路、軟體和金屬材料裝配的機器人缺少糧食、水源還是熱衷於爭奪未來的發展空間?或者,這些力大無窮的傢伙仍然忙不過來,不得不奴役人類為它們種田、洗碗或者修橋鋪路?試圖改變食物鏈之中的不利位置?它們的基因內部貯存了強大的攻擊性密碼——它們有基因嗎?我寧可認為,人工智慧的所有特徵無不來自人類的初始範本:那麼多任勞任怨的人,那麼多熱衷於殺戮的人,那麼多的善良、慈愛、高尚、深明大義、無私無畏;同時,那麼多的嫉妒、陰謀、趨炎附勢與恃強凌弱,「關係」之中的壓迫帶來的反抗以及兇猛的報復仍然來自人類的行為準則。我想說的是,機器人與人類互為鏡像。科學家對於人工智慧的恐懼是否存在一個隱秘的原因——他們是否被人工智慧之中的人類投影嚇住了?也許,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隱含了不可預測的裂變,但是,軟體程序之中第一行仇恨的種子是否來自人類的指令?現在,我願意悲哀地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竭力讚頌的人類「生命」並非一個完美的形象,人工智慧的可怕放大甚至讓我們不願意認出自己。

人類社會能不能顯現更多的仁慈,更多的慷慨,更多的情義與互助?我時常覺得,機器人正在某一個地方目光閃爍地盯住我們,觀察這個群體如何相待,繼而續寫人類開啟的歷史故事。我們願意傳遞出哪些信息?人工智慧方興未艾,也許還來得及。

「生活在別處」——如同許多人那樣,我也是在昆德拉的小說之中讀到這句話,並且知道這是十九世紀法國詩人蘭波的詩句。不幸的是,我在一個毫無意趣的場合突然想到這句詩:一個穿大衣的婦人慢悠悠地走過馬路的斑馬線,對於周邊往返飛馳的汽車視而不見。她的雙眼盯住手中的手機屏幕,臉上浮出了神往的笑容。我猜她收到了一條有趣的微信。眼前這個紅塵滾滾的世界又算什麼?真正的故事發生在手機裡面。多年以前,我們的渴望是坐上火車奔赴遠方,遭遇一個浪漫的邂逅;現今,我們的人生軌道輕巧地拐入手機——手機里的微信猶如人生百態的收納袋:一個會場的局部,一篇心儀的文章,晚餐的幾盤菜肴,屋角的一叢小花……不管怎麼說,只有那些顯現於手機屏幕的景象才會產生非凡的魅力。凡夫俗子的日子庸碌不堪,手機屏幕是一個魔幻之域,那裡收藏了無數遙遠的良辰美景——生活在別處。

這一段時間開始流行一個詞:「佛系」。據說「佛系青年」風輕雲淡,與世無爭,臉上一副落寞的表情。言及日常的起居飲食,他們的口頭禪是「可以」、「都行」。然而,電子遊戲開始的時候,他們如同突然換了個人,目光炯炯,聲嘶力竭。《修真訣》《明月傳說》《三國無雙》《王者榮耀》,刀光劍影之中,血脈賁張,熾烈的激情火焰一般燃燒起來了,一個大智大勇的王者終於矗立在虛擬空間的地平線上。

生活在別處。虛擬空間肯定比乏味的寫字樓或者逼仄的蝸居精彩。可是,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虛擬空間無非鏡花水月,過眼煙雲。我們的雙腳遲早要回到真實的泥土地面。這才是我們存放生命的空間。只有泥土地面才能長出水稻、蘋果,百草豐茂,牛羊成群。虛擬空間的各種故事無非電子元件和信息配置的壯烈和浪漫,誰會愚蠢地為若干信息的衰老、消亡而傷感,或者如痴如醉地愛上電腦屏幕上的那個美婦人影像?

必須承認,寫下這幾句話的時候我有些心虛。數日之前,我刪除電腦之中一個多餘的軟體。即將卸載的時候,界面上出現一個掩面而泣的孩子,一句旁白是:「你不要我啦?」一時之間,幾乎不忍心按下確認鍵。我聯想到了電子寵物。屏幕上跳出一隻頑皮而又憨態可掬的小狗或者鴨子,它們會撒嬌,會生病,需要餵養和照料,不小心也會死去。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不知不覺地惦記這些小玩意,甚至魂牽夢繞,似乎生怕它們有什麼不測。我曾經抱怨那些可惡的工程師,他們偽造種種電子生命竊取我們的憐愛之心。現在,我突然覺得世界正在變質。是不是到了修改那句名言的時候了——生命在別處?

我們的習俗之中,喜愛一張桌子、一部電影、一支鋼筆或者自己的汽車座駕與喜愛一個人乃至一匹馬、一條狗存在重大差異。前者僅僅是物,後者是生命。生命之間的交流包含了深刻的互動:慈愛收穫感恩,怨恨收穫復仇。忘恩負義或者以德報怨往往由於重大的失衡而成為眾目睽睽的特例。相對地說,物無嗔無喜,從不因為離合而悲歡。這極大地減輕了我們的內心負擔。更換一部手機,不會如同離婚一般痛苦;購置一輛新車的時候,沒有必要顧慮舊車的不快。眾多女性情深意長,從一而終,可是,她們從不因為頻繁地添置衣櫥里的服裝而感到內疚。人不如故,衣不如新,這是性質迥異的兩件事情。然而,現在我想說的是,兩件事情的邊界似乎開始混淆,物與生命開始交織為一體。

戴一副眼鏡增添視力,藉助一部電話擴大聽覺的範圍,騎一輛自行車代步,工具並非軀體的組成部分;放下工具之後,這些功能立即從軀體之中分離出去。然而,如果發明一種智能的負重骨骼呢?事實上,這一套裝備(HULC)已經問世。穿上這一套裝備如同增添了一副微型計算機與液壓驅動構造的骨骼,軀體的負載能力大幅增加。這一套裝備與軀體合而為一,人們可以自如地行走、下蹲乃至匍匐,機械的能量彷彿就是從軀體之中湧現出來的。如果說,假牙、假肢、股骨頭或者心臟起搏器、支架僅僅是挪用某種醫學器材修復軀體的某一個小小局部,那麼,大規模地改造軀體的工程肯定已經列入生物科學的議程。

軀體的改造無疑將改寫「生命」的定義。那位谷歌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信心十足地告訴人們,「奇點」正在臨近。人工智慧與生物科技的全面合作正在導演的偉大劇目是,人類將於2045年左右實現永生。庫茲韋爾的設想是,聘請若干納米機器人居住於人體的血管之中,摧毀各種病原體,清除血栓和腫瘤,糾正基因的錯誤,並且將前額葉皮質——人腦的中樞,理性思辨、重大決策或者幽默、音樂的產出區域——與計算機的雲端數據聯接起來。由於科學技術的干預,人類體魄的強健程度和智商指數迅速地突破自然賦予「生命」的疆域,並且無限擴展。這個理論前景極大地激勵了一批有志者鍛煉身體的熱情。只要安全地在時光隧道繼續長跑28年,這一副血肉之軀就可以從科學家——彼時的上帝——那兒換取一個真正的金剛不壞之身。據說庫茲韋爾本人業已到了古稀之年,他每日都要勤勉地吞食一大把五顏六色的藥片,力圖保證衝刺2045年決不掉隊。讓我們從令人激動的理想回到那個令人困惑的主題: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會向那個既吃五穀雜糧、又組裝了各種計算機軟體與生物科技產品的「生命」示愛、撒嬌或者尋求撫慰嗎?當然,還有愛情——我們可能愛上一個半是肉身、半是金屬材料的軀體嗎?

然而,愈來愈多的跡象表明,人類正在悄悄地放棄「生命」的傳統邊界。示愛或者撒嬌遠非想像的那麼困難,我們已經在科幻電影之中練習過了:迷戀那個鋼鐵的「終極戰警」或者崇拜神通廣大的「變形金剛」,各種情感曾經如此自然地從我們的小心臟里冒出來。而且,令人意外的是,秘不示人的性領域欣然邀請科學技術全面管控。性是一個令人羞愧的話題,諱莫如深;同時,性又是生命之中如此重大的主題,沒有人繞得過去。可是,現今的科學技術正在協助人類將性從生命的鎖扣之中解脫出來。作為繁衍生殖的一個副產品,短暫的性快感是上帝賜予撫育後代的生物獎賞。然而,性快感如此強烈,繁衍生殖的後續工作如此煩人,以至於許多人試圖將這種福利單獨竊取出來。許多人的真實願望是,僅僅享受銷魂的一刻,多餘的負擔不再尾隨而至——信誓旦旦地守護愛情,養兒育女的辛苦,對付難纏的丈母娘,各種不期而至的家庭糾紛,某些時候甚至負有振興整個家族的重任。能否避開眾多設置於性領域的陷阱?這時,科學技術慷慨地提供了不同級別的性代用品,據說女版的智能機器人形神兼備。然而,未來的某一天,科學技術可能遭受社會學家的嚴厲質詢:自作聰明地將兩性關係移出生命範疇,這種僭妄會不會瓦解社會的某種基本秩序?

基本秩序的瓦解可能帶來未來社會的垮塌。不過,另一批科學家臉上的表情遠比社會學家嚴峻。根據他們的計算,危險的到來可能比社會學家預料的要快———科學家的恐懼對象是迅速逼近的人工智慧。他們以專家的口吻警告說,人工智慧是潘多拉的魔盒,貿然打開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不要以為人類真的管得住那個正在客廳里打掃衛生的機器人。機器人身手矯健,力敵千鈞,刀槍不入,而且從不貪生怕死。眾多科幻電影生動地展現了它們的英雄事迹。如果這些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結合,生命的血肉之軀不堪一擊。人工智慧具備超級的自我學習能力——今天僅僅擁有一條狗的智力,明日可以超越全世界最為傑出的大腦。這是人類的緩慢進化無法企及的。無論是計算、運籌、識別、監控還是圍棋、音樂、書法、繪畫,人類的所有領域都將迅速陷落。與這種機器人開戰,昔日積累的作戰規劃乃至所有的戰爭想像可能全部喪失意義。從冷兵器、熱兵器到核武器,人類訓練出武功超群的劍客、百步穿楊的狙擊手或者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導彈部隊,並且制訂了各種坦克、戰鬥機或者航空母艦的攻防方案。儘管如此,人類的全部假想敵仍然是人類;例如,沒有哪一個國家現有的武器系統可以對付漫天飛舞的小小蜜蜂。相信許多人看過一個視頻:一個人智能操控的機械「殺人蜂」懸在空中,它的處理器反應速度比人類要快100倍,揮動巴掌扑打不到這個機械小精靈。「殺人蜂」上安裝了臉部識別器和幾微克的炸藥。發現了預設的捕獵對象之後,它可以從任何角度抵近,泊在對方的腦門上;炸藥製造的微型爆炸足以摧毀腦殼裡面的一切。事實上,人工智慧貯存了各種取人性命的新穎形式,防不勝防。黑格爾告訴我們,所謂的「主奴關係」充滿了緊張與逆轉的可能。當人工智慧試圖改變奴隸的命運時,人類潰敗是一個沒有懸念的結局。這也是那一批科學家如此驚恐的理由。

我對於這種結論不持任何異議。我所存疑的僅僅是一個所有分析人士都要關注的問題:動機何在?鑒於哪些動機,人工智慧操控的機器人必須與我們為敵,甚至殲滅人類?這些由集成電路、軟體和金屬材料裝配的機器人缺少糧食、水源還是熱衷於爭奪未來的發展空間?或者,這些力大無窮的傢伙仍然忙不過來,不得不奴役人類為它們種田、洗碗或者修橋鋪路?試圖改變食物鏈之中的不利位置?它們的基因內部貯存了強大的攻擊性密碼——它們有基因嗎?我寧可認為,人工智慧的所有特徵無不來自人類的初始範本:那麼多任勞任怨的人,那麼多熱衷於殺戮的人,那麼多的善良、慈愛、高尚、深明大義、無私無畏;同時,那麼多的嫉妒、陰謀、趨炎附勢與恃強凌弱,「關係」之中的壓迫帶來的反抗以及兇猛的報復仍然來自人類的行為準則。我想說的是,機器人與人類互為鏡像。科學家對於人工智慧的恐懼是否存在一個隱秘的原因——他們是否被人工智慧之中的人類投影嚇住了?也許,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隱含了不可預測的裂變,但是,軟體程序之中第一行仇恨的種子是否來自人類的指令?現在,我願意悲哀地指出一個事實:我們竭力讚頌的人類「生命」並非一個完美的形象,人工智慧的可怕放大甚至讓我們不願意認出自己。

人類社會能不能顯現更多的仁慈,更多的慷慨,更多的情義與互助?我時常覺得,機器人正在某一個地方目光閃爍地盯住我們,觀察這個群體如何相待,繼而續寫人類開啟的歷史故事。我們願意傳遞出哪些信息?人工智慧方興未艾,也許還來得及。

來源:《文匯報》

作者:南帆

編輯:蘇美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女瘋子的春天
用玻璃造牆!小戶型巧用玻璃隔斷造出時尚大空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