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黎族阿婆一輩子靠這門技藝謀生 數千年來傳女不傳男

黎族阿婆一輩子靠這門技藝謀生 數千年來傳女不傳男

陶器,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中一個重要的標誌性物件,新石器時期的人面魚紋陶盆,到如今各類精美的陶製品,陶器伴隨著文明的進步發展。在海南的黎族聚居區,還有一些人,仍在堅持用原始的築陶技藝,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已經91歲的黎族阿婆羊拜亮生活在海南昌化江邊,做了一輩子陶,也賣了一輩子陶。如今,,她是海南黎族泥條盤築制陶技藝的傳承人。

在老人的記憶中,以前製作出來的陶器都是用擔子挑著沿村叫賣,經常凌晨4點就要出門趕路,過去沒有鞋穿,她們都是拿樹葉來包住腳,而且,很多村民沒有錢,都是拿玉米或稻穀來換陶器。

黎族的制陶技藝,已經流傳數千年時間,從日常的煮飯、裝酒,到出生、去世,陶器貫穿著黎族先民的一生。老人過世了,後人必須要送一個陶罐到山上的墳墓中陪葬,給逝者到另一個世界裡去煮飯,生小孩了,也必須要放一個嬰兒的陶放在床的底下。

陶器,既是黎族群眾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羊拜亮用來換取糧食、養活一家人的財富的謀生之道。在當地,有著「女制陶、男莫近」的傳統,制陶是黎族女性的專屬工作。

黎族人制陶,對土質的要求特別高,幾十年的經驗下來,羊拜亮老人早已找准了一片符合制陶條件的土地,只不過現在由於年齡大了,這些活都交給晚輩來幹了。

女兒黃玉英和孫媳婦文阿芬如今都已經學會了老人的這門手藝,她們取回的這種顏色有些發白的土壤,含有大量的硅酸鹽礦物質,黏性高、可塑性強。土壤取回後曬上三天,再舂磨成粉,加水和成泥團。

每天,看著下一輩人制陶,是羊拜亮老人最大的樂趣。女兒黃玉英先取一個泥團,按照器物的大小,按壓出一個圓形的坯底。

之後再取四五個泥團,揉搓成粗細不一的泥條,再把這些泥條一層層盤在坯底之上,通過指腹和泥條之間輕輕的摁壓,築成想要的形狀,這就是黎族人最原始的泥條盤築方法。

經過拍打後的泥坯表面變得光滑,刮出陶坯內腹的形狀,再用線割掉上層多餘的土坯。等到陶坯風乾變硬之後,制陶人會用竹片和一種名叫「過江龍」的植物種子,仔細打磨陶坯的外表,讓它變得更加光滑。

一個陶器能否最終成型,最關鍵的就是燒制。黎族制陶依然沿用最原始的平台堆燒法,把木柴層層堆放在四塊石頭之上,再把陶坯一一倒置在上面。

按照黎族的傳統,早上和中午,還有有風的時候不能燒陶,一直要到下午的四五點鐘才燒,否則陶器很容易被燒破。

要想燒製成功,火的溫度至少要達到800度,但是這種露天堆燒的辦法,溫度、火候全憑制陶人在點火前憑經驗的預判,經常會出現燒制失敗的情況,這也正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藝難以繼續傳承下來的原因之一。

隨著機器制陶技術的普及,這種原始的黎族制陶技藝正逐漸被時間所淘汰,羊拜亮老人所在的昌江縣石碌鎮保突村,過去幾乎家家都制陶,如今卻只剩下羊拜亮一家人還在堅持。

2006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村裡建起了制陶館,吸引更多年輕人、甚至孩子前來學習。這門古老的技藝得到了更好的延續。你如何呢看待黎族傳統的制陶技藝?歡迎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咻咻 的精彩文章:

村民抱團養豬,平均每人養20頭,一年能掙20來萬

TAG:圖說咻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