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煜全前哨大會萬字乾貨:2018年10大科技趨勢

王煜全前哨大會萬字乾貨:2018年10大科技趨勢

我們回頭看一下中國的科技企業,37年前還沒有TCL,14年前還沒有京東電商,12年前還沒有大疆,8年前還沒有小米,當我們都認為這個時代是把握在BAT的手中時,其實仍然有新的企業不斷湧現出來,成為行業巨頭。所以說科技永遠會帶來新的機會,如果你能夠抓住科技的機會,可能下一屆前哨大會我們要討論的成功企業就是你創造的。

4月22日下午,由創新地圖聯合羅輯思維、場景實驗室共同主辦的王煜全個人年度演講《前哨大會》在深圳南山文體中心舉行。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資深市場營銷和戰略諮詢專家王煜全對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做了系統盤點。

以下是王煜全的演講實錄(部分有刪節):

剛剛過世的著名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著作《時間簡史》是這樣開頭的: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據說是伯特蘭羅素)曾經做過一次天文學講座。他描述了地球是怎麼圍著太陽轉,太陽又是怎麼圍著巨大恆星群的中心轉的。

演講結束時,坐在後排的一位小個老太太站起來說:「你這都是胡扯。世界是馱在大烏龜背上的一塊平板。」這位科學家很有教養地笑著問老太太:「那這隻烏龜是站在什麼上面呢?」「你很聰明,年輕人,的確很聰明」,老太太說,「不過,很顯然,這是一隻馱著一隻,一直馱下去的烏龜塔啊!」

我們今天看起來,會覺得老太太的說法很可笑,不值一駁。不過不要忘了,這個說法以及類似的說法在人類歷史上佔主流的時間要比我們現在知道並且深信不疑的宇宙觀佔主流的時間長得多了。人類大多數時間都是在不具備完全信息、甚至數據非常稀缺的時候,建立起對自己、對社會、乃至對世界的認知系統的,而不是科學事實才是指導我們行動的真正指南。

不同的視角會引出不同的行動,進而帶來不同的結論。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的改變,不光是對事實的認知的加深,而且是這些視角的不斷變化,老的視角被拋棄,新的視角被接受,從而帶來這個世界的革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看世界的視角比科學事實更加重要。

GIF

範式轉移

在托馬斯庫恩的著作《科學革命的結構》里,對這種視角變化的意義做過詳細的解釋。他認為科學革命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完成了視角的轉換,並把這種視角的轉換叫做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

所謂範式,就是認知的模式。轉移,就是改變。範式轉移,就是認知模式的改變。從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圓的,這個認知模式的轉變,就是一種範式轉移。

為什麼範式重要,因為它是看待研究對象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對象、把對象看成什麼、在對象中看到什麼、忽視什麼、自己和對象的關係是什麼樣的。一個範式一旦形成,就會束縛我們對事物的想像力,而範式轉移就是衝出原有的束縛和限制,為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開創新的可能性。

但範式轉移不是一蹴而就的,新範式出現的時候,往往像一株幼苗,還不能立刻被認出是否會長成參天大樹,而持有老範式的人會堅決地抵制新範式。比如說當數字唱片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不屑,認為數字唱片的精度不如模擬唱片。但是隨著直線的單位越來越小,對曲線的擬合就越來越好,直至完全擬合,數字唱片的精度已經遠遠的把傳統唱片甩在後面了,這就是範式轉移的威力。

互聯網也是一樣,我們老說互聯網移民和互聯網原住民,其實最大的區別就是看待互聯網的視角。互聯網移民是長大後才碰到互聯網的人,他即使接受了互聯網,在他的思維世界裡,依然是二分法,以線上和線下來劃分的,線上意味著騙子多,不可信。但是從小就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互聯網原住民,他的世界裡不會做這樣的區別,他們會說,其實線下騙子也不少,關鍵是你要學會識別騙子,這樣線上線下都是安全的。

所以這就是範式轉移的特點,他會帶動新的思維模式,擴展你的認知疆界,我今天的目標就是幫助大家實現兩個範式轉移,一個是有關科技創新的,一個是有關世界觀的,我認為這兩個範式轉移對中國企業乃至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甚至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種範式的突破會給我們帶來嶄新的世界,也會推動中國繼續向前進步。

我現在有雙重身份,一個是投資人,從互聯網投資做到科技投資,從國內投資做到全球投資;另一個是佈道者,因為看到科技化和國際化對中國的重要性,所以一直在致力於跟蹤和分析全球的科技現狀和趨勢,並帶回來和大家分享。

我今天要講兩個範式轉移,第一個是有關科技創新的。我們都知道,科技創新對社會的價值越來越大,甚至很多社會的大趨勢都是由科技塑造的。

一說科技,很多人就會想到那些神奇的黑科技。確實,國外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經說過,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初看都與魔法無異。當你最早看到那些先進科技的時候,你真的以為那是魔術,以為它是不可實現的。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個古代人,看到現代人拿著一個小盒子舉在耳朵邊上,看似自言自語,其實是在和千里之外的另一個人對話,或者你看到一個鏡面,竟然能清晰地顯示千里之外的畫面,你會怎麼想?

所以科技產品確實有像魔術一樣的魅力,但是作為科技投資人,我們要做的事情並不只是看到大家覺得足夠黑、足夠酷炫的科技就去投資,因為科技產業有它自己的規律,當然要科技領先,但也要能夠推動社會進步,這就需要科技能落地,能產品化。

所以我們的投資還有一個原則,就是如果我們要投資這些黑科技,它一定是達到了可以量產的時點。熟悉前哨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有句口號,叫做「一切不談產業化時點的黑科技都是耍流氓」。也就是說你只講你的科技多麼炫酷,但是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能夠做到產業化、規模化。其實這樣的黑科技對大家是沒有幫助的,因為科技要能夠量產、要大量被使用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而所謂的社會趨勢,其實就是科技作用於社會,推動了社會變化的顯現。了解了科技產業化的規律,就能更好地掌握科技趨勢;反之,掌握了科技趨勢,也可以更好地推動科技的產業化,推動科技造福社會。

所以我們今天對科技產業規律的探索,會從對科技趨勢的分析和預測開始。其實這些規律,是我們在這麼多年持續投資黑科技的基礎上,慢慢發現的。我們會借著介紹今年的十大科技趨勢,來向大家演示背後的規律,以及規律背後的範式轉移。

GIF

2018年十大科技趨勢

趨勢1:機器人來了

機器人的趨勢已經來了,不管你是否注意到,你的身邊都會有大量的機器人,機器人的數量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爆炸性的增長,甚至會超過人口的數量。當然對待趨勢,我們永遠有兩種做法,一種是擁抱改變,另一種是抗拒改變。

我們每年都面向國內企業家做全球各個領域的科技前沿的盤點,叫科技特訓營,去年做科技特訓營的時候,就碰到這麼個狀況:我們請了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公司的CEO來做分享,講完,我們的學員里有人站起來說,我是這個行業的專家,你的機器人用在我們這個行業里的時候,還有很多缺陷,不好使。我就立刻反問了他一個問題,我說,請問你是不是認同你這個行業用機器人是趨勢、是未來呢?這位行業專家說我認同。我接著問他,請問若干年之後,你是希望別人會說你是當年那個已經看到了趨勢,但卻去批評他打壓的那個人,還是當年最早看到趨勢,並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去幫助推動他的發展的那個人呢?這位專家立刻就說「我明白了」。

等到我們的培訓一結束,他就主動的去幫助這個企業來對接機器人在他本行業里的應用了。所以我們講給大家講趨勢,就是希望大家理解,潮流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你可以去拒絕它,但是不等於它不會來,等你拒絕完了,它還是會來的,或者說你會擁抱它,推動它,讓它來得更快,你就成為趨勢的一部分,一定也會更加成功。

機器人技術本來就是一系列先進技術的綜合,也就是說它的語音互動完全可以用別人的系統,而且即使系統的一部分不夠好,也不是否定全局的理由。所以這位專家的質疑不說明任何問題,只說明他對這個產業不了解。我希望即使是專家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也要研究之後再說,當趨勢來的時候,最好都不要做它的阻擋者。

趨勢2:生物技術的革命

現在有一個時髦的說法,機器人被稱作硅基生命,因為機器人越來越像人,好像變得有生命了。對應地,人類被叫做碳基生命,因為我們對人類自身的機制越來越了解,快到可以像修理機器人一樣對我們自身的問題進行修理了。我們修理自己的手段,就是以基因編輯、幹細胞治療、腫瘤疫苗等等生物療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生命科學領域裡的技術突破。

先進的科技的出現,使得人類正在被自己改造。我們都知道,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但是現在人類會逐漸變成自我選擇的產物。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的治療工具、治療手段,不光使得我們的缺陷可以被治癒,還可以幫我們強化我們想要的那些特徵,比如聰明、健壯和長壽。我們正在成為可以定義自己想要變成什麼的物種,而不是由自然選擇來定義我們了。你準備好自己要選擇什麼,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了嗎?

趨勢3:大航天時代

下一個大趨勢看似離我們有點兒遠,我們稱之為大航天時代。15世紀末16世紀初是我們都知道的大航海時代,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來大家認為這次環球航行為標誌著現代社會序幕的拉開。而現在我們就站在了另一個大時代的開端,這個時代令人興奮的程度完全可以媲美當年的大航海時代。會有更多嶄新的發現,甚至也會有移民和殖民地。

大航天時代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現在已經有人在研究未來的太空能源了,我們都知道地面上也在搞太陽能,但和地面比起來,太空太陽能更加得天獨厚。在地面上,晚上沒有太陽,而白天只有那麼長,但在太空,一天24小時都有充足的陽光照射。而且在地面上,太陽大多數時間不能垂直照射,而在太空,你的太陽能板可以24小時接受太陽的垂直照射,最大程度地吸收能源,然後再把能源回傳到地面上來。

現在全球科技產業的特點,就是越來越生態,從線性的發展。變成平行的展開。當運載能力還沒有完全解決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研究太空居住,有人研究各種應用的開拓了,而這幾個平行的方向同步成熟的時候,產業就會瞬間展開,呈現出爆髮式的增長。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我們前哨,一直致力於要把全球科技企業的動態向國內反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我們再像以前一樣採取跟隨策略的話,我們會錯過整個行業的精彩。中國必須要全面布局,要快速跟上,尤其在航天產業上,我們認為中國現在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趨勢4:大公司的人工智慧布局

我認為未來的幾年之內,人工智慧就會做到一個,普通人即使對技術一竅不通,都可以調用人工智慧能力,去完成某個需要很高的人工智慧的計算水平才能完成的任務。

舉例來講,翻譯。我們現場用的這個翻譯系統,大家都可以看得見,我每說一句話,他都會直接把文字錄入出來,同時把英文配在底下,非常感謝我們的技術支持合作夥伴,搜狗,你會發現以後每個人都可以這樣便捷的隨時隨地的享受到這樣的高水平的人工智慧服務,即使你可能有口音,每個人的語言表達習慣也不同,機器分辨出每個人的語言,再翻譯成另外一種語言,這後面其實需要非常強大的演算法和計算能力才能實現。現在搜狗已經推出了旅行寶,等於把翻譯隨身裝到了衣服口袋裡,甚至未來可能就是你手機里的一個APP而已,或者整合到你的耳機上,你戴上耳機,別人說的話在你的耳朵里聽到的就是你本國的語言了,這一天現在看起來已經不遠了。

有興趣的話,你下次出國旅行之前別忘了上京東智能買個搜狗的旅行寶體驗一下。所以我們講雖然人工智慧現在非常的熱,實際上是趨勢很明顯,大公司都在做平台,一種是完全通用的平台,谷歌、Facebook、包括國內的騰訊、阿里都在做;另一種是偏業務和能力支撐的平台,就比如說搜狗做的智能翻譯的平台,所以直接介入人工智慧業務,要有足夠大的體量和實力,才能夠做。

趨勢5:人工智慧的行業機會

第五個趨勢是人工智慧的行業機會。我們說現在人工智慧的平台型的機會消失了,但是人工智慧的行業的機會剛剛開始,因為人工智慧平台的目標就是使得任何一個不懂人工智慧的人都能夠使用人工智慧。這個目標還沒有完全實現,但在它還沒有完全實現的時候,你就能夠主動地迎上前去克服一點點技術困難,去使用這些人工智慧技術,你就擁有了比你的業內的競爭對手更強大的武器。

我們認為人工智慧不會進入一個個行業領域,把這些行業都消滅掉,而會是每一個行業里有一兩家最擅長使用人工智慧的人,最早覺悟到人工智慧的重要性,最堅決地引入人工智慧,然後把競爭對手消滅掉,所以當先進武器得以更新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業內的競爭者有機會施展自己、最先掌握先進武器去謀得自己霸主地位的時機,所以我們認為現在人工智慧相關的應用的市場是巨大的。

我們也一直在強調,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只有傳統企業,傳統企業什麼意思?就是自己頑冥不化,永遠不引入先進科技。而在科技軍備競賽的大背景下,沒有科技的產業已經都不存在了。

因為人工智慧的平台的發展,而造成了人工智慧的各個行業機會出現井噴,如果你善於發現機會的話,迅速在本行業裡面成為第一個引入人工智慧的人,很有可能你的行業里你就成了整合者,你就成了下一個霸主。

趨勢6:5G的發展

另外一個大平台也非常值得關注,這個平台上同樣會形成大量的應用,這就是5G。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的運算能力,但現在很多運算能力需要部署在雲端,而雲端的運算能力如果要支持地面的實時應用的話,必須要響應速度足夠快。

在今年的CES展上,高通公司已經明確宣布,2019年開始,5G需要的所有技術將都會準備齊全,也就是說基本上5G部署已經為時不遠了。中國移動更領先一點,宣布2018年開始就會開始做大規模的嘗試,所以我們說5G已經是近在眼前了。當然5G和人工智慧的平台一樣,都需要大量應用,而且都知道一定會有應用會變得很大,像騰訊QQ和微信那麼大,甚至會更大,但最後哪個應用會做大,沒有人能預料。所以大公司的策略就是搭平台,而且盡量吸引應用在自己的平台上紮根,這樣將來不管哪個應用做大了,大公司都能分一杯羹。

當然,小公司做創新、做全新的應用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從高校拿出先進科技來做產品化,但是不是大公司就完全沒有機會,其實也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在自己領域,如果你專註在某個領域裡面,你往往能夠積累足夠多的經驗,那你做延續式的創新的時候,你會比別人更有經驗一點,比如TCL在電視機領域深耕了很多年,到新技術出現的時候又抓住了量子點這個機會。

趨勢7:自動駕駛和電動車

再下一個趨勢很多人都能看見,就是自動駕駛和電動車。這個機會其實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機會到底是真的機會,還是泡沫,為什麼?因為有個著名的人物叫賈躍亭,在2016年底就高調的發布FF91,顯得和特斯拉都有一拼,結果後來出了一系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雖然現在FF91的聲音不行了,但是整個電動車的聲音是起來了,中國有蔚來,有小鵬、有威馬等等一大批電動車公司正在崛起。

除了電動車,自動駕駛在中國也很熱,除了和國外谷歌、Uber一樣,中國的百度和阿里也在投人以外,還有不少很有希望的創業團隊。

在其他的科技前沿領域我們看到中外最多一樣的熱,或者只能說中國在追國際的熱點,在科技熱點的追逐上不落後而已。而在自動駕駛和電動車領域則相反,中國反倒比國外更熱,創新的機會更大。國際上反而沒有那麼多的聲音,比如說國外曾經很熱的自動駕駛技術企業mobileye,已經賣給Intel了,新的造車公司現在也基本上就是特斯拉一家,而且特斯拉現在面臨量產的嚴峻挑戰,還有一個很大的坎還沒能夠翻越過去,原因很簡答,歐美來自傳統大車廠的阻力太大了,反過來中國沒有這種歷史包袱,反倒是一片繁榮。

因為中國已經成了支持科技創新最好的土壤,尤其是支持汽車產業的創新。中國沒有那些市場控制力巨大、以致壓制了創新者的傳統汽車產業勢力,中國的原來和外資車廠合作的主力選手北汽、上汽、廣汽們,和第一代民營車廠吉利、比亞迪們,和現在的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威馬們,形成了一個既合作又競爭的充滿活力的產業生態,以致於我們有信心預言,中國會成為全球汽車產業最重要的新興力量。這個力量是全球任何一個汽車企業都不能忽視的。

當然,中國自己的創新者現在國際市場的拓展上也邁出了長足的進步,所以我們說的第八個趨勢就是在國際科技前沿的中國新勢力,一方面我們看到說國外的科技企業進中國來創業,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企業正在迅速地國際化。

趨勢8:中國科技新勢力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參加2018年CES展的時候,我去參加了一個有關Facebook和小米結成戰略結盟的發布會。我們都知道Facebook的虛擬現實頭盔是世界最領先的,因為他們在四年前收購了世界最領先的虛擬現實頭盔的開發者,叫做Oculus。

Oculus的創始人Palmer Lucky也一併加入了Facebook公司,成為Facebook的負責整個虛擬現實事業部的副總裁。在那個發布會上,就是這位Oculus的創始人Palmer Lucky和小米公司負責小米生態鏈的副總裁唐沐一起宣布Facebook和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從今以後,我們看到的Facebook的虛擬現實頭盔,將都是小米設計研發和生產的,也就是說小米不光提供了自己的量產能力,而且提供了自己的研發合作。最近剛剛有消息,說Palmer Lucky被Facebook解僱了。最懂虛擬現實的人走了,估計未來Facebook更離不開小米了。

其實不光是小米有了這樣的讓人讚歎的國際化的成就,還有無人機領域的領軍企業大疆,在CES展上,我們看到無人機重新變成了一個大熱點,無人機的展區幾乎佔了一個展館的二分之一。

同樣代表中國科技勢力崛起的,還有咱們的TCL。現在電視上的科技的更迭速度也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尤其是這兩年的有一個趨勢特別的明顯,就是電視機的顯示裡面的一個技術叫做量子點技術,這個幾乎成了高端電視的一個標誌。量子點技術裡面做的最好的,宣傳的最猛的是三星,但是中國現在也有企業擁有了量子點技術,這就是TCL。在量子點電視的領域,三星和TCL可以說是兩騎絕塵,把其他的對手遠遠的甩在後面。

現在,越來越多的先進的中國企業在國際上脫穎而出,學習、掌握和適應了全球生態式合作的打法。我們認為的核心原因還是要歸功於它們背後的中國為他們提供了深厚的產業基礎的支持,小米真正的成功是它的生態鏈的成功,大疆、TCL都得益於中國的整個生態鏈的完備。中國在全球科技創新當中,已經不是可有可無,而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趨勢9:中美經濟分歧

第九個趨勢就是就是中美在經濟上分歧的加大,尤其是和科技相關的部分。

中美經濟分歧的來源是美國。所以要了解這個分歧,首先要了解美國的想法。中國講和諧社會,大家互相之間的認同感比較高,但美國講個人主義,往往是各人有各人的觀點,各派有各派的代言人。所以並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在抵制中國,尤其是美國的科技企業,並不覺得中國的崛起有什麼不好。對中國有意見的,主要是美國的工薪階層,就是美國的藍領白人,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藍領白人。

那麼錢都讓中國人賺走了嗎?

這些工薪階層大都認為是中國人搶了自己的工作,認為中國的出口,賺走了自己的錢,但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國人實際賺的是辛苦錢,中國的出口主要是為跨國企業做代工,比如富士康幫蘋果代工生產手機,再送回美國銷售,雖然算是出口,但其實只能在蘋果利益的大蛋糕上分到了很小一塊。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會出現抵制現象呢,總的來說,中國企業依然還沒有掌握如何走出去介紹自己,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方法,當然這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第一步,我們要勇敢的走出去,主動的去交流,化被動為主動,在國際上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比如我在美國經常會碰到有人說你們中國還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我說我們中國現在就是你們美國的60年代,那時美國社會問題也多得很,但大家普遍的心態就是我要積極努力,我們的明天會更光明。中國現在就是這樣,我承認我們現在還有很多問題,但第一,我們是從多麼差的起點走到今天的,要看到我們的進步,同時不要低估我們的未來,第二,更重要的,我們都從內心相信未來會更好,而且願意付出努力。

趨勢10:中國人的新國際化

第十大趨勢是大家必須要行動,要去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的。那就是中國人的新國際化時代來臨了。

中國人的新國際化時代,依照規律去推動社會轉變,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最核心的是我們要落到實踐上。中國人國際化必須以服務對方的心態,你把對方當成你賺錢的機會,想賺了錢就走,還是你想長期和對方去共同繁榮共同獲利。

GIF

積木式創新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和過去不一樣,趨勢變化加快了,變化更豐富了。以前一個時代只有一個主旋律,但是現在是N個時代在疊加了。這是科技對社會的推動在加快,不過這並不是科學家的成就,而是企業家的貢獻。我們把企業家高效地把科技轉化為產品的創新模式稱為積木式創新。

積木式創新有三個部分:

第一是產品背後的科技的來源。

高校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科技突破,但產品化效率太低,沒有辦法進入社會。而在美國1980年的時候推出了拜杜法案,規定了高校的科研成果歸高校,高校有處置權。同時高校在做科技轉讓的時候,也總結出了經驗,最有效率的不是轉讓專利,而是轉讓獨家商業權益。技術的商業權益的轉讓,使得企業可以在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做產品化的開發,並且以此來獲利。這樣就造成大量的原來積壓在高校當中的轉不出去的專利,現在能夠被企業來利用、來開發了。

第二是開發者從大公司為主,變為小公司為主。

我們以前的印象里都是只有大企業才能做產品研發,是因為當時有一個壁壘橫在今天的主力開發者的眼前:你不是大公司,你就沒法花那麼多錢去買到這些專利,也沒法調集這麼多的資源進行研發。而拜杜法案使得大量的知識產權可以被轉讓,而且只轉讓獨家商業權益,不涉及專利,科學家可以繼續做研究,所以轉讓費用大大降低了。

轉讓費用降低以後,來申請轉讓的人就發生了變化。大公司要轉讓知識產權,派個律師來談;但小公司肯定是CEO過來談判,而且表態很堅決:我們為你的科技專門成立了公司,並將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技產品化上。同時小公司CEO會找到發明這個技術的科學家,邀請他到公司里來兼職做首席科學家,並給予股權或者期權,所以國外很多科學家在為自己的科研成果做產品化的公司里有股權,而且科研成果多的科學家可以同時擁有n多個企業的股權,這樣科學家就有動力合作了。所以突然之間整個科技創新生態的重心就變了,最先進專利都集聚在小公司手裡。

這些小公司雖然拿到了先進專利,但在沒有完備的研發能力和足夠的支持能力之下,他們能怎麼做呢?

託了互聯網的福,有了互聯網,遠程辦公越來越普遍,很多大公司里的優秀員工跳出來,成立第三方公司,給大公司提供服務。這種情況普遍化以後,各種原來大公司里才有的能力就都開放出來了,這也使得小公司可以從外部生態當中,取得它所有需要的合作,利用協作,突破大公司的局限。

這是我希望大家能夠達成的範式轉移:不是科學家搞科技、大企業做研發,而是創新的小企業從高校拿來科技,完成研發轉化,把產品推向市場,推動了社會進步。這裡面最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積木式創新的核心是企業家。推動技術商業化是企業家的最大的價值。

我們認為:真正能夠讓先進科技早日進入社會,帶動社會進步,從而使得科技效果得以彰顯的,是掌握先進科技的企業家們。

現在中國非常重視科技,但是我們規劃科技產業未來的辦法,都是由院士和學者做市場趨勢的分析,幫政府做規劃,政府確定了方向以後,給相應的政策,推動企業家執行。

這必然就帶來一個問題,大方向和目標是沒有錯的,但是因為學者不了解市場和企業,在手段的建議上就有紙上談兵的嫌疑。我們也看到了可喜的改進的跡象,比如政府這幾年推動的「互聯網+」戰略就是由騰訊公司首先提出來,然後被政府採納並大力推廣的。我們希望以後看到越來越多這樣的案例,由了解市場趨勢,了解前沿科技動態的企業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分析產業趨勢和科技趨勢,然後把建議提給國家,國家來推動,就會達成更好的一個效果。這對企業家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家們要更有未來眼光、全局觀念、更有戰略高度。簡單總結:中國要更重視企業家,企業家要更重視科技未來。

著名的互聯網專家、《互聯網周刊》的主編姜奇平老師有個紅舞鞋理論:傳說中有雙紅舞鞋,穿上的人就會一直跳舞直到累死才能停下來;科技企業也是這樣,本身就要不斷地去創新,停止創新就意味著被淘汰。紅舞鞋模式正在擴散到全社會,這個時代所有企業都是科技企業,所有的企業都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科技,掌握先進科技未必能夠獲勝,不掌握先進科技一定會失敗。

講到這裡今年的前哨大會就已經接近尾聲了,忍不住會有些小感慨,我們回頭看一下中國的科技企業,37年前還沒有TCL,14年前還沒有京東電商,12年前還沒有大疆,8年前還沒有小米,當我們都認為這個時代是把握在BAT的手中時,其實仍然有新的企業不斷湧現出來,成為行業巨頭。所以說科技永遠會帶來新的機會,如果你能夠抓住科技的機會,可能下一屆前哨大會我們要討論的成功企業就是你創造的。

我相信事在人為,這個世界其實是心態決定的,就像六十年代的美國,雖然社會有諸多問題,但是那一代人普遍相信明天會更好,所以那也是美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代,現在的中國也是這樣,雖然社會還並不完美,但是我們都相信明天會更好。

讓我們結伴同行,一起努力奮鬥,當我們明年再聚的時候,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因為我們的努力,中國、乃至世界,都真的好了那麼一點點。明年再見!

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和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今日頭條全面清查站內內容;大疆新一輪融資爆棚
實體店:穿龍袍不一定是太子,你與新零售隔著什麼?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