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82歲老人堅守古法造紙60年 72道工序製紙可保存千年

82歲老人堅守古法造紙60年 72道工序製紙可保存千年

第二自然(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我們不僅是在造紙,

也是在傳承中華文化。」

文末有驚喜

袁恆通17歲時拜師學習竹紙製作技藝,開始了與紙打交道的一生。

曾經700戶人家從事古法造紙的棠嶴,如今只剩下袁恆通一戶還在堅守,他的紙成了博物館、圖書館的古籍修復用紙。

「我年輕時,棠嶴1000多戶人家之中有近700戶從事造紙行當,現在,只剩下我們一家嘍!」82歲的浙江省級非遺項目棠嶴紙製作技藝傳承人袁恆通老人端詳著一張棠嶴竹紙,自言自語,眼睛裡閃過一絲落寞。他希望這門古法造紙技藝能夠傳承下去,讓這張紙走進更多的博物館、圖書館。

在寧波奉化蕭王廟街道棠嶴村,清澈見底的泉溪江穿村而過,兩邊連綿的竹山顯得一片盎然生機。袁家的造紙作坊坐落在一條溪流旁邊,地方不大,分成打紙漿、烘紙房、抄紙棚三個區域。據奉化地方史料記載,棠嶴竹紙起源於明朝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年。最興盛時,村裡光抄紙槽就有300多個。

82歲的袁恆通仍然閑不住,在倉庫里收拾存放的苦竹。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自東漢以來,延續至今近2000年。棠嶴竹紙起源於明正德年間,至今已有500年的歷史。這裡曾是商貿古道必經之地,產自這裡的棠嶴竹紙隨著往來的客商走出這小小的山嶴,有的甚至成為貢品進入皇宮。隨著現代科技快速發展,傳統紙張製造面臨著巨大挑戰。

大缸里浸泡的苦竹料。每年初夏,正是採購新鮮苦竹趕製原料的時節。毛竹、苦竹不軟不硬纖維多,是作為造紙原料的最佳採收時節,一般要浸泡三個月才能加工做紙漿。除了上好的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老袁還創造性地添加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豆腐渣樹葉等輔料,這個獨特配方沒有文字記載,全憑老袁自己摸索。

袁恆通17歲時拜師學習竹紙製作技藝,經過一年多的磨練,他正式出師。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機製紙業的興起,手工紙坊紛紛歇業。最後,村裡僅剩袁恆通一人,成為棠嶴造紙的最後守望者。1997年,一次偶然機會,讓小作坊重獲生機。老袁使用苦竹為原料造出的紙質地細膩柔韌,且久存不蛀,「可以保存1000年」,特別適宜用來修復古籍。天一閣博物館的研究員來到棠嶴,請老袁研發專用紙,用於修復古籍。

60餘年時光一晃而過,和紙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袁恆通已是耄耋之年。抄紙、烘紙等費力氣的活兒已吃不消,袁恆通老人將技藝傳承給了兒子、女兒和女婿,但他仍離不開作坊、離不開造紙,總是要做些諸如收拾竹料、攪拌紙漿等力所能及的活兒,讓自己心裡踏實。

小女婿江仁堯在往抄紙槽里添加紙漿。從一棵竹子變成一張竹紙,需經過原料堆漚、搗踏、打漿、漂白、過濾、抄紙、曬紙等72道工序,整個過程長達3、4個月。

作為棠嶴古法造紙的守望者,袁恆通經過多年的摸索,在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原料里加入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樹葉等輔料,這樣造出的紙不會招蟲蛀,可以保存千年。

抄紙是紙漿變成紙張的過程中最神奇的一步。簡陋的抄紙房裡,袁恆通的女婿江仁堯手持簾床,一撩、一提、一掀,薄如蟬翼的竹紙便脫水而出。

「抄紙看看簡單,學起來很難,抄紙時要均衡,不然紙會厚薄不均。」

江仁堯說道。抄紙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基本由男子來做,要熟練掌握至少得苦練數月。抄好的紙一張張疊起,壓實瀝干,送進烘紙房。從早晨6點鐘到晚上6點鐘,12個小時里,江仁堯可以抄800張紙。

小女婿江仁堯將抄出的紙碼得整整齊齊。

袁恆通每天清晨5點半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6點,有時還要晚。在冬季抄紙,不能戴手套,與水接觸12小時準定生凍瘡。而在夏季烘紙,烘房不能開門,恆溫40度,藿香正氣水得時刻備著以防中暑。江仁堯手上多處潰爛,一天到晚雙手泡在紙漿水裡,起了不少水泡。

抄好的紙要拿到煏紙房裡烘乾,袁恆通的大女兒袁建蘭穿著單衣正忙著將略帶粘性的濕紙刷到火牆上。一堵厚重的火牆上貼滿了500餘張色澤潤白的竹紙。

這需要五六個小時才能貼完。

烘紙房裡溫度常年在三四十度,冬天還好,夏天就非常難受,「夏天這裡如同蒸籠讓人吃不消」。烘乾後,需要再將烘好的紙從牆上一張張揭下來,不僅要手法麻利,還不能撕壞,全靠巧勁。

院子里,一位幫工村民在晾曬製作古籍封皮的紙張。如此,三四個人分工協作,起早貪黑,作坊每月產紙僅2萬多張。讓袁恆通自豪的是,自家的棠嶴竹紙已成為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國家檔案館等一批機構的古籍修復用紙。

袁恆通以紙為驕傲,「我的紙好,最薄的100張才8兩,最厚的100張2.5斤,能保存1000年。」袁恆通從未有過離開造紙的念頭。

如今,棠嶴紙製作技藝已入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讓袁恆通最為擔憂的是,從事古法造紙太苦,年輕人不願意學,如今也只能是以家庭成員作為骨幹,棠嶴造紙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

棠嶴古法造紙技藝中心的主要成員沒有年輕人,除了兩位雇來的村民,其餘都是袁恆通的家人。「我們不僅是在造紙,也是在傳承中華文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傳承這門技藝,讓這張紙能夠承載更多的歷史。」袁恆通老人充滿希冀地說道。

互動福利

留言分享「你了解哪些傳統技藝

本篇文章將選出一名評論區點贊最高

紅包

紅包每人限領一次,可分享給親朋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一個白日夢上癮的男孩,連續三年獲得《紐約時報》最佳插畫獎
天啦嚕!這個妹子竟然拿身體部位做首飾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