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患精神癌症的90後,病入膏肓不自知

患精神癌症的90後,病入膏肓不自知

一到工作時間就萎靡不振,下了班立馬生龍活虎。

現在大部分90後已步入職場,常常一提起上班就感覺抵觸,很多人還以為是自己懶。

但其實,你很可能已經病入膏肓。

巨大的社會壓力下,日本和中國的年輕人同病相憐。據日本政府統計:1996年到2008年,得「職場抑鬱症」人數增加了兩倍以上,從20.7萬增加到70.4萬。

針對2200家上市公司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65%的企業都有員工患上職場抑鬱症。

為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日本NHK電視台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侵襲職場的新型抑鬱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預測:2020年,抑鬱症將超過癌症,成為人類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疾病。

雖然「職場抑鬱症」不算嚴格的抑鬱,卻像癌症一般,在每一處都滲透著獨屬於新時代的不安和焦慮。

「職場抑鬱」不是矯情

紀錄片中,有一些年輕人無助地表達自己的無奈。

一個大學生說,之前他在一家餐館打工,店長在很多人面前罵過他,「為什麼你昨天要休息?」

那時候,他覺得其他人的目光很恐怖。

這種「害怕」,並不能全歸咎於年輕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成長經歷中,對潛意識的不合理塑造,難免培養出沒那麼堅強的心。

24歲的鈴木在新人培訓中因為不會「寒暄」被上級指責,她選擇辭職,之後也嘗試過一些兼職工作,但因為心理問題反覆複發,所以只能放棄工作。

她在日記中寫,「沒教養,那個人是魔鬼,不想幹了。」

接受採訪時鈴木說,「在被批評『為什麼做不好』時,感覺很想吐。也許別人是隨便說說,但我會把自己當傻瓜。」

她去找心理輔導師求助,在交談過程中,輔導師發現鈴木對自己媽媽的看法特別在意。

媽媽要求鈴木把一切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只要按照媽媽的意圖做了,就是好孩子。

但是因為她只是按照母親的意圖做,所以完全沒有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

到了社會中,在被他人指責時,就習慣性地把責任推給對方來保護自己。

輔導師認為,沒有彈性的教育觀讓鈴木「動彈不得」,她沒法做出判斷,自己也很痛苦。

而這種現象,就是一種典型的「新型抑鬱症」。

除了「模式化」家庭教育遺留的問題,整個社會中的環境,對年輕人也都沒有足夠友好。

新型「社會病」早已蔓延

紀錄片中,來自社會學、心理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和HR、年輕人在一起討論這個社會現象,他們發現,以往同類抑鬱症的成因,多是長時間勞動和失業帶來的不快。

而患有「職場抑鬱症」的年輕人,多是在自身的思考方式和性格上出了問題:習慣性地把小事情擴大化和嚴重化。

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小杉正太郎認為,職場抑鬱症是在白領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心理疾病。

對於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又沒有適當地處理壓力,進而造成了「心理扭曲」。

職場抑鬱症主要在20到30歲的年輕人中蔓延,主要表現在職場中苦悶和焦慮。

通俗點說,就是一到上班時間就覺得非常難受,不想工作,昏昏沉沉;一下班就馬上換了個人,能完全釋放自己。

職場抑鬱症有普通抑鬱症的癥狀,有很強烈的憂鬱感,無法集中精神,無法工作。

多數周圍人會認為這個人是在偷懶,只是不想上班而已。

但往往就是這種不被關注,會讓病情進一步加重。

它不是白領的專屬心理病,而且已經逐漸在其他工種中有所體現。

「過去的抑鬱症多發於有責任心的勤奮的人,現在的新型抑鬱症發生在自我為中心、容易倦怠的人身上。」

這種新型抑鬱症的增加主要在於兩個原因:壓力大和教育問題。

在日本和中國,社會都有一個相同點:社會競爭過於激烈。

對於中國來說,社會的變化速度太快,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生產力和物質水平的提高,心理方面卻不一定能承受得住隨之而來的考驗。

一位80後的社會學者認為,現在的社會生產模式已與之前不同,交流溝通的需求增加,對於不擅長說話的人來說,被強加傳統價值觀,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法政大學教授尾木直樹認為,教育對年輕人認知世界的方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年輕一代接受的教育要求他們全面發展,除了分數,各方面都要接受競爭,比如興趣、意願、態度等各方面考核……

「看見別的小朋友舉手,自己也一定要舉手才行。」

所以這一代人,尤其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從而缺少自我肯定。

低下的自我肯定感,也是引發新型抑鬱的根本原因。

為了成為一個好孩子,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關注著身邊的環境,但對於自己精神上的困惑卻不能及時解決。

潛在的問題,都藏在「不需要操心的好孩子」心裡。

過去的人,最大的緊迫感在於「不拖後腿」。大家一起上學、一起上班,順理成章地在一個環境中競爭。

對於現代人來說,上了好大學也不一定能有好工作。不過雖然這種競爭帶來的不都是消極影響,可「成為不一樣的自己」,還是常常讓人無所適從。

該如何面對

縱然百般痛苦,人還是逃不過要參與到這個世界中來。面對職場抑鬱症,第一步是要「看清自己」。

1、正視心理癥狀

出現苗頭,不要隱瞞,不要害怕被別人恥笑。工作生活中解不開的結,如果「只堵不疏」,難免轉為內心的憤怒。

向自己出氣無法從正面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起更嚴重的後果。

2、發揮自我優勢

就算犯錯,也不意味著全盤皆輸。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在繁雜的工作中,你需要抽身出來,找到自己的落腳點,在那個點上,讓自己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作用。

也許成長經歷讓你沒有無條件自信的心理,但你可以試著自己培養。

3、為了必要的溝通打開自己

與寒暄、客套不同,為了高效完成一件任務,現代的工作大多建立在團隊合作的基礎上。

從內心深處改變「同事上司就是看不起我,他們就是討厭我」的負面想法,他們和我們一樣,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才來到這裡,從本質上來看,每個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除了「自我救贖」,可以借鑒的是,日本對於員工的心理狀態在逐漸給予更多的關注。

大部分企業讓得了「職場抑鬱」的員工休假,並在守則內容中追加了一點:在休病假期間,必須專心治病。

紀錄片中,一家日本企業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即使是抑鬱症患者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公司做出貢獻。」

所以,他們甚至更願意僱傭一些已經得了抑鬱症的人。

比如,有個程序員不太善於與其他人溝通,但是他的優勢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公司就請他做一些公司的常規輸入工作和發票整理工作,並且允許員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從去年來到公司後,他已經恢復了精神,並表示在這裡工作非常開心,不再覺得工作是一種負擔。

這個公司還會定期檢查員工的工作安排,為員工安排更合適的工作,讓員工在工作中獲得自信。

公司負責人表示:「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為每個人安排適合他們的工作,企業和個人的配合非常重要。」

員工在工作過程中獲得了快樂,就會更加熱愛自己的崗位,也在無形中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一種廣泛的心理現象成因很複雜,社會背景、教育習慣、體系缺陷,都會在每個日常的工作細節中讓人走進死胡同。

但工作不是上刑場,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別讓心裡的洪水猛獸擊退了幹勁兒。

不過讀完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選擇暫時放過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癌症 的精彩文章:

90歲奶奶被診出癌症拒絕治療,她用這種方式感動了全世界!
神問答:如果你得了癌症,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TAG: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