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濟南遇到耕地的大象 這是離奇的穿越還是虛構

在濟南遇到耕地的大象 這是離奇的穿越還是虛構

前幾天,在千佛山下散步,遇到幾個小夥子在「舜耕歷山」的塑像前留影。

塑像的內容是:舜的仁德感動了上蒼,於是便有大象為之耕田、百鳥為之耘草,被稱之為「象耕鳥耘」。

拍完照,幾個年輕人一陣風似的爬山去了,邊走還邊說笑:

「濟南古代哪有大象啊,這些傳說太穿越了……」

看著年輕人遠去的身影,我有點無奈。

按照今天人們的認識,他們說的或許不錯,今天的亞洲除了東南亞一帶還有把大象用作耕地和運輸的畜力以外,其他地方已很難見到。

但他們不知道,在歷史上,濟南還真是出大象。

據記載,大舜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時代。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

在傳說中,舜在歷山(千佛山)耕種田地時,除了有「象耕鳥耘」這一典故,舜還派他的弟弟象去馴大象。

對很多人來說,這似乎只是古人的臆想和傳說。

然而,根據考古資料和幾千年的環境變遷來看,在遠古時代的濟南,象耕、馴象並非神話,而是事實。

上世紀五十年代,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出土過兩件象牙梳,其中一把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此外,大汶口遺址還出土過象牙雕筒、象牙琮等多件牙雕製品。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了三件精美的象牙杯,是極為罕見的商代象牙酒器珍品。

按照現在人的常識,在中原、江浙一帶是不產大象的。

這些象牙製品的出現,讓人不禁疑問,在新石器時代和商代,這些象牙是從何而來的?

是產自本地還是從西南方國進貢而來的呢?

除去象牙製品,與大象有關的器具在商周時代也非常多,出土地則是以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為主。

可見當時大象的憨厚可愛、太平吉祥的寓意一直是商周青銅器表現的主題。

羅振玉先生在《殷墟書契前編》中著錄一片甲骨上就有「隻象」的記載,「隻」即是「獲」的本字,就是古人抓獲大象的記載。

這就說明當時有野象的存在。

羅振玉先生注意到古文字中「為」的寫法,他考釋為「從手牽象」,「役象以助勞」。

羅振玉據此推斷:「知古者中原象,至殷世尚盛也。」

胡厚宣先生在《甲骨文與殷商史》中也記錄,甲骨文中載有很多獵象的地點。

商王曾在處於河南沁陽附近的太行山南側一次狩獵獲取7隻野象,證明3400-3200年前這一地區生存著數量較多的野象。

而甲骨文中的「為」字,「從手從象」,即一個人手牽著象在耕種勞作(或表示牽象馴化)。

這反映了中原地帶林草豐茂,氣候溫暖濕潤,用象耕種勞作很普遍,所以日常生活的習慣也反映到了造字中。

除非在動物園中,現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已經沒有大象了。

在中國,它們已經「退隱」到雲南和東南亞的叢林中。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其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精確地指出:

「近五千年中的最初兩千年,即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高於現在2℃左右。1月溫度大約比現在高3℃-5℃。」

而根據甲骨文可以發現,商代種稻子比現在早了一個月。

當時中原的氣候環境,堪比現在的西雙版納。

隨著地質變化和氣候變遷等原因,大象慢慢退出黃河長江流域。

除了地質、氣候變遷,人為獵象也導致大象的減少。大規模的人類活動,使得大象活動範圍被壓縮。

大象是什麼時候南移的呢?

有學者分析:進入西周后,亞洲象退出黃河流域,古文獻中關於大象的記載出現在揚州、淮夷、楚蠻等地。

《三國志》中東吳孫權曾向曹操進貢大象,此時亞洲象應該在江南還有分布。

曹沖稱象也是大家廣為知道的故事。

自南北朝至唐朝,四五百年間野象分布區由長江以南繼續南移。

有人推測,大約在元明之際,大象退出南嶺,直到19世紀30年代,廣西十萬大山一帶的野象才最後滅絕。

從此野象退縮於雲南一隅。

有學者曾經估算,三四千年以來,從華北中原一帶一直到雲南,大象的領地向南移了兩千多公里。

筆者記得,前些年在山東大學校園內就曾挖出過一根古象牙。

山東省博物館裡保存著一些在省內發掘出來的象牙化石,其中也包括一些從章丘、長清等地發掘的,這都說明古代濟南也是產大象的。

所以,「象耕鳥耘」的故事雖然在今天看來很離奇,但恰恰反映了真實的歷史背景,而不能用虛構、穿越來解釋。(來源:齊魯壹點·齊魯晚報 作者:張向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濟南 的精彩文章:

孫景華:人生需要一頂假髮
16國大使來了,他們聽到濟南這樣說…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