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起來煉丹(廿一)五代十國,皇宮中的怪女人,外丹通向內丹之路

一起來煉丹(廿一)五代十國,皇宮中的怪女人,外丹通向內丹之路

在苟延殘喘一百多年後,唐朝終於還是滅亡了。不是亡於黃巢起義軍,而是亡於坐大的黃巢叛將,也是大唐的反臣朱溫之手。中國進入了又一個分裂混亂的時代,即「五代十國」。所謂「五代」是指前後相繼的五個佔據中原的王朝:梁唐晉漢周。而「十國」卻是虛數,是指十多個割據一方的小國。即: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南漢、南平、北漢等等,另外還包括幾個沒正式立國的國家。不過這段時間並不是很長,不過七十來年。

五代十國形勢圖

這些國家其實都是唐朝中後期割據藩鎮的延續。各個國家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彼此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各個國家在亂世中立足的方略也有所不同。如位於中原的五個王朝,都想再次一統天下,重拾大唐的榮光。而偏居一隅的南唐、閩等王國卻偏向於自保。但是因為唐朝的影響,大部份國家對道教都有突出的信仰。

世間萬物都是有慣性的,雖然受到重創,外丹的研發活動依然在繼續。在五代還是出現了孤獨滔、袁曉等外丹家。而且即使在丹藥的名聲已經因皇帝死亡事件被敗壞無遺的當下,依然有不少皇帝大臣繼續在煉丹長生這條「九死一生」的道路上走得義無反顧。

比如說前蜀,蜀主王建就把著名道士杜光庭請入宮中,做太子老師,並從事各種道教活動,前蜀之主尊古仙人王子晉為王氏先祖。而取代前蜀的後蜀之主孟昶,很可能就懂丹道,還受了著名道士陳曉的金丹口訣。死後還被尊為「送子張仙」,位列神壇。

南吳國的開創者叫「楊行密」。他尊崇江南名道聶師道,為其修建宮殿,並向其諮詢治國之道。

吳越是個內守的國家,開國之主錢繆是唐朝的「鎮海節度使」,外號「海龍王」。其尊奉的是唐末名道閭丘方遠,還有位東嶽道士錢朗,因為會「補腦還元」,於是也被錢繆另眼相看。吳越後世的國主忠懿王也搜集了很多道經,藏在天台山桐柏觀,為日後編輯道教百科大全:《道藏》打下了基礎。

錢繆被視為錢姓人先祖

這幾位是信道還得了好處的,但其他一些國家就不一定了。

閩國是福建觀察使王審知建立的國家,它的建立對於我國東南地區的開發是件大事。閩王王延鈞、王繼鵬父子也都是道教的信徒。他們夢想煉出「大還丹」,尊奉道士陳守元、譚紫霄為師。大興土木興建宮觀,結果鬧得國內矛盾重重,王延鈞先是被兒子王繼鵬謀殺,王繼鵬後來也激起了兵變,被親叔叔王延羲殺死。

前面說的是南方的情況,現在說北方的。有一個半獨立的,不入「十國」之流的小國,國號「趙」。一直依附於中原的大國生存。國主王鎔更為迷戀道教,找到一個叫「王若訥」的道士,專註於煉製丹藥,平日四處遊玩,搞得民怨四起。終於釀成了兵變。王鎔被殺。

還有個半獨立的國家,以殘暴聞名,後世稱為「桀燕」,燕王劉守光的父親劉仁恭就曾經與道士合煉丹藥。後來又來了個叫「劉哲」的道士為劉守光講述煉製丹藥的方法。劉守光大喜,封劉哲為宰相。

中原地區也一樣。後唐明宗李嗣源恢復了唐朝時的「玄元節」,以紀念太上老君。後唐庄宗多次為道士封官。後唐宰相豆盧革,就是個丹藥的狂熱粉絲。他對處理工作並不感興趣,而是以修鍊為正業。結果他吃下了丹砂,吐了幾天的血,還好命大,最後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了。後晉高祖石敬唐也師事一名叫「張薦明」的道士。

「兒皇帝」石敬唐

由是可見,無論什麼信仰,一旦走火入魔於已於人都決無好處。不過這些人都還不是被丹藥害得最慘的。最倒霉的人其實是南唐君臣。

南唐,在五代十國的歷史中算一個不小的國家,國力甚至僅在中原王朝之下。它的創造人叫徐知誥,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屌絲逆襲史。

徐知誥本是戰亂中的一個李姓孤兒。被楊行密和吳國大將徐溫先後收為養子。後來通過自己出眾的能力,得到了吳國眾大臣的支持,順利「代吳而立」,象曹丕篡漢一樣以「齊」為號取代了吳國。嗣後他恢復了本姓「李」,為了證明自己是唐朝皇室的後人,於是改國號為唐,奉李淵、李世民為祖,他就是南唐烈祖李昪。

須知祖宗這名號不是亂認的,它關係到國家的發展方向。當年蕭衍寧肯改變國號也不想奉蕭道成為祖,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李昪出身寒微,一般象這樣成長起來的人心中都有大志向。改國名也更為明顯是為了復興唐朝。可能在他的血液中真有唐朝皇室的血統。因為他也是個道教的狂熱分子。由於地域的原因,他尊奉的道士是茅山上清派第十九代掌門王棲霞。李昪多次向對方請教治國之道,但王棲霞卻沒有為他煉丹。

應該說,李昪這個皇帝做得是很不錯的,在他的管理下,江南地區迅速地強大起來。但是就在這關鍵時刻,象他的列位祖先一樣,李昪也迷上了丹藥。

南唐烈祖

其實一切的開始似乎是偶然,有一天晚上,李昪做了個夢,夢見自己服下丹藥,長生不老。而天明後正有一位叫「史守沖」的方士獻上了丹方。李昪於是認為是神的指引,於是就吃了起來。有時還把丹藥拿給親近的大臣李建勛吃。李建勛就說:「我吃了幾天,已經感覺到燥熱,何況多吃?」其實這是在委婉地勸皇帝不要再吃了。而李昪卻說:「我吃了很久了。」於是繼續大吃特吃。他人也不敢多勸,因為這時皇帝的丹毒已經開始顯現,處理事情變得急燥,動輒暴怒。但李昪卻極力封鎖消息,還象平常一樣上朝理事,最後終於丹毒在背後生出了個瘡,瘡爛而死。

臨死前,李昪終於清醒一點了,他對兒子說:「我吃金石葯,本來是想長生延年,卻傷害了我的身體,你最好以此為戒。」不過有其父必有其子,繼位的南唐中主也是個道教的發燒友。他一度聽了道士的話,相信父親不是死掉,而是屍解成仙了,於是打開了李昪的墓室一看,屍體還是老樣子。

雖然如此,中主還是對道教沒啥惡感。其實這事也不能說他忘記了父親的叮囑。因為他尊崇的是一位叫「耿先生」的坤道,也就是女道士。男人嘛,大家都懂。

耿先生本來是一個叫「耿謙」的下級軍官的女兒,從小就很聰明,又愛看書,不知道怎麼的就得道了。捉鬼降妖那是手到擒來。更主要的是,她會黃白之術。注意,不是煉丹術。有些學者還是搞不清楚兩者的區別,因此說中主不聽父親教誨,其實才沒有呢。

所謂「鳥爪」應該是源自上古羽人傳說

不過似乎也不能將中主對耿先生的感情理解為普通的男女之情。因為耿先生雖然有張漂亮的臉蛋,但雙手卻如同鳥爪,平常拿碗都困難,需要人喂。她也不喜歡在宮殿里走動,需要有人抱著走。也許你會說,這不是畸形嗎?但古人卻認為是「仙人之姿」。因為傳說中的古仙人就是這樣,例如女仙麻姑也是「手如鳥爪」。興許還會很好看。

耿先生就居住在南唐宮中,時不時的顯露道術。點石成金什麼的。她又似乎很有詩人的激情,沒事就在宮牆上寫上兩句,題名:「北大先生」。中主對她很是上心,時不時出點難題來考她。有一天兩人坐在一起,中主問她:「你的法術都是用火才能完成,如果不用火,能嗎?」耿先生說:「試一試,也許可以。」於是中主就用紙把水銀包起來,裹了一層又一層,上面還打了封條。遞給耿先生。耿先生拿起來就放在懷中。一會兒聽到象是布帛斷裂的聲音。耿先生笑道:「陛下經常不相信我的法術,今天當面看看,還會不信嗎?」說完把紙包遞迴給了中主。中主看那外面的封條還是和原來一樣,但打開紙包,卻發現裡面的已經變成了銀子。

傳世名畫《耿先生煉雪圖》

還有一次,正是隆冬,中主與耿先生一起賞雪。中主看到厚厚的白雪,忽發奇想,問:「先生能用雪來變成銀子嗎?」耿先生說:「也可以,」於是就找了幾塊壓實了的雪挖起來,削成銀元寶形狀。耿先生親自把它丟到熊熊燒著的火爐中,立刻激起大把炭灰,再慢慢用炭在周邊蓋了一圈。過了一頓飯的功夫,耿先生說:「可以了。」就把那雪元寶夾出來,已經燒得通紅,丟在地上,冷卻了後果然是白花花的銀元寶,可就連之前削雪的刀痕還留在上面,下面還有部份水滴狀的銀珠,明顯是融解後的結果。

耿先生為中主做了很多的雪銀,於是中主也拿它們來做了日常器物。這未必沒有當年漢武帝的那種心思。縱觀耿先生的所作所為,她可以說是一個手段高超的黃金術師,而不是煉丹師。於是也沒有煉出丹藥來給中主服下。

其實耿先生還有很多神跡,如「誕產神子」,「巧化龍腦」等等,就不一一細說了。不過做為一個女道士,她最後還是與桃色新聞聯繫在了一起。原來李昪死後,他的遺孀宋太后還住在宮中,一天卻忽然失了蹤。耿先生也消失了。中主心急如焚,南唐國內外亂成一團。過了一個多月,有人忽然來報告說在都城外三十里的方山寶華宮裡見了太后蹤影。中主馬上派王爺去接迎。沒想到看到太后與道士一起高興地喝酒,連忙把太后「迎」回宮。道士都被誅殺。耿先生從此不再入宮,不過人們偶爾能在江淮一帶看見她的身影。

麻姑圖,一般沒有畫出鳥首的特徵

這件事也是很神奇。畢竟一個大活人,又是太后,就這樣出入宮闈,還是有些詭異。歷史上宋太后死於南唐保大三年,也就是中宗繼位的第三個年頭,會不會是南唐君臣掩蓋這起「醜聞」的借口?那可說不一定。可以確定的僅僅是耿先生在這裡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事就現代人看來有幾分浪漫的色彩,有人甚至說成耿先生幫助太后私奔,爭取自由。但對於古人來說,肯定不會是好事,無論於家還是於國。對於道教的聲望也有害無益。

應該說,雖然在五代十國時期,道教依然有很高的聲望,但是還是受到了很大的挑戰,這些挑戰,很多來自於對外丹術的否定,所以道士們也在調整。最後,當南唐大臣張義方因服食丹藥而死後,道士們找到了解決的方法。他們指出,純粹燒煉外丹難以得道。要真正達到白日飛升的地步,必須內丹與外丹相結合才行。這樣就完美的解釋了為什麼很多煉丹的道士都壽過百齡,而皇帝卻輕易被毒死的難題。

說明內丹原理的《修具圖》

而所謂「內丹」,其實早就在道教的修鍊課程中開設了的。早在漢代的《老子中經》中就出現了溫養體內的「真人子丹」的方法。而當以煉丹為特徵的太清派出現後,上清派也推出了上清派的修鍊方法,也就是內守之術,並認為其高於太清丹道的。因此還創出了高於「太清道德天尊」的「上清靈寶天尊」一路尊神。而現在,道士們只是把上清修法更進一步完善了。他們用外丹的語言解釋內丹的原理。他們指出人體內就有個丹爐,人的精神氣就可以在裡面粹煉,模擬外丹的運作,而外丹卻是模擬宇宙的運作。如此當然可以結成內丹,再與外丹結合,甚至不需要外丹,就能達到神的境地。

不過這一切的最後完善還要等到宋朝,雖然在五代之時已經現出端倪了。一些道士就用內丹學的觀點解釋《周易參同契》,在五代時以四川道士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為代表。

很快時代前進到五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後周,周世宗柴榮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勵精圖治,短短几年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小說《飛龍全傳》其實把柴榮比附於三國第一仁君——劉備的轉世。但柴榮也不是全無缺點的,至少在佛教看來。因為他也是個「滅佛」之人。柴榮就是「三武一宗」的最後的「一宗」。其實柴榮也只是限制佛教的發展。因為他敏銳地發現了佛教存在的消極因素,不願意讓它們過於發達。中國自宋以後,對外戰略易攻為守,不能說與佛教毫無關係。

周世宗柴榮

相比之下,柴榮更喜歡道教,他禮敬華山道士,有名的「睡仙」陳摶,但後者並未為周世宗煉丹。

但也許冥冥之中,佛教已經在諸神中打點好了關係。於是終於得到了他們需要的結局。公元959年,為奪回落入北方契丹之手的極具戰略地位的「燕雲十六州」,柴榮御駕親征,揮師北上,卻不幸暴死軍中。自此以後,再沒有敢於與佛教做對的皇帝。柴榮死後,他的親信大將,小說中與其結義的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成為新的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宋太祖,一個堪與唐朝媲美的新時代來臨了。道教和丹術在這個時代會面臨什麼樣的機遇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代十國 的精彩文章:

此人算是開國之君,卻開創了最動蕩的朝代,不是趙構
楊行密、李茂貞等割據豪傑與朱梁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TAG: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