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天起把日子過成十年前的模樣

今天起把日子過成十年前的模樣

I"M Old Fashioned

 Best Of Chet (Remastered)

Chet Baker 

00:00/05:07

文/aPo

圖/aPo自己拍的&網路截圖

每當新的一年剛開始,我都有個習慣,就是去買一本新的日程本或者日記本,即便這一年裡我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填滿它,我依然堅持買,可能這是一種期許,希望這一年裡自己可以有更多奇妙的經歷和緣分記到本子里,能留更多時間在第三空間,總覺得這行為可以讓自己擁有一股魔力。

3月初的時候,我見了一個老朋友,性別男,我們從15歲就認識了,以前都住在上海,後來各自去了美國讀書,他在PA,我在NY,其實也就2小時的車程,但就這麼斷了聯繫。我們有快10年沒見面,那天他因為沒趕上原定的航班不得不選擇在我在的城市中轉,我們就這麼不刻意地見了一面,我倆都特感慨,聊了很多,把憋心裡10年的話一股勁兒都說了出來。他說我一點都沒變,我也說他沒變,尤其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神氣。

他那天給我說了個事兒,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他跟我說,你還記得你以前給我寫了一封15頁的信嗎?我很驚訝,因為我完全忘記了。當他再把那封信的標題說出來讓我回憶時,我才真切地記得我真干過這事兒。他跟我說,沒聯繫你的時候,我交的女朋友有一任也喜歡把心裡話寫下來,我還跟她提過你,說我有個老朋友也很喜歡寫東西。先不說我為什麼寫了15頁的信,他提醒我了一點,就是我曾經是個很喜歡寫東西的人。

以前我對於自己想法還是情感,我選擇的表述方式不是面對面交流不是拍照,而是文字。我還記得我媽真的了解青春期的我也是去看了我的blog,她邊看邊哭。我以前的男朋友跟我異地那會有時差,知道我愛寫blog自己也開了個blog每天給我留言,自己後來也養成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以前即時通信還是社交圈還不那麼發達,大家都愛用blog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我那時候交的朋友對文字也都有一種執念,高中有個處女座的男性朋友很愛看書,寫的文字我當時特別喜歡,我是透過文字才跟他熟悉起來的。我有個閨蜜寫日記寫了快20年,紙質的那種,雖然現在她不會去寫長篇大論,但依然有那個習慣。去年她在朋友圈po了張圖,圖裡堆積著她寫過的所有日記本,著實讓人震撼(下圖是她的日記本們)。

那個時候blog是連接我們這群人的地方,我上線的時候來你這裡踩一踩,你上線的時候來我這裡踩一踩。沒有過多的人知道這裡,但是我們關心的或者關心我們的人都可以來這裡了解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以前沒有集贊換優惠券,只有我到你的社交圈like你的這條狀態。我現在甚至有點懷念那種狀態,一種含蓄又真誠的互動方式。

所以我敢說十多年前會用互聯網的每個人都是blogger,那個時候blogger不是一個身份。我之前在微博看到陳丹青說的一段話,具體表述有點忘記了,那會覺得特有道理。大致的意思就是,你讀書也好,弄藝術也好。不要把這個弄成一個身份,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你會畫畫,你會做兩行詩,或者你會彈鋼琴。國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這個專業,他拚命躲不講。那會我才知道,原來教養是這個樣子。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家一個個勵志要成為斜杠青年,我偶爾也在想這個事情。其實slash本身是個很好的概念,但是在有些場合有點變味了,不少時候都覺得好多人是為了給自己加身份而加,似乎斜杠後面多個身份身價就會更高,就會吸引更多眼球,就可以賺更多錢,但有多少時候我們是配得上那個斜杠後的身份呢?這讓我想到之前工作中市場部宣傳自己,還有我自己去給項目做宣傳,為了達到所謂的效果,給所謂的「人」加了好幾層所謂的「身份」,當然這一定不是虛假,只是我骨子裡總覺得有點彆扭。很多時候我知道真得不夠格。考個什麼證就成為專家,做了3-5年的事情就被叫成資深,我真的不敢當。商人會說這是商業行為,其實這本身無對錯,就是有點怪,這感覺就像泡咖啡。奶加的多少決定一杯咖啡的口感,奶味的濃厚可以決定這一杯叫latte還是cappuccino,加了很多奶的肯定不是espresso,但居然還有人可以大聲叫人家espresso,就這感覺。

回過來說,除了寫東西這件事情,我自己蠻多習慣都改掉了,現在想想改掉的舊習慣倒都是好習慣。比如我和朋友吃飯的時候以前不太看手機,現在這手指就是會不由自主地刷,即便我有在剋制自己,知道要尊重坐在我對面的人,但是有時候對面的人開始無意識地刷,我也被帶的注意力轉到手機上了,還有就是我不刷傻坐在那裡尷尬來著。想想10年前,15年前,我好像也沒那麼容易尷尬。或者即便尷尬,互相說說話那個勁兒過會也就過去了,尷尬勁兒反而讓我學會深情。

聽過這樣一個學術詞,叫「不含誘惑的深情」(from Heinz Kohut),據說當你不斷體驗到這種深情,你會發現自己充滿生命力。他認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就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而且不給你設任何條件。所以這裡的誘惑指的就是條件。

就拿我遇到的一種場景來說,對方(女性)會時不時約我吃飯,但是真的和我吃飯的時候有一大半時間就盯著手機跟別人在發消息,剩下的時間有對話的時候也不太有眼神交流。她行為給我的暗示就是她一個人吃飯寂寞所以只想找個伴陪她吃飯。我陪了她作為條件,她就給予我一個「普通朋友」的情感,如果我這次不陪她,平時我們似乎也不太會去聯繫。這種所謂的誘惑(tiao jian)多了,我就自然不愛和那人吃飯,因為我覺得自己不被真誠對待。帶誘惑的深情只會讓我們懷疑人生,其實叫深情都是種糟蹋。

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活得像一個機器人,翻開手機通訊錄壓抑到不行的時候也不知道找誰聊天。印象中10年,20年,甚至更早,我們似乎不缺這種不帶誘惑的深情。這似乎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以前東西壞了大家都本能想把它修補好,現在東西壞了第一反應就是換個新的。這都是病。如果兒子考試進步老媽才給買玩具總動員模型,男朋友送了份生日大禮女朋友才更愛她一點,這都談不上我說的那種深情,所以我們過得無力也是理所應當的。

這麼看來,為人處事我們似乎都不如十年前,不怎麼走心。現在都愛說什麼要成為有趣的靈魂,我自己也會說。久了我越發覺得有不有趣其實不是你擁有多少身份多會折騰,而是你是否有go deep(全身心投入,赴湯蹈火的那種意思)的勇氣。賺銀子願意go deep因為你想得不只是銀子進你口袋,你想的是把活兒做得更好你想鑽研,社交你會適當go deep因為你想得不只是撩妹撩漢來證明自己多有吸引力,你想的是花點時間了解彼此找到連結點,當有一天年邁的時候可以約的出來人去喝個下午茶聊聊相似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個人等著翹辮子,有些東西是真的有今生沒來世的。

我稱呼go deep是一種勇氣,因為願意這麼投入的還是少數人群。我算過一筆賬,雖然大家可能會希望深情,但真的在做決策的那一刻,願意go deep的10人中有1人就不錯了。因為投入這件事情是有風險的,有風險就意味著有更大概率會受傷,我不想受傷,所以我選擇萬事不go deep,似乎活得粗淺些會更安全。這是多數人的心理,我自己在思考親密關係的問題上也往往會出於本能地從眾。所以活得安全是常態,活得赴湯蹈火是一場冒險。10年前、20年前我們更勇敢,日子過得更有深度和力度,值得回憶的故事也更多。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吃飽了撐著,平時那麼忙哪來那麼多時間關注這些雞毛蒜皮。我還真不是吃飽了撐著,加班的時候我比誰都賣命。可能就我們這種人吧,更需要偶爾給自己的內心世界鬧疼下,澆澆花除除草。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私底下其實臉皮挺薄,表述真實情感的方式又比較含蓄,或者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一面。

今天開始我打算嘗試過出十年前的模樣,重拾一些舊的習慣,非功利地用一種習慣養好自己。就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一樣,不為別的,只為一天在外面裝模作樣完可以給自己喘口氣,別走著走著把人作為高級動物的情感給丟了,其他的咱真的還看不上。你也可以試試。

/END/

The Capsoul

The soul flying out from your ESSENZA MIN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heCapsoul 的精彩文章:

TAG:TheCapsou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