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的養老金在哪裡?

你的養老金在哪裡?

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財經

經史縱論-No.6

你的養老金在哪裡?

作者:戴老闆

數據支持:遠川研究

本文由騰訊·理財通特約出品

中國的綜藝節目,近年來產量井噴,一會好聲音,一會有嘻哈,要麼兄弟奔跑吧,要麼爸爸去哪啊,無不充斥著各類娛樂至死的元素。不過在這些全民狂歡式的綜藝中,有一檔以辯論和語言為主題的節目,卻頗受80後90後的歡迎,它就是馬季的兒子馬東創辦的《奇葩說》。

《奇葩說》這檔節目,以辯論為主線,邀請一眾嘉賓分成兩隊,用語言來攻辯,話題上至宇宙大觀,下至地頭田間,雙方常常打的難解難分。這檔清流式的綜藝節目,以理性和邏輯見長,很少有其他綜藝那種刻意煽情的橋段。但在去年4月的一期節目中,從嘉賓到觀眾卻哭成一片,十分罕見。而那期的話題是:養老

節目表面上是在探討「是否應該支持父母去養老院」,但實際上辯手們的觀點和論據卻解釋了中國式養老的深刻真相:多數父母提出要去養老院,並非是自己真心想要去,而是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在論述這一觀點時,不少辯手以自己家庭為例,講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場的馬東、何炅、小宋佳、蔡康永等人都紛紛掉淚。

抹眼淚的小宋佳,《奇葩說》,2017年

在催淚的親情話題背後,養老已經是80後90後最關切和揪心的事情之一。這裡面除了感情這一因素之外,還有一個核心的關鍵:錢。正如節目里有人說的:「幾千塊一個月的養老院有,4~10萬一個月的也有,如果住的是很一般的養老院,做子女的也只能騙自己說那裡的『條件很好』。」

節目中辯手均是80後90後的佼佼者,全都是收入豐厚的年輕人,但仍然對父母以及自己未來的養老心存畏懼,而在節目之外的廣闊中國,養老無疑是一個更加沉重的話題。在這個話題中,人們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養老的錢,到底來自於哪裡?

中國的養老體系,脫胎於模仿蘇聯制度的50年代,經歷了市場經濟的痛苦轉型,和綜合國力的突飛猛進,形成了目前的框架和格局,其中養老金的來源,按照政府、企業和個人區分,清晰地形成了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政府):基本養老保險

第二支柱(企業):企業年金制度

第三制度(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這三大支柱,和居民儲蓄一道,構成了你我未來養老的本錢。這裡面居民最關心的,當屬覆蓋面最廣泛、社會關注度最高、承擔養老經費最大的基本養老保險。它的形成、改革和發展,幾乎就是共和國諸多制度的一個縮影。

1

新中國的1951年,我國就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對職工的養老保險做了明確規定:男職工年滿 60 歲或工齡滿 25 年 ,女職工年滿 50 歲或者工齡滿 20 年, 即可退休養老,養老金為退休前工資的50%~70%。這一階段員工個人是不需要繳納養老保險的,都是企業(全部都是國企)來負擔。

企業職工的退休養老資金由企業從生產收益中籌集 ,並在企業營業外列支。儘管十年動蕩期間相關制度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但截至70年代末期,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制度依然覆蓋了75%以上的城鎮職工和離退休人員,享受勞保醫療的人群達到1.14億。這也是那個年代,無數人拚命也想獲得城鎮戶口的重要原因。

領取退休工資的老人,廣州南沙,1974年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舊有的養老制度開始迎接市場經濟的猛烈衝擊,尤其是在1984年10月,中央發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國有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國企之間原本共用的養老統籌「資金池」開始瓦解,部分老國企由於失去了體制保護,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落於下風,開始無力承擔退休人員的養老負擔。

1994年,曾是大連市創利大戶的遼寧大連色織布總廠宣告破產,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退休人員太多,工廠不堪重負。破產前,該廠的退休職工為 1503名,而在職職工僅有 1258 名,平均每個在職職工要負擔1.2名退休員工。

破產的瀋陽防爆器械廠,遼寧,1986年

廠長石永階看著工人們領取救濟金證

到了90年代中期,養老制度已經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但在如何改革這個問題上,內部分成了旗幟鮮明的兩派:第一派是號稱「改革中樞」國家體改委,主張學習新加坡,主要搞個人賬戶,也就是「每個人自己存錢養自己,不管其他人」,這是一種更加市場化的養老制度。

另外一派是當時主管社會保險的勞動部,主張以社會統籌為主,反對個人賬戶,建立統籌賬戶,國家統一調配,向年輕人收錢養老年人。這與建國之初時的體制更接近,偏向計劃經濟。

所謂「個人賬戶」和「統籌賬戶」,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個人賬戶的錢都是自己的,留著以後給自己用;統籌賬戶的錢是共同所有,可以劃給別人用。兩種制度簡單對比就是:

體改委方案:「大個人賬戶,小社會統籌」

勞動部方案:「大社會統籌,小個人賬戶」

兩種制度各有利弊。「勞動部方案」在世界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也叫做「現收現付制(DB制)」,本質上是「向工作的年輕人收錢,養現在不工作的老人」,好處是運行成本低,弊端是老齡化後麻煩無比。「體改委方案」是參考世界銀行設計的「個人賬戶制(DC制)」,只管自己不管別人,這樣效率更高,但可騰挪空間較少。

這兩派爭論得非常厲害,據時任勞動部副部長王建倫回憶,雙方討論起來經常拍桌子、瞪眼睛,甚至勞動部部長李伯勇也直接跟朱鎔基吵。

當時中央本著小平同志「不爭論」的精神,在1993年同時向各省推薦兩種方案,讓各省去搞試點。於是各地紛紛出台自己的版本,有的以個人賬戶為主,有的以統籌賬戶為主,各地因職工工作調動引發的養老金繳費和計發爭議不斷。最嚴重的時候,湖北省和武漢市兩個系統的繳費制度不同,職工在省屬企業和市屬企業之間都無法流通。

到1996年時,政府察覺出了問題,決定緊急統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在副總理的指示下,7個部委組成聯合調研組,下到14個省市跟當地一把手談話,最終形成一份關於統一養老保險制度的工作規劃,提交到了國務院辦公廳。時任副總理的朱鎔基在這份工作規划上批了8個字:「關乎國運,惠及子孫。」

按照這份工作規劃,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最終勞動部和體改委達成了一致,調研組給出折中方案:個人賬戶統一繳費比例為工資的11%(個人8%,企業3%,2006年調整到只有個人繳8%),個人賬戶中個人繳費部分可繼承;社會統籌部分由企業上繳,比例為職工工資的20%。

方案得到領導拍板的當天中午,平時滴酒不沾的勞動部部長李伯勇,和體改委主任李鐵映握手言和,喝了一杯啤酒。

1997年7月16日,國務院以國務院26號文的形式將《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下發全國。同年7月30日,在北京召開全國養老保險制度工作會議,各省大員出席。會後合影,攝影師「依照慣例」地連拍了三次,總理調侃道:「你們是照了三遍相的,誰要是搞不好,我這可有照片為證啊!」

總理講話,全國養老工作會議,1997年

至此,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制度已經建立,使不同所有企業之間的職工可以自由流動,促進了統一勞動力市場的形成,為市場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地正面作用。但跟中國諸多領域一樣,這套基本養老制度也面臨不少棘手的問題。

2

基本養老制度誕生後,有兩個比較大的歷史遺留問題,一個是:1997年前參加工作的人,並沒有給個人賬戶繳過錢,形成了空賬,而且隨著時間越滾越大。另一個是機關事業單位在97年之後仍然沿襲了「退休養老制度」,與繳納社保的企業形成了差明顯的「雙軌制」。

對於如何填補空賬,主要方式是財政補貼和國企股權劃轉,央行前任行長周小川和現任書記郭樹清,在這方面都曾公開諫言,但目前來看收效不大。對於「雙軌制」,隨著2015年啟動的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基本上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解決。

當然,基本養老制度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口老齡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推測未來30年,中國的適齡勞動人口可能減少1.7億,這也就意味著養老金的繳納人少了1.7個億,如何用更少的年輕人,來養活更多的老人,這個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沒有答案。

隨著人口老齡化,作為「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制度壓力逐年增大,支出增速長期高於收入增速(下圖淺藍色線高於深藍色線),支出規模也在2013年超過收入規模,而且呈現越拉越大的跡象。該部分差額目前由財政來直接補貼,財政壓力也越來越大。

用財政補貼的手段,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國企股權劃轉社保,也因為各種利益的阻礙,沒有什麼進展。不過既然養老「收入端」沒有太好的辦法,「支出端」的方案就很多,比如延遲退休,減少支付等,尤其是延遲退休,已經在籌備實施過程中了。

除了「第一支柱」外,養老體系的另外兩大支柱也有了基本輪廓。整個養老體系如下圖所示:

企業年金制度也叫做「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作為「第二支柱」,本來被寄予厚望。事實上,發達國家養老體系的年金制度表現靚眼,如美國的401(k)計劃,澳大利亞的超級年金、英國的職業養老金等,法國、瑞士的年金覆蓋率幾乎達到100%,英國、美國、加拿大也有50%左右。

但中國版「401k」計劃發展緩慢,截至2016 年底,企業年金累計結存只有1.3萬億,占養老保險體系資產總規模的16%(美國這個數字是61%)。另外,年金制度覆蓋職工人數也只有2300多萬,占當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的2.6%左右,聊勝於無。

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企業本身已經負擔了很重的養老成本,20%的企業繳費比例在全球屬於較高的;二是目前其他國家的年金制度可以享受稅收優惠,企業和員工可以以此避稅,但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企業年金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不足自然導致「第二支柱」發展緩慢。

第一支柱的「收不抵支」,第二支柱的「發展緩慢」,意味著這兩條腿以後越來越難以支撐日益飆升的養老成本。如前文所述,養老金的三大支柱分別屬於政府、企業和個人。所以中國人的養老錢,最終還是要依賴於最後一個選項:個人負擔的第三支柱。

3

如果掰開美國的養老體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大支柱: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OASDI),由政府主導並強制實施,覆蓋美國約96%的勞動人口,資金主要來源於僱主和僱員共同繳納的工資稅;第二支柱是僱主養老保險計劃,包括著名的401K;第三支柱是個人儲蓄養老保險計劃,包括個人退休賬戶(IRA)和保險年金保單(annuity)。

美國並不是一個類似北歐的「高福利」國家,所以美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OASDI)在養老體系里起的作用並不大,全美養老金總儲備為 20 多萬億美元。其中,第一支柱僅有6萬多億美元,投資渠道限於儲蓄和國債,收益率較低。

真正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例如,第二支柱里的401k計劃資產規模已經超過5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年金只有1.1萬億人民幣),第三支柱里的IRA個稅遞延養老賬戶資產規模也超過了8.2萬億美金,占私人養老總資產規模的31%。

在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聯合作用下,美國人的退休金可以達到退休前的84%(這個比率也稱之為「替代率」,即替代退休前收入的比率)。我國替代率目標是60%,但在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發揮不了太大作用的情況下,目前替代率如下圖所示:

在45%的現實替代率,和60%的目標替代率,以及80%的標杆替代率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跟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通過一組數字可以說明:2017 年末美國養老金總資產高達27.9 萬億美元,佔2017 年GDP 的比例為144%。相較之下,中國2017 年末養老金總資產(基本養老保險結餘+企業年金結餘)為0.9 萬億美元,佔2017 年GDP 的比例為7.1%。

美國的「第二+第三支柱」之所以能夠發揮真正的支柱作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四個字:稅收優惠。以第二支柱里的401k為例,國民在401K賬戶的繳費和投資收益均免稅,直到退休後領取養老金時才繳納個稅。由於退休人員的收入較退休前普遍下降,納稅基數減小,再加入投資收益免稅,所以優惠幅度很大。因此,401K 計劃也被美國人稱為「政府給中產階級最大的禮物」。

同樣得益於稅收優惠,第三支柱里的IRA計劃(個人退休金計劃),發展速度比401k計劃還要迅猛。美國政府對IRA計劃也是採取「遞延納稅」的策略,即向IRA里繳的錢可以在工資里稅前扣除,幾十年後提款時,再征個稅。

比如,某個美國工人的稅前年薪是4萬美金/年,但他可以將其中5500美金繳納到IRA賬戶中,扣稅基數就只剩下4-0.55=3.45萬美金,這樣可以省很多個稅。放在IRA賬戶里的5500美金,每年有投資收益(免稅),幾十年後以養老金的方式返還給個人(繳納個稅,但由於基數小,所以稅也少)。

受此激勵,IRA的資產規模從1995 年末的1.3 萬億美元,增加至2017 年末的8.9 萬億美元,年複合增速為9.2%,高於同期401k的增速,目前在美國養老金總資產的佔比達到32%。

美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想讓老百姓真金白銀拿出錢投入到養老體系中,政府還是要拿出足夠的激勵措施,稅收就是很好的工具。

如前文所述,要想實現60%的替代率,目前只能在第三支柱上做文章,效仿美國,以稅收優惠來刺激個人購買養老保險,就成了必選方案。在剛剛過去的4月12日,財政部等聯合發布《關於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首次提出了「稅收遞延」的概念。

政策內容也跟美國IRA方案類似:試點地區個人通過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一定標準內稅前扣除(繳費時稅前扣除);計入個人商業養老資金賬戶的投資收益,暫不徵收個人所得稅(投資收益免稅);個人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再徵收個人所得稅(返還時再繳個稅)。

這其實意味著中國長期短板的「第三支柱」建設,正式開始啟動。

4

第三支柱能否順利發展,替「收不抵支」和「發展緩慢」的其他兩位老大哥緩解壓力,還是要看問題的關鍵:稅收優惠給不給力。

根據財政部官網公布的減稅稅率:個人扣除限額=min(當月薪酬×6%,1000 元),即如果你一個月1萬的月薪,那麼你買600塊的個人商業保險,個稅繳納基數可以扣除這600塊(最多可以扣除1000塊)。海通證券經過測算,得出了下面這張表:

如果月薪2萬,通過購買個人商業保險,最高一年可以減稅3000塊,一個ipad的錢。預計隨著試點的推進,扣除標準應該還會向上調整(美國IRA剛推出時也只有1500美元/年的扣除額度,後來逐步提升到5500美元)。

另外一個關鍵,則是:普通人能不能方便地買到這個名字繞口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或者未來更多類型的稅延型產品。

目前可見的方案是:將居民參與第三支柱的渠道,滲透到年輕人高頻使用的移動支付中。例如,如果你打開微信錢包,便很容易找到九宮格里的理財通,點開就能很方便地進行買養老險、基金定投等操作,把閑錢投入到可以抵稅的第三支柱里去。

而類似於騰訊理財通這樣國民理財平台,必然將在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的建設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對於「生在紅旗下,長在互聯網裡」的80後90後們來說,用騰訊理財通來構建自己個人的「IRA賬戶」,例如通過定投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養老基金,慢慢地積少成多,為未來20~30年後的生活早做打算。

80後90後父母這輩人,所有的養老都寄託給了體制;而現在的這批年輕人,未來養老則更多地要靠自己。如果我們還不重視第三支柱的作用,不樹立長期投資、定期投資的理念,30年後的《奇葩說》里(如果還有的話),我們的子女恐怕就要在節目里討論「父母想要去養老院,我們能不能出得起這筆錢」這樣的話題了。

全文完,親密戰友楚團長,對本文亦有較大貢獻。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請順手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飯統戴老闆 的精彩文章:

貿易戰里的套路和陷阱
中國三個最不能惹的女人

TAG:飯統戴老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