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擇水而居-先民建城的風水觀

擇水而居-先民建城的風水觀

世界公認的四大原生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其地理分布如下圖,大家一眼就能看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清一色的沿河分布,所以四大古文明都被稱為大河文明。

四大原生古文明(大河文明)分布區域

河流對於人類文明的早期繁衍至關重要:一則在運力低下的時代,供給原始先民日常飲水和浣洗的水都不可能長途搬運,只有就水而居最為簡便;二則在農業文明萌發之前,漁獵本身就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河流意味著生存所需的能量; 三則早期農業灌溉能力低下,引水渠的建造還是後面上千年的事情,最便利的選擇則是在河岸邊種植:不僅河水就近,更兼河泥肥沃,省工省力。

古埃及農民在尼羅河邊開墾土地,而尼羅河是季節性河流,雨季河水泛濫,不僅淹沒了岸邊的農田,而且大雨的沖刷還令地貌大改,使得古埃及人需要年年重新劃分田界。於是古埃及人最早點開了幾何學科技樹。

其實直到幾年前,內蒙古河套地區的農民還保留著這種原始粗放的農業模式:沿河墾荒,灌溉時只要直接扒開黃河堤壩,大水漫灌,當地人叫其「淌地」(音如此,不知道具體是哪兩個字)。

河套平原引黃河水灌溉(圖片來自內蒙古某政府網站)

而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最早進入農業社會的文明之一。傳說時代的三皇五帝以及屬臣中,就多有教眾人農業技術的偉大人物,比如炎帝神農和周人的始祖后稷等;上三代中的夏與商,就古文獻和考古結果看,其統治的核心區域均處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一方面利於農耕,更重要的是其都城遺址均在黃河古河道左近。尤其要說明的是,夏與商都曾多次遷都,考慮到黃河常常改道的特點,歷次遷都的地址與黃河河道的高相關性顯得更能說明問題。

古文獻與考古證據顯示的夏朝首都可能地址

尚書中收錄了一篇商的開國君主湯向他的部下發布的詔令。一讀便可知,農業,以及與農業密切相關的治理河道事宜仍就是商王政權最大的績效考核指標。

「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於民,故後有立。「---《尚書湯誥》

古文獻與考古證據顯示的商朝首都可能地址

中國歷史從周朝開始有了明確而堅實的史料和考古學記錄,更難能可貴的是,從周朝開始中國大多數知名城市均都有了清晰的歷史沿革,其中一部分甚至能數千年一貫至今一直作為全國或者區域的關鍵城市而存在。而從周至今的絕大多數首都(或者王城)就出自這些城市。而它們絕大多數遵循這個規律。

八水繞長安

比如豐-鎬-咸陽-長安-西安這一系的關中地區城市,基本上沿著關中平原的的渭水一線,而渭水的幾個支流,比如涇、澇、灃、滈、灞等也是該區域水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幾個城市雖然地址各異,但基本大同小異,處於幾條河道的交匯處,所以自古有「八水繞長安」一說。

充足的水源和河道保證了這一地區的水源,宜居性和航運需求,成為該地區孕育出古代大型城市的基本保證。

君未睹夫巨麗也,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fēng)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上林賦》司馬相如

與長安齊名的古都洛陽也異曲同工。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攝政,營建東都洛邑,這成為洛陽正式建都的起點。此後歷代洛陽城基本以此為范,地址也沒有太大的變動。從這張《周公營洛邑圖》上可以看到,洛陽周邊主要由黃河、洛河、伊河、澗河和瀍河等包圍。

古都洛陽水系圖

而第三大著名古都南京,作為少數位於中國南方的統治中心,雖然建都史不如上述兩城為長,然自春秋吳國時代起就是東南會稽郡的郡治所在,是有名的區域中心。秦始皇因為會稽郡為原楚地,而楚人對於秦國的統一抵觸最為強烈,為了防止割據的產生,對金陵城(即今南京)施以厭勝之術,以求「斷金陵王氣」,可見對該城的重視。

南京背靠長江,以秦淮水係為骨幹,兼莫愁湖、玄武湖等一系列湖泊水系,形成了完善的城市水系布局。而且出於漕運和軍事用途,歷代還不斷疏浚和延長秦淮河道,使南京城區水網更加完善。

今日南京城水系分布圖

在中國所有的古都級城市中,唯二的例外是北京和成都。因為這兩個城市沒有明顯的大型江河穿過。

甚至筆者在北京讀書多年,一直有一種錯覺叫做北京缺水,然而仔細研究北京城的水系,結果非常令人驚奇:這個位於華北平原最北端的古代漢族王朝的邊塞城市,其水系之完備和系統程度幾乎可與很多南方城市媲美。

北京水網的主幹,是來自西南方向的永定河水系與東部的通惠河-潮白河水系;大運河浚通之後,北端至涿郡,即現在的北京附近,向北延長與通惠河打通,直達今積水潭,使得積水潭周邊成為千里大運河運送錢糧物資的終點。

又自金朝建都燕京起,歷金元明清四朝,又逐步將西北沙河、京西玉泉山水系等陸續連接,尤其是打通了從西郊經昆明湖、北大未名湖、昆玉河、紫竹院湖,再分南邊玉淵潭和北邊什剎海-北中南海等一系列河網與海子,並開挖了環繞皇城的金水河-護城河系統,最終形成了如今四通八達的北京城市水網,奠定了今朝作為首都的基礎。

現代北京周邊水系分布圖

當然隨著北京用水規模的迅速擴大,北京的水系---包括地上的河湖水網與地下水位均在飛速耗竭,很多河道已空有名而無其實,最典型的如海淀,今人聽到海淀二字想起的一定是若干全國知名大學和金牌高中,其實一直到本世紀60年代左右,該地區都是一派水田密布,溪流潺潺的水鄉畫面,故有其名。

又如北宋太宗收復燕雲功虧一簣的高梁河戰役,高梁河其地就位於今北京西直門附近。如今此地只有一座考驗司機方向感和幾何智商的立交橋,古河道早已無從尋覓。

至於另一個「特例城市」 成都,雖長江與之失交,然長江的兩個支流岷江和沱江則經成都城而過。

先說沱江,它流經成都北部和東北部地區,然後從龍泉山脈出「小三峽」,最終在瀘州匯入長江。

而岷江以都江堰為上游和中游的分界點,上游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河道較窄,都江堰以下則進入成都平原地區,流速減慢,泥沙淤積,為成都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沉積土壤。

由此都江堰控制了流經成都的主要水系,令其既可以沉積形成萬畝良田,又加以灌溉,使成都成為「水旱從人,食無荒年,不知饑饉,天下謂之天府也」的天府之國。此外,泯沱二江的部分分流流經成都城區,使成都成為「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碼頭。最後的結論就是都江堰改造了成都附近的水系,造就了成都!

傍岸而聚依舊是大多數大型城市的常見型態之一。不特中國如此,各主要西方文明城市也如此。以下幾個城市大家一定很熟悉,余以圖示,不復贅言。

總結:人類文明的歷史,某種程度就是人類與水爭地的歷史。完善而充分的水系分布,是先民賴以聚居,並進而發展為大城市的先決條件。而歷代曾為首都的城市,自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覽春秋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的那些事

TAG:夜覽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