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張書范VS李嘯,都在魏碑書法的研究和發展上吃了大虧的人

張書范VS李嘯,都在魏碑書法的研究和發展上吃了大虧的人

張書范,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級書法展覽並獲獎,並被多種藝術辭典收錄。

李嘯,1967年生。現任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文化部全國青年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楷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名城聯誼會副會長。

張書范和李嘯,雖然是兩個年齡相差很大的人,但他們都走的同一條路子——研究和學習魏碑。但學到最後到發展到了瓶頸期,已經很難改變,可以說這二人是當下在魏碑上吃了大虧的人。

張書范魏碑書直追張裕釗,早年酷似,用筆做作僵板,近些年來風格有些變化:用筆抖顫、用墨加重,做作氣很重。這種抖顫線條是否受《鄭文公碑》影響?不得而知,賞評我們最後還是看作品。

當年清代書家李瑞清就走了一條做作機械的抖顫筆法,為人所譏,而今歷史又來了一個輪迴,不過張書范之習氣與前輩同而藝格、名位則差多矣。張書范這種顫抖與李瑞清有極大相似處:每寫一線,看似行筆趨向具有多維特徵,其實它的行走路線早已定好,沒有古人那種隨意而生、順勢遊走的自然態,它是在固定的線條上有節奏地向兩側抖動飄移,使線條產生鋸齒狀,造成一種貌似蒼澀古樸的金石感。

在極規則的結構中、線路中用極機械的方法去表現自然的金石氣,其失敗必然。自清代以來,學魏碑者眾,成功者稀。前人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我們應該認真吸取。魏碑字通常由於線條較之帖系字的線條面積大,用筆特異,故此正確的用筆方法和創作審美觀特別重要,張裕釗為一代大家,但是他的習氣很重,學之者應避俗就雅。

魏碑表現力感、表現金石氣、表現方筆魄力之美等等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自然。如果違於自然,必已入斜道。帖重韻而碑重質,碑書的「質感」如果誤讀,那麼後果是相當不妙的,你的創造越大,離題就越遠。易中天先生講過一句話:「人生如果錯了方向,停止就是進步。」此語極有深意。由於方筆或某類圓筆魏碑十分注重空間感的營造,於時間流程多有失略,故人們大倡碑帖結合,也就是以帖的時間強度激活魏碑的空間。

張裕釗之失多在於缺少帖氣,丟失了自然,沒有趙之謙的逸氣、清神,故用筆僵死刻板、結字程式化,優點是厚重、凝練、雄渾,我們千萬不可死學而不化,或者死學而俗化。

當代書家孫伯翔、王鏞的碑書一方筆、一圓筆,能夠抓住碑書的自然和質樸之氣創出獨家面目,為這個時代的兩座高峰,分析他們的成功之路有助於我們的前進。現在人們十分反感為健在書家封號,其實也大可不必過激,不要面對當代書家就變得極度弱智起來,只要我們頭腦清醒,直面歷史的高度,據當代人已達的歷史高度完全可以定成敗。

然後,和他走同一條路子的李嘯將魏碑筆意融入帖中,又將帖的筆意融入碑中,是當代青年書家碑帖結合成功的例子。寫魏碑歷來講究碑帖結合,這的確是經過打磨歷練後才會總結出的金石之言。

李嘯的碑味書法用筆細膩甜潤,結字挪移多變,從中不難看出優雅閑適氣。這裡面就引伸出一個問題:論技法、氣韻、風神李嘯書法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面,這種境界甚至是一些老書家一生都未達到的高度,而處於中年的他達到了。

由於當代教學以及實物資料和理論思想等多方面具有的優越條件,使青年書家可以大大縮短書風成熟的時間。比如李嘯這時的書風已經相當成熟,那麼接下去他如何走?這就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完善,二是突破。

完善就是在既有風格基礎上進行小修小補,書風基本定型;而突破就是舍掉一些原有風格中的一些東西,這些舍掉之物並不都是糟粕而是阻礙新風格發展的東西必須「置換」而不可「共存」,捨棄有時是令人心痛的,然後加入新的東西,形成在原有風格基礎上的較大面貌出新,而這時的出新,精神境界和技法應該更老道更精深一些。

不管哪種風格路子,都有可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不過後一種要苦難一些。李嘯書法很少有枯筆,行草書溜滑筆甚多。隨著年齡的增長,枯筆應該是不可或缺的藝術語言之一,缺少它,至少在技法上還不算真正的成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有人問你夢見過自己學習書法嗎?網友回答:你夢遊了吧!
我來教教你,一個書畫家,如何「成功」走向「市場」?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