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臟相關論心病,國醫大師周仲瑛心繫病症辨治勾要

五臟相關論心病,國醫大師周仲瑛心繫病症辨治勾要

文字作者|國醫大師 周仲瑛

通補兼施暢心脈

心主血,血行脈中,如環無端,周而復始,供養臟腑肢體。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正常,則動靜有度,強弱適中,節律正常,是謂平人。

動是主導的,靜是對應的,動則血行諸經,靜則血澀為瘀,脈道不暢。動而太過,則血不循經,動而不及,則血失所主。其間證有寒熱虛實之異,治有溫清補瀉各種通法,實者祛外邪,清熱毒、瀉痰火、化水飲、消痰瘀、祛陰寒;虛者辨氣血陰陽之異而補之使通。

血肉之心當以通為主,神明之心當以養為要,鑒於心病虛中有實,因虛致實者多,故應以通補兼施為原則。以通為補,以通為用,才能適應心的生理特性,純補反而滯氣戀邪。

外邪內損須識清

歷來認為「心為君主之官,義不受邪,受邪則死」,並有心包絡代心受邪之說。意為心受邪則病多危重,臨證當辨外邪犯心與內損傷心兩端。

外邪所致者,如時行感冒後之病毒性心肌炎,白喉繼發之中毒性心肌炎,風濕性關節炎脈痹內傳於心之「心痹」,胸痹心痛因寒傷心脈誘發之心絞痛等。邪毒、客熱、時疫、大寒犯心而致心氣不用,心血不暢,甚至積漸加重,體用俱傷,當扶正以祛邪。

內損傷心尤為複雜多端,有與生俱來的先天性心臟病,如冠心、風心、肺心、心律失常及郁證、健忘、痴呆、百合病等,當益氣補血養心以扶正。同時還當注意外邪與內損的互為因果並病,兼顧合治。

治血毋忘先治氣

心之所養者血,血之原動力為氣,氣為血帥,氣行血行,血為氣母,氣附於血,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澀,故治血必先理氣,氣滯者行氣以活血,氣虛者補氣以生血,只知活血通脈,不知活血必先治氣是下工也。

特別對血瘀痰濁之胸痹心痛,心胃、膽心同病之絞痛,投以辛香理氣之蘇合香丸每見速效,若氣虛者補氣養血,參以行氣活血通補兼施,相得益彰。昏迷、暈厥多因熱痰濁瘀,心腦受邪,應用涼開、溫開兩大治法,清熱化痰通瘀開閉,神機方得復甦。

因虛致實先緩急

氣血陰陽之虛是心病主要的病理基礎。但慢病久延,又可因虛致實,出現悸痛、喘腫及厥脫等危象,針對主症特點,治予定悸寧心,化瘀止痛,平喘祛飲,通陽散寒,抗厥固脫。病勢平緩後,再予益氣溫陽,滋陰養血,扶正補虛,佐以祛邪治標,以防反覆。此外,由於這類病者,體質虛弱,衛外不固,極易感冒,當注意防治,以免繼發他病。

測脈知病特異性

一般而言,脈診主要是為辨證提供依據的診法之一,雖與少數疾病有關,但若誤認為僅以辨病為目的而摒棄之,則失之遠矣。同時應該理解由於心主血脈,脈為血之府,故脈診具有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雙重意義,是中醫診斷心血管病的特色。可以列為現代科研課題繼續探討之,茲舉其要者於下:

(1)凡脈數而弦滑有力為痰火內盛。

(2)脈細數無神為陰血不足,兼有虛火。

(3)促為熱盛、兼氣滯血瘀。

(4)凡脈緩而虛大無力為元氣不足。

(5)沉遲為陽虛內寒。

(6)細弱而緩為氣血俱虛。

(7)結為氣血虛甚。

(8)代為臟氣衰微。

(9)凡久病體虛而脈象弦滑搏指者為逆。

(10)病情重篤而脈象散亂模糊者危。

其他如特殊罕見之七大怪脈:釜沸、蝦游、魚翔、雀啄、彈石、解索、屋漏,古稱死脈,均與心血管病心律失常相關,當憑脈辨證,脈證合參,予以救治。

臟腑相關治整體

臟腑功能活動既是整體的協調統一,又是各司其職的個體,「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互為資生制約,病則互為因果,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而主次有別。為指引應用整體觀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擴大了視野。茲舉其要者述之。

心腦相通昌神機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十二官之首,主明則下安,不僅發揮主血脈的重要作用,還有主神明的特殊功能,兩者共同調節臟腑之間的整體動態平衡。血是心的物質基礎,心之所養者血,賴心氣動力以泵出。上供於腦,內養臟腑,外榮四肢百骸。腦得血則神昌,精神意識正常。臟腑肢體得血則各司其職,動作自如。故前賢論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兩端(見於《醫學入門》)。

據此可以認為心腦相通功同一體。邪犯心包,神識昏蒙,清心即可醒腦,安神亦可寧心。既知「腦主思」,「頭為精明之府」,也強調心主神明, 「為十二官之主」,具有雙重功能,中西醫理論體系不同,合參可以互補,顯示各自特點,可以求同存異,應用於臨床,未盡之識,留作未來科學研討之話題。

心肺同病化痰瘀

有形的痰瘀,在肺心同病過程中,是重要的病理基礎,多為久病肺虛,咳喘、肺癆等,反覆遷延,常受外邪誘發,積漸加重,導致肺不主氣,宣降功能失常,氣不布津而成痰,肺氣不能佐心治理調節心血的運行而致瘀,「痰夾瘀血礙氣而病」,水飲內生。多因雜合相加,病及脾腎,證類多端,治當辨外感內傷之主次,寒熱之不同,肺實肺虛之差異,針對咳喘、悸腫及咯血等主症雜合以治,方能顧及肺病及心、脾腎兩傷、肝鬱血瘀等變局。

心脾同病養氣血

心主血,脾統血,相生相用。若兩者功能失調,脾不能統血生血,心不能主血行血,心火不能溫暖脾土,化水谷精微為氣血津液,血不養心,氣虛不為神用,則心脾兩虛,氣血交虧,氣不行血,血不載氣,而致脾心同病。脾與胃互為表裡,升降有序,故常與心胃同病並見,但一虛一實,可分而又難分,當聯繫互參。

宗氣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資生氣血,與吸入的天氣相併,積於胸中,貫心肺而司呼吸,故宗氣不足亦與本證有關。

臨證針對脾氣虧虛、心血不足的證候特點,治當益氣養血,夾濕夾痰夾寒者兼顧之。

心胃同病寬胸痹

胸痹心痛短氣《金匱》早有專篇論述。胃在心下,位當痛處,故一般常與心胃氣痛混稱。從臨床看,病涉痰飲、胃脘痛、心悸、真心痛,涵蓋西醫學說之冠心、慢支、肺心、慢性胃炎,與心肺胃三者均有相關,難用一病加以對應,其病機特點總屬胸陽不振,陰寒凝聚,痰濁痹阻,氣滯血瘀所致。與《內經》所說之「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病性相同,但有輕重之別。

臨證當辨陰寒、痰濁、瘀血的偏盛,如遇寒突發,胸痛急劇,舌苔白滑者為寒盛;心胸悶塞而痛,舌苔濁膩者偏於痰濁;胸中板痛如刺,舌質瘀紫者偏於血瘀。

三者每多錯雜互見,而主次有別。同時還要審查原始病因,了解病位何在,如胸膺悶痛,伴有咳嗽、氣喘、咯痰粘膩者,病在肺係為多;疼痛偏於胸骨左緣,或心前區有緊縮壓榨感,呈陣發性,痛勢較劇,或放射至肩背,伴有心慌、氣短者,病以心血管為多;胸脘部滿悶脹痛,噫氣,泛吐清涎者,多屬胃部疾病。治以通陽泄濁,活血化痰為大法,結合相關檢查,辨病救治。

心肝(膽)同病清鬱火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肝受氣於心」,《厥氣篇》「肝心痛……與背相控」。《靈樞·厥病》言「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指出厥心痛與肝心痛兩者實為一病,均以痛甚為特點。 病因多為長期憂思惱怒,肝膽氣機鬱結,疏泄失司,久則氣滯絡瘀,氣鬱化火,傷陰耗氣,由實轉虛,臨床多見卒然心胸劇痛,痛在心前區或胸骨後,放射至肩背手臂等處,有悶痛、刺痛、灼痛、抽痛等不同感覺,持續時間約3~30分鐘。發病機理以氣火衝心,心肝火旺為主,治以清心瀉肝、理氣和絡。若有陰傷、痰火、瘀血兼顧之。

肝膽相連,形如一體,但乙木主升,甲木主降,升降協調,臟氣自和,若膽經濕熱瘀結,和降失司,疏泄不利,痛而厥者是為「膽心痛」。現今稱之為「膽心綜合征」,其證危重多死,故《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少陽脈至,乍數乍疏,乍短乍長,曰死。」治當利膽寧心,理氣緩急。

心腎同病調水火

腎為水火之臟,陰陽互根,水火既濟,內藏精氣,君火根於命門之火,下降於腎,腎水上承於心。腎無實證,陽虛、陰虛各有涇渭,但又可並見。陽虛之變為寒證,陰虛之變為熱證,證見腎虛水泛,腎虧火旺之變局。且又有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陰陽俱損,本虛標實之轉化。

若年老體衰,勞欲過度,驚恐傷腎,精血虧耗,以致心腎失養,血脈澀滯,則心胸隱痛、悶痛、刺痛,可見浮腫,喘悸不得卧。當辨其陰陽,補而通之。輔以化瘀利水,緩其所苦,方選右歸、左歸、腎氣、生脈、真武等化裁,慎防脫變。

養心十法

辨證應分虛實。虛者分別採用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實證治以清火、化痰、祛飲、化瘀等法,熱入心包者予以清心開竅。虛實夾雜、標本同病者,兼顧調治。同時,俱可根據心神不安的特點,適當加入鎮心寧神之品。

益氣養血法

用於「心氣不足」,血不養心,心慌、氣短、怔忡、失眠、多夢、胸部憋悶、自汗,面色晄白,舌質淡,脈細弱等症,病在心脾。適用於一般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臟病。方選養心湯,歸脾湯加減。補氣葯如黃芪、党參、人蔘、炙甘草、白朮、茯苓、蓮子等。補血用當歸、丹參、熟地、龍眼肉、雞血藤等。視氣血虧虛主次配伍。氣血運行不暢,胸悶心痛,舌質有紫瘀者,酌加川芎、紅花,活血通脈。動則微喘,心腎氣虛者,加紫石英、五味子,兼納腎氣。

溫補心陽法

用於「心陽衰弱」,甚則「心陽欲脫」之危重證候。除有心氣不足證候外,具有形寒、怕冷,面足輕度浮腫,舌質淡紫而潤。若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舌質紫紺,喘息,甚則神智不清,脈微細欲絕為心陽欲脫的危候,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周圍循環衰竭。方選參附湯、四逆湯加減。葯如附子、肉桂、乾薑、党參、黃芪、炙甘草。若見心陽欲脫時,急用大劑量人蔘、附子(各15克)回陽救逆,並配伍龍骨、牡蠣、萸肉固脫。兼有舌紅、煩躁,陰傷現象,酌配麥冬、五味子救陰扶陽。

滋養心陰法

用於「心陰不足」,陰虛火旺,心悸虛煩,失眠,面赤升火,顴紅,口乾,盜汗,舌質紅,脈細數。多見於心臟神經官能症、高血壓心臟病等。方選補心丹加減。葯如生地、玄參、天冬、麥冬、玉竹等滋養心陰。火旺配黃連、山梔,清心瀉火;兼有腎陰虛者加首烏、杞子、龜板、鱉甲之類。

活血通瘀法

用於「心血瘀阻」、心脈不通之心悸、怔忡、胸悶痛放射肩背、心痛,面紫、唇紺,舌有紫斑、紫點者,可見於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心肌梗塞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葯如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桃仁、鬱金、鬼箭羽、丹參、乳香。同時配枳殼、沉香、檀香、香附等行氣以活血,夾有痰濁者,配合通陽泄濁法。

清心瀉火法

用於「心火熾盛」,上擾心神。心悸、煩躁、失眠,口舌糜爛,舌紅絳、苔黃,脈滑數等症。可見於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症、舌炎等。方選硃砂安神丸、導赤散加減。葯如黃連、山梔、蓮子芯、竹葉芯、木通。心悸甚加珍珠母、龍齒鎮心安神。火郁傷陰,配伍滋養心陰法;火盛灼津成痰,痰火擾心當配以化痰寧心之品。

豁痰開竅法

用於「痰蒙心竅」,神呆,亂言,昏厥,神智不清。多見於神經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癲癇、腦血管意外等。方選溫膽湯加減,如竹瀝半夏、陳膽星、茯苓、陳皮、天竺黃、遠志、菖蒲、礬鬱金等。若痰熱內盛,便秘,加礞石、大黃,下其痰火。若痰迷竅閉,加服蘇合香丸化痰開閉。

通陽泄濁法

用於「痰濁痹阻」,胸陽失曠之胸痹、心痛、當胸悶痛、苔濁膩者。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方選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葯如瓜蔞、薤白、制半夏、石菖蒲、遠志、廣鬱金。兼有氣滯,加川朴、炒枳殼、沉香。兼有血瘀配桃仁、紅花、川芎、丹參。寒邪內盛加細辛、附子、桂枝。

化飲(利水)寧心法

用於「水飲凌心」,心陽不振,而致心悸怔忡、水飲泛溢肌膚,形成水腫。可見於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臟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方選苓桂術甘湯。葯如川桂枝、茯苓、白朮、甘草、半夏、乾薑等。水腫尿少者,配溫陽益氣利水葯,如附子、黃芪、党參、防己、澤瀉、川椒目。水飲去後當用溫補心陽,健脾益腎,活血通脈從本調治。

清心開竅法

用於多種溫熱病「邪入心包」階段之神識昏迷,多屬急性熱病, 急性化膿性疾病、敗血症等有嚴重中毒癥狀者。方用萬氏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等清心開竅,並用清營湯清熱涼血解毒。葯如黃連、山梔、連翹芯、玄參、丹參、蓮芯、大青葉等。

鎮心寧神法

用於「心神不寧」,驚悸、貧血、失眠等症,可見於多種心臟病、心律不齊、神經官能症等。方用桂甘龍牡湯,藥用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等養心寧神;磁石、龍齒、牡蠣、珍珠母、紫石英鎮心,或另取琥珀研成粉劑調服。同時還當根據證候的虛實和具體情況,參用以上各法。

病案舉例

肺脹(肺心病急性發作伴Ⅱ度心衰)

張某,男,66歲,退休工人。

病史:反覆咳嗽、咯痰、氣喘30餘年,加重1月。曾在上海某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經中西醫多種藥物治療仍難阻止病情發展。本次因天寒受涼感冒而誘發咳嗽、氣喘、胸悶加重,入住當地醫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合併感染,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併心衰Ⅱ度呼吸衰竭Ⅱ型」,給予抗感染、吸氧、強心、利尿等對症處理,呼吸衰竭得以改善,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併心衰Ⅱ度的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來門診轉求中醫治療。

初診:喘咳不能平卧,痰多不能咯出,胸悶氣憋,呼吸困難,精神萎頓,語聲低微,怕冷,無汗,大便偏干,尿少色黃。體檢:體溫36℃,呼吸25次/分,脈搏103次/分,血壓112/70kpa,面色青紫如漆柴,唇甲紫黑,頸靜脈怒張,胸廓呈桶狀,雙肺滿布濕性羅音,手指呈杵狀,雙下肢浮腫,按之凹陷如泥,舌苔中部黃膩,舌質紫暗。舌下青筋顯露,脈細滑無力。血WBC6.8×109/L,動脈血氣分析:PO2 29.8kpa,PCO2 37.2kpa。辨證為痰瘀阻肺,氣不化水,水飲凌心,肺心同病。治以溫陽化飲,滌痰祛瘀,益氣活血。

處方:蜜炙麻黃5克,制附片6克,淡乾薑5克,葶藶子15克,蘇木10克,防己12克,生黃芪20克,桃仁10克,五加皮10克,潞党參15克,法半夏10克,澤蘭10克,澤瀉15克,萬年青葉1片,綠茶一小撮。

病重投藥,不宜日多,暫予3劑。每日1劑,分2~3次煎服。另囑注意病情變化。

二診:葯服3日,癥狀明顯好轉,精神狀態改善,面色、口唇、爪甲紫紺減輕,語聲稍能有力,尿量增多(1500毫升/日),但仍咳嗽少痰、胸悶氣急、畏寒怕冷,大便日行2次,質軟,兩肺濕羅音較前局限,雙下肢踝部輕度浮腫,舌苔中部浮黃薄膩,舌質紫黑轉為暗紅,脈細。葯已中綮,效不更法,繼守原意。

原方改熟附子片10克,木防已15克,生黃芪25克,加石菖蒲10克,法半夏10克以增強化痰作用。續服10劑,癥狀改善顯著,面部紫黑轉黃,口唇爪甲紫紺消退,稍有胸悶,喘息不著,食納知味,大便日行,小便量多。體檢:肺部聞及散在細小水泡音,余無特殊,舌苔薄膩,舌質紫,脈細。血WBC4.8×109/L,動脈血氣分析:PO231.6kPa,PCO2 34.2Kpa。葯證相合,故收效甚佳,然此病由來已久,難以根拔,還當繼續調治。治守原法,上方加沉香3克,陳皮10克續服。

按:陽虛氣弱,痰瘀阻肺是肺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急性發作期以肺腎陽虛為本,痰瘀阻肺,水氣凌心,心脈瘀阻為標。因此,治療當以溫陽化飲,滌痰化瘀,益氣活血為基本大法。儘管部分學者借用西醫學肺心病合併感染在糾正心衰的同時,首先要控制感染的觀點,倡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療,但本病病程久延,痰飲郁伏於肺,多數患者平時常表現為肺腎陽虛,痰瘀痹阻心肺的證候特點,每易外感寒邪,邪從寒化,故仍應審證求機論治,治療當重在「溫」字,通過溫通、溫化、溫補使陽復、飲消、氣順、血行,不宜濫用寒涼,以免使寒邪內閉,陽氣更傷,脈絡更滯,促使病情加重,當然若見有痰飲郁久化熱之象,亦可適當配伍清化痰熱之品,必以辨證為要。方中麻黃一葯,既取其發太陽之汗,以解在表之寒邪,更重要的在於與溫少陰之里寒,補命門真陽之附子相配以發越凝寒,通達陽氣,改善患者「缺氧」狀態;蘇木、桃仁、澤蘭、五加皮、木防己、澤瀉、萬年青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蘇子、葶藶子降氣滌痰平喘;党參、黃芪配蘇木等益氣活血,利水消腫。現代藥理證明方中麻黃、附子、澤蘭、蘇木、五加皮、党參、黃芪、萬年青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心肌收縮力、強心利尿,抗缺氧等作用,辨證之中寓以辨病選葯,使之融為一體,頗為獨具匠心。

胸痹(高血壓心臟病)

魏某,男,63歲。教師。

初診:患者有高血壓病史20年。心前區左側胸痛2月不愈,走路勞累時則痛劇,胸悶,痛呈悶塞狀,喜太息,心慌,口苦,大便正常。舌苔薄、舌質紅,脈弦滑數。血壓182/112mmH克,心電圖診斷為冠心病,供血不足。多次採用中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活血祛瘀葯無效。西藥服復方降壓片、地巴唑等,心前區疼痛仍然每日發作不止,服消心痛僅能緩解3~4小時。此為血瘀氣滯,心脈痹阻之證,擬以活血理氣,化瘀止痛為治。

處方:瓜蔞皮15克,紅花10克,甘草4克,炒玄胡10克,丹參15克,生楂肉12克,炙乳香6克,娑嚕子10克,失笑散10克(包),莪術10克,白檀香3克。5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後心前區疼痛明顯減輕,不需服用消心痛,舌紅苔薄,脈小弦,血壓180/110mmH克。上方去檀香,加鉤藤12克、白芍10克養肝熄風。

按:患者年過花甲,心氣無力推動血行,血流緩慢,瘀血隨之而成,血瘀必致氣滯,故行走勞累時胸悶胸痛更劇,瘀停胸府,胸陽失曠,則胸痛呈悶塞感,喜太息。故治用活血理氣、化瘀止痛法,葯取瓜蔞皮、娑嚕子、白檀香以寬胸理氣,氣行則血行。玄胡、乳香、莪術理氣化瘀止痛,失笑散、丹參、紅花、生楂肉以活血化瘀,更助止痛之效。歷時2月的胸痹心痛得獲顯效,提示病機重在血瘀氣滯,心脈瘀阻而非痰濁痹阻所致的胸痛,故屢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罔效,得失分明。從虛實辨證,心氣心陰虛弱為本,血瘀氣滯為標,然宗急則治標之訓,既可使標急癥狀緩解,為治本奠定基礎,且其效優於先本後標,表明對標本的權衡,關係到療效的好壞。若從辨病角度看,冠心病與高血壓並存,而心絞痛癥狀尤為突出,因此,治療必須針對這一主要矛盾。才能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那些年驚艷了時光的愛情電影
閑墨居小院的春天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