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斬了同樣開私塾的對手 理由還特別讓人折服

孔子斬了同樣開私塾的對手 理由還特別讓人折服

配圖 蔡志忠

1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叫少正卯的大V設壇講學,因為能言善辯,吸引了不少粉絲。

包括孔夫子門下不少學員,也都無數次被吸引過去。

後來,孔夫子升任魯國大司寇,掌管刑獄,一上任就判處少正卯死刑,並在宮門之外,當著大庭廣眾砍了他的腦袋。

當時,孔夫子的學生子貢進言到:「少正卯可是咱們魯國的大V啊,您隨隨便便就這樣殺了他,有木有太草率?會不會掉粉?」

孔夫子解釋說:「人有五種罪惡,屬於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範疇。相比之下,盜竊都不在其中,還算好一點的。第一種罪惡是心思通達但非常險惡,第二種是行為乖僻但固執不改,第三種是言辭虛偽卻蠱惑人心,第四種是知識淵博卻歪門邪道,第五種是做盡壞事卻認為理所當然。一般人只要具備其中一條,都難免要被君子殺掉,何況這個少正卯老先生一個人就具備了五種呢?」

語出《荀子·宥坐》:「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老王:此故事很可能假託孔子。

2

北宋元豐年間,蘇軾任浙江湖州知府時,依照慣例給皇帝上了一份《謝恩表》,其中有句個人色彩較濃的感慨之詞: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大體意思是,陛下知道我蘇某人適應不了時代變化,難以和王安石提拔的年輕幹部(蘇東坡屬於老派)一起共事;

既然我已經老糊塗了,乾脆讓我告老還鄉。

不料,被與蘇軾一向結怨的御史中丞李定抓了小辮,說他妄自尊大,包藏禍心。

參奏之中,說蘇軾有四大可廢之罪,其中就有與少正卯「五惡」高度相似的「言偽而辯、行偽而堅」。

無獨有偶,蘇軾的弟弟蘇轍彈劾政敵呂惠卿時,也同樣拿「誅卯事件」說事,指斥呂惠卿是少正卯之流,其罪該殺!

好在宋朝立國之初就定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國策,蘇軾和呂惠卿等人才有驚無險,躲過一劫。

3

元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已經被元朝俘虜且身為高僧的宋恭帝趙隰,因為懷念宋朝,寫了一首無言絕句,詩曰:

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

黃金台下客,應是不歸來。

元英宗看過此詩後,認為趙隰意在蠱惑江南人心、謀反覆辟,於是下詔將趙隰賜死。

4

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學問不高,年輕時當過和尚,參加過「賊」軍農民起義。

所以心理陰影面積超大,既見不得文人掉書袋,又對「賊寇光禿僧」等敏感字眼反感的不要不要的。

有一次,不識時務的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想拍馬屁,就在上書中用了「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讚美朱元璋。

但朱元璋不僅不買賬,反而牽強附會,硬認為「光」是指光頭,「生」就是「僧」,「則」與賊近音,是在罵他當過和尚、做過賊。

於是,倒霉的徐一夔很快就腦袋搬了家。

5

雍正四年,查嗣庭撈到一個去江西做考試官的肥差,從《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一句中掐出「維民所止」四個字做作文題目。原本是想歌功頌德,讚美大清朝土地廣闊,人民安居樂業。

但很不巧的是,當時正在盛行文字獄,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又敏感的有點神經質,因此「維止」二字就變成了「雍正」去頭。

出這樣的題目,查嗣庭自然要被定上詛咒當朝聖上的罪名。

結果好事變壞事,雍正不但將查嗣庭囚禁獄中、折磨致死,死後還進行了戮屍。

上面當然是民間傳說,清史稿記載,查同學確實出考題被抓到把柄,問題處在第四題「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這個「止」字上。

雍正四年是個非常動蕩的年份,年羹堯被殺,隆科多被撤職,這兩位是雍正奪位最核心班底,查嗣庭剛好是隆科多舉薦的,於是就借口乾掉了他,兒子16以上斬首,15歲以下流放,妻子與兒媳婦自殺,一女兒連坐流放,生死未卜,只留下一首詩:

驛亭題壁

薄命飛花水上游,翠娥雙鎖對沙鷗。

塞垣草沒三韓水,野戍風凄六月秋。

口讀父書心未死,目懸家難淚空流。

傷神漫譜琵琶曲,羅袖香銷土滿頭。

同時,浙江科舉停擺三年。

不可思議的是查嗣庭是金庸先祖的堂兄,

查家一直是名門望族,當年查嗣庭兄弟四人全是進士。

雍正一個念頭就能毀掉一個家族。

6

乾隆年間,寄居湖北的湖南漵浦瘋秀才劉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合稱,真是諷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醒來之後,到處宣揚自己是漢室後裔,要眾官扶持,還將這些夢話記述傳揚。

結果有人向官府告發,說劉三元包藏禍心、意在謀反。

起初,乾隆皇帝並不在意。

但新任湖北巡撫宋邦綏,憑著高度靈敏的政治嗅覺,再次把劉三元假託夢語、繕寫逆詞一案提起,說他能夢能寫、記憶力超強,絕對是個喪心病狂的反社會毒瘤。

這道上書觸動了乾隆帝的敏感神經,乾隆認為瘋話裡面未必沒有真話,特別是劉三元這樣的落地秀才,保不齊內心深處藏著一顆區分滿漢、反我大清的狼子野心。

於是,劉三元就這樣稀里糊塗的丟掉了性命。

是凌遲,

好在劉氏在湖南是個大姓,加上不久前的湖北歸州出了一個冤案,乾隆就法外開恩,放了劉三元的弟弟 侄子。

7

乾隆年間,江西省德興縣祝家村有個半吊子讀書人祝庭諍,雖然沒有什麼功名,卻痴迷於修身齊家。

一天,他心血來潮,決定編一本《續三字經》,作為孫子祝浹的私人版啟蒙教程。

後來,祝浹長大成人,在教兒子讀書時,想起了爺爺的《續三字經》,就打算也拿來教兒子。

祝家村裡有個名叫祝平章的二流子,曾經因為揮霍變賣村裡公產被祝浹告上縣衙。

祝平章懷恨在心,就千方百計搞到《續三字經》並進行了篡改。

比如,「發披左,衣冠更,難華夏,遍地僧」,本來寫的是元朝歷史,祝平章曲解為「衣冠更」是指改穿著,「難華夏」是華夏遭難,「遍地僧」是全部光頭,這就有了隱喻蔑視清朝的意思。

一切準備就緒後,祝平章將訴狀和他偽造的物證《續三字經》遞交到江西巡撫郝碩的大堂上。

郝碩見案情重大,立即奏報朝廷。不久聖旨發下,祝庭諍被開棺戮屍,祝浹被立即斬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調侃」的一首宋詞,簡直是段子手一般的存在!
此人是宋朝有名的「清廉」宰相,但他喝一碗湯,都要殺一百隻雞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