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信仰·親情·社工

信仰·親情·社工

《米花之味》,中國內地第一部出現社工角色的電影,攝於雲南傣族滄源。作為一位偽影迷,我首先好奇的是,這個片名什麼意思?

米花

一種傣族傳統食物,又稱「烤崩」。雙江傣族每年潑水節前都要製作「烤崩」,做法是糯米蒸熟、晾乾、浸紅糖並炸脆而成,味道香、脆、甜,顏色金黃,油而不膩,是款待賓客的美味佳肴。導演在一次路演說,米花在傣族寓意團圓、祈福。

米花在片中出現了至少三次。

一次是在山神的表情里

村裡小孩生了重病,長老、村民和社工一起去向負責祭祀的婆婆求助,他們相信她很靈,她也自稱「山神」。當所有人虔誠又好奇地圍著「山神」等待解答,她先是閉目良久,睜眼後第一件事是喝了杯東西,然後滿臉痛苦和不滿地說:

你們這裡的米酒米花都變味了!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接著她表示自己只是個小小的山神,幫不上忙,村民應當去拜石佛。長老抽著水煙,喃喃道,「我們五年沒有去拜石佛了,那邊在開發旅遊。」

正當大家歡歡喜喜準備著潑水節時,小孩病死了。

米花在影片里是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它是「舌尖上的傣族」。影片的宏觀線索是傳統村落與現代化的關係。「山神」是最了解傣族的信仰、禁忌的人,她嘗得出米花的味道純正與否,並由此覺察到寨子發生了不好的事情。她的這個判斷或許沒有科學根據,但是不能否認那是一種敏銳的文化力。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民立刻聯想到,近些年村民忙於開發旅遊業的經濟建設而耽誤了拜神,村裡小孩的重病不治就是一個信號。如果不恢復民間信仰,恐怕會有更多不利的事情發生。

吃一口米花,民間信仰對金錢追求產生了震懾力。在此之前,人們關心的是怎麼對城市人投其所好,捉土蜂養蜂蜜、做太陽能三輪車、挖玉石……花樣百出。甚至有人提到要把風景最美的那座供養山神的山開發出來,派幾個女人上去當服務員,好讓城裡人來旅遊。女人不能上神山?沒關係,搞個儀式就好了嘛!金錢當前,神也得開路。

一次是母女的油鍋里

母女準備寨子里過潑水節的事物,一起炸米花。兩人圍著油鍋相對而立,一人手持一對長筷,把半熟的圓餅型米花浸入油鍋——把浮起的米花壓在油鍋里炸脆——翻面再炸——撈起,母女倆配合得如此默契。

在此之前,外出務工的母親剛從城市辭工回來,跟女兒衝突不斷。她們冷戰、衝突、摩擦、和好的一連串事件看似雞毛蒜皮,其實品味下來,無不是大時代在給小人物搭台唱戲。母親為女兒設想的未來是走向城市,因而她十分焦慮女兒的學習,「你不知道外面競爭多大」,甚至威脅女兒「你將來到城裡做清潔工都沒人要」。即使整個影片里沒有一個鏡頭是關於母親在城裡打工的,但通過她對孩子成績的焦慮感——也是無數城市父母的焦慮,觀眾完全可以腦補這些。然而,從而去過城裡的女兒並不覺得去城裡有多好,她只感受到母親對她無窮無盡的不滿和壓迫。母女的和解發生在她們參與潑水節的過程里,女兒訝異地發現媽媽的舞姿十分優美。母女一起跳舞、一起炸米花、一起在深幽鐘乳洞起舞紀念病亡的同學,兩顆漸行漸遠的心再次走近,親情的味道瀰漫開來。

炸一塊米花,母女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彷彿煙消雲散。原來,母女關係的張力是兩種文化的張力啊。能黏合著瀕臨破碎的親子關係的,並不是那成為城市裡人上人的海市蜃樓,而是母女真實的陪伴。

第三次是在社工的手裡

村裡準備潑水節食物,一個長輩用長棍錘糯米,另一個人需要跟著錘的節奏,一下一下地把手伸進盅里把攪動糯米。一男青年過去攪糯米,他很不熟練,被棍子戳得嗷嗷叫。社工上場了——他走上前,替了男青年的位置。嘿,他攪糯米可熟手呢,真正幫得上忙。

社工在片中出鏡時間不長,但在我看來,他是片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村內的公共事務他基本不缺席。村裡固然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卻有大量留守兒童,醫療條件相對簡陋。這個髮型很Rock的社工不只是出現在村民的日常生活,組織村民辦聯歡晚會、跟村民籌備潑水節、動員葉喃來當社工。社工更出現在村民遇到困難之時。

村民外出務工,村民誰人照顧?影片里政府的角色似乎是很弱的,醫療資源、教育資源的投入不足,社工則前來補位。要我來看,喃湘露的病故並不是村民愚昧迷信、不信醫學,而先是經濟的困窘使得父母外出務工,女孩缺少照顧導致延誤治療,再是當地醫院對她的病情無能為力,而大醫院路途十分遙遠。得知女生得了急病,社工去勸說長老儘早送她上大醫院,並承諾在村裡開展募捐活動籌集資金。村里長老決定先去向「山神」求助之後,他也跟著一起去,很尊重地跪坐在人群外圍。他舉辦的募捐活動不只是動員了村民,還把麵包車、拖拉機、水牛全用上了,掛上「傳遞愛心、拯救生命」的標語。女生病逝了,募捐志願者找社工要誤工費,長老找社工要他把村裡支出給女孩看病的錢還上。隨便一個社工看到這些,怕是要驚嘆兩聲:天啊,一個社工要應付這麼多?!

我很喜歡的一個鏡頭,是影片最後社工跟村民一起上山跳舞拜石佛,這是村民對一個年輕生命的集體悼念和療愈儀式。人們五年沒來拜過石佛了,寺廟門口掛著「今日休息」。怎麼辦?社工一點也不泄氣,他跟村民在半山腰的空地上吹了一會風,然後站起來說,「來都來了,在哪裡跳,石佛都會看到的!」邊說著,邊敲起了鼓。這一幕或許很平淡,卻讓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堅韌的信念。宗教信仰與社工的信念,在此交會。

最後,我想說一下片里有個角色讓我印象深刻的,他是一位鄉村教師,但承擔了學校社工的工作,篇幅有限就不詳細講他了。只說一句:這個人貢獻了全片50%的笑點。

各位同工,無論是通過影院——應該這兩天就會下線了——還是通過視頻網站,都不要錯過這部全國第一部包含社工角色的院線電影啦。

沒準,一千個同工,能品嘗出一千種米花之味。

反壓迫社工

一個堅持公義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反壓迫社工 的精彩文章:

TAG:反壓迫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