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風通絡,解痙止痛
養生
04-25
耳和髎穴
出處:《針灸甲乙經》
釋義:禾,五穀之代稱也,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髎,孔隙也。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 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後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 般,故而得名。
位置:在側頭部,當鬢髮後緣,平耳廓根之前方,顳淺動脈的後緣。
取穴:正坐或側伏,在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鬢髮後緣之動脈搏動外取穴。或側坐位,在頭側部,鬢髮後緣,耳根前1寸處,按壓有酸脹感。
主治:頭痛,耳鳴;牙關緊閉,口喎。
配穴:
配下關、合谷治牙痛、下頜關節炎。
配太陽、顴謬、絲竹空治口眼斜。
配牽正、地倉、四白、陽白治面癱。
配印堂、列缺治鼻衄。
配風池、太陽治偏買痛。
配聽宮、翳風有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
配頰車、地倉,陽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主治面神經麻痹。
配太陽、印堂、足臨泣有祛風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操作:斜刺0.3~0.5寸;可灸。


※花粉過敏不用慌,時時艾來幫你忙!
※胃下垂,腫么辦?用艾灸啊!
TAG:時時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