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我們在回憶中擁抱新年·雪花白,桃花紅

讓我們在回憶中擁抱新年·雪花白,桃花紅

金達亨商城杯

「年味里的廣豐」徵文揭曉

一、大賽評論

讓我們在回憶中擁抱新年

——「年味里的廣豐」徵文側評

祝成明

過年是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回家的路上總是行人攘攘的。中國人講究過年時一家子要團團圓圓。所以,不管遊子遠在千里萬里,有錢沒錢,擠火車,坐大巴,上飛機,大家紛紛從天南地北趕回家過年。年味就是相思和鄉愁,就是團聚和親情,就是黑白照片上泛光的童年記憶,就是紛繁俗世中值得品味的那壺老酒!

春節,是農耕文明非常重視的節日,它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盛典,承載著很多中國人的民族理想:祈福、辟邪和團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千年以來,流逝的是歲月,不變的是濃郁的年味。廣豐光陰文化促進會藉此機會,舉辦了金達亨商城杯年味徵文,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短短的幾個月,廣豐的作者踴躍來稿,書寫了各自心中的年味和記憶,從40後到90後的寫作者都有話要說,有故事要講,有情感要抒發,異彩紛呈的文本為我們刨出了掩埋在時間之下的隱秘之「根」,也為我們找到了一條通往家園的「還鄉之路」。沐沐的作品《年是一個輪》以其翔實的事實,敏銳的感覺,陌生化的語言,飽滿的情感和精彩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自己和家人生存狀況的審視,文本所具有的厚度和靈敏度,讓此文從眾多的稿件中凸顯出來。「墨斗般的燕子呼地飛進來,尖細的喙銜著濕泥或草莖,它在樑上斂翅,或凌空撲棱,將泥草糊在已見雛形的「碗」上,後又飛出,如此一趟又一趟。這是春天燕築巢。」開篇不凡,初讀下去就立即吸引了我,激起我的閱讀興趣。作者以「燕子」自喻,每年長途奔襲在背井離鄉和千里還鄉的輪迴中,「年是一個輪」,是滾滾的車輪,也是周而復始的年輪,生活如此,世界萬事萬物何不如此?「年就是一個圓,我們在起點不斷出發,其實就是在不斷回歸,當我走得越來越遠,是不是也離家越來越近?」在沐沐的追問中,這個「年味」是無比矛盾的,也是相向而成的,是出發和回歸、飄遠和逼近,甜蜜又憂傷,飽滿又悵然,人生就是要在這個悖論中完成統一和融合。多年來,我對廣豐的散文寫作一直比較關注,惜乎近年來後繼乏人,新鮮的、不拘一格的、有爆發力的年輕作者遲遲沒有在我的視野中出現,沐沐對於寫作有自己的理解和虔誠,讓我看到了希望。假以時日,希望她能早日抵達自己的文字高度。

徐輝生老師是我的老朋友,寫作多年,功底紮實,生活閱歷豐富,寫這樣的文章對他來說可謂是駕輕就熟。《從年俗飄來的年味》一文中回憶起作者小時候農村的年味,保存了珍貴的民間文化的記憶。我們知道,民間文化指的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古往今來就存在於民間傳統中的自發的民眾通俗文化。著名作家、民俗文化專家馮驥才認為,所謂「民間文化」是相對於「精英和典籍文化」而言的,是人民大眾用心靈和雙手創造的文化,是人民大眾自發創造、滿足自己的一種生活文化。它積澱深厚,博大燦爛,並且與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深深相連。我們平常所說的「民間文化遺產」主要是指農耕社會積澱和遺留下來的文化財富。我們為之自豪的中華文化從來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蘊含中華民族精神思想傳統的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是表現民族情感和特徵的民間文化。精英文化是一種「父親文化」,給我們精神和思想;而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賦予我們情感和血肉。然而精神和思想也是在有情感和血肉的前提下才會產生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間文化孕育出來的。就是屈原、李白,也是《詩經》陶冶出來的;就是王維、吳道子,也繼承著岩畫、壁畫的血脈。因而大作家馮驥才稱我們的民間文化為「母體文化」。當然,徐輝生老師寫的年味文字也與母親有關——

比如臨近過年的臘月廿三是「灶司公(灶王爺)上天」,從臘月廿四日開始,母親便忙著蒸年糕、磨豆腐、壓米焦、炒番薯干、清洗傢具、洒掃房子。……「豆腐」與「年糕」是廣豐人過年十分看重的兩種食物,再窮的人家都要置辦一點。因為過年一定要吃這兩種食物。吃了「豆腐」,寓意來年會更「富」;吃了「年糕」,寓意來年會更「高」。廣豐的「年糕」有兩種,一種叫「灰鹼糕」,一種叫「糖糕」。

還有關於殺年豬和吃「殺豬酒」、「請年」、請「太公」和貼「春聯」的風俗。更有意思的是,每年過年前,母親就要把南瓜搬到屋外去。我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她說「南」與「難」同音,搬走南瓜,就是要驅災避難,迎春納福。過年的重頭戲自然是吃「年飯」。吃年飯大多數人家都關著門,以防「年」這個怪獸闖進家門帶來不祥。吃過年夜飯,一家老少要「守歲」。大人說,誰坐得越久,誰就越長壽。等著新年正月初一的到來……還有拜年等等詳盡的習俗,可謂是廣豐農村過年的一幅「年味圖」,這些知識和細節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也許是相當陌生的。我們現在來溫習一下,不也是一種對於「鄉愁」的尋找嗎?

余敏的《除夕「歡樂頌」》寫了過年一家人團聚的故事,展現了老媽的勤勞和細心,搞衛生,精心給一家人準備食物;老爸也在過年時喝點小酒,然後就是大家向雙親彙報成績,一家人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大人和大人聊興正濃,「故事下酒」,小孩和小孩吃好後,聚眾玩起了電腦遊戲。一大家人其樂融融的情趣洋溢其間,溫馨,幸福,這是年味的主題。一改年味文章的歡樂和祥和,楊臻的《妮子的年》卻是缺憾、憂傷的,六歲之後的妮子再也沒有看到過爸爸媽媽,她過年最大的願望就是期盼爸爸媽媽能夠回家。她聽著同齡的小朋友唱著歌謠,自己鬱鬱寡歡,滿腹心事——

「妮子只希望菩薩神靈可以保佑她的父母早日歸來。時間久了,她對父母的記憶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她特別害怕忘了父母的模樣,也害怕自己長得太快,讓父母不認識。她想用過年裡所有吉祥如意的祝福喚回父母,可為什麼父母總是不會歸來呢?

「沒有父母的年,讓她不再期盼,更無法興奮。都說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每次看著別人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過新年。她就更想念父母。不知道父母會不會想她呢?難道他們就一點也不想家嗎?不想回來嗎?……歲末的暖陽能照著她一路回家嗎?」

文章在最後一句的反問中結束,我們被攪起的失落和憂傷的情緒漸漸漫漶開來。也許,我們永遠不能滿足妮子的願望,包括菩薩。我們只能用文字安慰妮子幼小的心靈,甚至不能。「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妮子的一生註定要承受這一切沉重。

鄭宜良的《別樣的年味》一文,真實,獨特,新穎,寫出了一位公安幹警對於「年味」的獨特理解,那是用工作經歷寫就的文字,與眾不同,顯示出角度和題材上的優勢。

「除夕這一天,歷來是派出所最忙的一天。按農村的習俗,沒有了結的事情,在吃年夜飯前是要做個了結的。於是乎,債務糾紛、感情糾紛、鄰里糾紛、家庭糾紛紛至沓來。換上警服,帶好裝備就在值班室嚴陣以待。報警電話就像一個恐怖的炸彈,你知道它會響,但是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響,是下一秒,還是下一刻。此時值班室很寂靜,偶爾傳來外面的鞭炮聲,打破這種寂靜。

「電話總是在你不注意的時候響起。警情就是命令,命令是你所不能抗拒的。這時收拾好心情,開始處警之旅。東村甫定,西家又起,如此接踵而來,一直要忙到大家都吃年夜飯,這個時候嗓子已近干癢。年夜飯大抵是不能舒服地享受,就近找一個熟人家,蹭一餐飯吃,而後又匆匆回單位。……晚上十點鐘的時候,照例要去寺廟執勤。」

結尾那一句也很棒,「打開窗,推開門,陰霾多日的天空有了久違的陽光,火焰燃燒一般」,工作雖累,卻也充實。

楊光武的《歲末記系列》,寫得全面,以點帶面,寫出了「年味」的濃郁,「殺年豬」、「新年開門炮」、「過年請太公」和「蒸糖糕」等習俗充分展示了農村過年的盛景,可以與徐輝生老師的文章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張燕敏用一件毛衣詮釋了她的新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過年擁有一件新毛衣,對於一位十一歲的小女孩來說,具有無比的吸引力,《紅毛衣里的年》寫出了小女孩對於美的追求,對於母愛的感恩,對於未來的憧憬。這件「紅毛衣」里一定染著新年的色彩,飄著新年的味道。徐衛清的《遠去的故鄉》裡面重點寫了村中的那口「水塘」,「歸來夜裡,我又夢見故鄉那口水池:我在池塘這邊,鄉親們站在池塘那邊,氤氳水汽模糊了彼此的身影。我拚命喊著,叫著,跑著,追著,可始終無法衝破這乳白色的水霧。或許,長久漂泊的人,與故鄉橫亘著一個永恆的閃爍背影。」「水塘」如一面鏡子,照出他心靈深處的思念和鄉愁。這年味,就是水塘里波光粼粼的水,一年四季蕩漾著,別有意蘊。嚴淑英的《最濃的年味,是娘》一文,文章不長,卻寫得感人,真摯,寫出了濃濃的母女情,「我的年,從與娘同睡一床開始,到回自己屋一個人睡為止,十天左右」。有一個細節很感人——

每晚睡覺的時候腳是冰冷的,不敢把腳放在娘邊上,娘總是拉過我的腳抱著,還抱怨:「你的腳怎麼這麼冷啊?」

……

正月初八以後,家裡的「客人」們陸陸續續出門了,搬回屋睡的那天,娘有些不舍。

「不陪我睡了?」

「陪,等下一個過年吧!」

年味裊裊,似乎意猶未盡,等待還需要一年。這一年是漫長的。

余武軍的《「壓歲錢」去哪兒了》,最難的是領長輩的壓歲錢,「必須說幾句祝福的話,而且不能帶重樣的。哥哥姐姐佔了年齡優勢,總是在我之前開口,恭喜發財、萬事如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我小小年紀愁出了皺紋。」是不是也很有趣啊?葉衛華《母親·年俗·年味》寄託了對母親的哀思,年味也是悼念,「母親已經連續兩次缺席除夕這個大團圓的席位了。不知在天堂的母親,感受到了這人間的年味沒有,作為兒子卻因為缺少了忙碌的您,這年味無形中淡了很多!!!」此情此景,唯有思念,想起母親的點點滴滴。

本次徵文中,也有不錯的詩歌作品,余宏才的組詩《尋找一柱香火的去處》選取了幾個代表性的抒情點,渲染出年味的醇香和溫馨,「所有的生隨風而逝/所有的死隨土而安」(《祭祖》),這兩句就寫盡了世間的所有悲歡離合,也許,這就是香火的最好的去處。

因時間和篇幅有限,不能對更多的優秀之作一一點評,甚為抱歉,讀者還是去看看原文的鏈接吧。縱觀「年味里的廣豐」徵文的全部作品,涉及的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內容之豐富,筆法之靈活,從多層次、多角度、全面地記載了廣豐大地的民間傳說、民間風俗、舊時風物、歷史故事和現代盛景,可謂是一部廣豐的民間文化史,一幅壯闊悠遠的新「清明上河圖」,一條廣豐人「返鄉」的必經之路。這對廣豐民間民俗文化的發掘、保護和搶救意義深遠,功勞巨大,值得點贊。

時代愈往前,人離簡素、質樸愈遠,然而也更希望返樸歸真,找到心靈的家園。廣豐作為我們的故鄉,文章所書寫和提供的,全部是濃濃的、揮之不去、縈繞心頭的年味。年味也是鄉愁。德國詩人諾瓦利斯說:「哲學其實是鄉愁,是處處為家的渴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具體的鄉愁。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種對家鄉眷戀的情感狀態。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遠離故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在家學習、創業和生活的吾土吾民,也會對自己家鄉的前生今世充滿疑惑和興趣,對腳下的這片土地心懷熱愛和感激。「鄉愁」幾乎是所有藝術作品的一個母題,民間文化更是「鄉愁」的集中地和展示台。隨著歲月的流逝,廣豐的年味更好地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的舊事物的懷念,對鄉土遺風古韻的記錄和留存,對寫作者童年的記憶和思念,成為我們尋找家園的一個精神向度。

高速行駛的時代列車將一些美好的東西拋在風中,我們需要將它們一一撿拾,擦去歲月的風塵和歷史的污垢,留存心中,那麼,留住年味,留住鄉愁,留住歲月,留住懷舊,留住熱愛就成為了可能。我們在懷念中找到了力量。

二、大賽寄語

雪花白,桃花紅

兩個月前,我們都在期待銀白的雪花天上來,異鄉的人向著家鄉的方向,一路奔赴,只為團圓,空氣里,滿滿的,是冬的氣息、年的味道。

兩個月來,我們批閱年味徵文,也批閱金黃的油菜花、火紅的桃花,一路春光,一路陶醉,視野里,盈盈的,是春的生機、花的香氣。

年來年去,春至春往。有些記憶,揮之不去,比如年味,年年盼來又送去,就如一片雪花白,飄來,化了,又期待;有些記錄,歷久彌香,比如承載年味的文字,那些消失或清淡了的年味,會在紙上復活,一如一樹桃花紅,開了,飄香,讓人回味。

雪花白,桃花紅,時令在催,我們在走。2017年除夕前兩三天,執行主編張燕敏、余武軍一夜之間各自拿出了「年味徵文」文案,整合後即時推出;光陰文化促進會新合作單位――金達亨珠寶商城負責人王華強第一時間決定冠名,提供獎勵;年屆七旬的劉孝行老校長第一個寄來久違的年味《炒發豆》……

春節假期並沒有消磨投稿者書寫的熱情:從90後到40後,一個一個年代的年味被引爆;從六七十年前到眼下,一次一次的年味在聚集。遠逝的年味、沉重的年味、喜悅的年味、時尚的年味……一樣的年裡,不一樣的年味,一一在文字里呈現,成為這新老交替的兩個年之間一道別樣的年景。

歷時兩個月,50餘篇徵文,有很多感謝的話要說:感謝冠名方,一起搭建了這個展示年味的大賽平台;感謝作者們,驅動熱情也驅動筆,捧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年味;感謝讀者們,不但閱讀而且分享看中的年味,給作者、編者以動力;感謝余武軍、張燕敏、周莉莉三位執行主編,總佔用個人業餘時間精編來稿;感謝評委,尤其周亞鷹,公務繁忙,但為了「了解廣豐寫作群體現狀」,還是參與了評分,還有遠在東莞的祝成明,凌晨兩點多發來大賽評論;這次評委陣容有變化,原因有二,一是經費有限,二是為鍛煉年輕團隊,初選入圍作品由光陰文化促進會編輯團隊完成,執行主編也參與了獲獎詞的撰寫,目的就是多給年輕人鍛煉的的機會,壓壓擔,好成長。

雪花白過,新年已去;桃花紅過,春天將逝。而這些停留在2018年新春的關於年味的文字,會永久地留下來,這是我們一起走過的痕迹。

本來我們準備順其自然發布評選結果的,因為大家都忙,評論、獲獎詞、寄語都需業餘時間抽空來寫。但祝成明今天上午在微信群里的一句「今天是世界讀書日,評獎結果發出來很應時」,催促我們臨時趕寫部分文字,只為與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同行。

執筆人:劉詩良

2018年4月23日

三、大賽評委(排名不分先後)

周亞鷹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影視家協會會員。 《散文選刊》《海外文摘》簽約作家。江西省上饒師院文傳學院客座教授。上饒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作品見諸於《人民日報》《海外文摘》《特別關注》《散文選刊》《戲劇電影報》等。作品獲十多項國家級獎項,入選多個選本,多篇文章列為各種考試試題。

出版《我是城管》《非魚居隨筆》《流水人生》《廣豐民謠》《紅土地黃土地黑土地》等多部專著。 編劇30集電視連續劇《油菜花香》。

代表作:《我是城管》流傳至多個國家;電視劇《油菜花香》廣泛傳播。

央視、東方衛視、星空衛視訪談嘉賓。百餘家媒體對其人其文深度關注。光陰文化促進會總指導。

祝成明

男,1973年7月出生,江西廣豐人,文學碩士,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做過10年鄉下中學教師,也曾做過群藝館職員、報社記者、雜誌編輯。現居東莞。已在《詩刊》《青年文學》《詩歌月刊》《詩選刊》《北京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山花》《星星》《詩潮》《青海湖》《星火》《文學港》《散文詩》等報刊雜誌發表習作600多篇(首),有詩文入選各種選本,獲獎若干。已出版詩集《河流的下游》、散文集《九樓之下的城市》。光陰文化促進會指導、副主編。

劉詩良

新聞專業中級職稱。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當過教師,干過記者,做過廣告。有歌詞、散文等在《詞刊》《歌曲》《江西日報》《江西青年報》《散文選刊》《涉世之初》《光華時報》《上饒日報》等報刊發表,歌詞《十六歲的天空》譜曲入選「全國少兒歌手電筒視大賽推薦歌曲100首」並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散文《銅鈸山的風骨和美》獲「美麗中國 尋夢江西」全省首屆旅遊美文徵文大賽一等獎。有新聞稿件在《人民日報》《江西日報》等媒體刊播,新聞作品曾獲江西新聞獎二等獎。在江南都市報主辦的江西省首屆成語聽寫大賽中獲亞軍。上饒日報社、上饒新聞網首屆博客大賽總冠軍。光陰文化促進會主編。

張保華

上饒市廣豐區人,教師,喜好閱讀,耽于思考,愛玩文字。發表過詩歌,散文,小說。光陰文化促進會副主編。

劉羅華

人稱小羅子,上饒市廣豐區排山人,熱愛旅遊和筆端的行走,有作品在報刊雜誌和自媒體亮相。不談興嘚嘚的人生感言,也沒有實嘟嘟的頭銜炫耀。風雨人生,只願添一份溫暖。光陰文化促進會副主編。

四、徵文大賽獲獎名單

一等獎(1名)

沐沐《年是一個輪》

獲獎詞(祝成明撰寫):沐沐的出現對廣豐的散文寫作是一個異數。

沐沐的作品《年是一個輪》以其翔實的事實,敏銳的感覺,陌生化的語言,飽滿的情感和精彩的細節描寫,完成了對自己和家人生存狀況的審視,文本所具有的厚度和靈敏度,讓此文從眾多的稿件中凸顯出來。「墨斗般的燕子呼地飛進來,尖細的喙銜著濕泥或草莖,它在樑上斂翅,或凌空撲棱,將泥草糊在已見雛形的「碗」上,後又飛出,如此一趟又一趟。這是春天燕築巢。」開篇不凡,初讀下去就立即吸引了我,激起我的閱讀興趣。作者以「燕子」自喻,每年長途奔襲在背井離鄉和千里還鄉的輪迴中,「年是一個輪」,是滾滾的車輪,也是周而復始的年輪,生活如此,世界萬事萬物何不如此?「年就是一個圓,我們在起點不斷出發,其實就是在不斷回歸,當我走得越來越遠,是不是也離家越來越近?」在沐沐的追問中,這個「年味」是無比矛盾的,也是相向而成的,是出發和回歸、飄遠和逼近,甜蜜又憂傷,飽滿又悵然,人生就是要在這個悖論中完成統一和融合。

多年來,我對廣豐的散文寫作一直比較關注,惜乎近年來後繼乏人,新鮮的、不拘一格的、有爆發力的年輕作者遲遲沒有在我的視野中出現,沐沐對於寫作有自己的理解和虔誠,讓我看到了希望。假以時日,希望她能早日抵達自己的文字高度。

二等獎(2名)

徐輝生《從年俗飄來的年味》

獲獎詞(周亞鷹撰寫):徐輝生《從年俗飄來的年味》從他經歷的「50多個年」里復原廣豐鄉下過年習俗:「灶司公上天」「蒸年糕」「磨豆腐」「殺豬酒」「三牲請年」「請太公」「寫春聯」「搬南瓜」「年夜飯」「守歲」「出行」「正月禁忌」「拜年」……一項項,一樁樁,都是經歷過的人滿滿的回憶,也是廣豐鄉村世代相傳的年味,它們是經歷者的年味回憶錄,也是後來人的年俗教科書。年俗在記憶中存留,年味在文字里飄香。

余敏《除夕「歡樂頌」》

獲獎詞(張保華撰寫):年味都去哪兒了?許多人對於過年,都有這樣的疑問。是的,社會發展到今天,早已脫離了農耕時期社交的封閉和物質的貧瘠,人們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擴展。但是,漸淡的年味帶給了人們無法言表的失落感和虛無感。余敏的《除夕「歡樂頌」》,引導人們對年味的深層認識,「年是團圓,是歡聚,是忙碌生活的承上啟下,是繼往開來的莊重儀式。」文章呼之欲出的家人除夕歡聚場面,讓讀者體會到,即使過年的方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莊重的儀式感,才是中國年永恆的主題。

三等獎(3名)

楊臻《妮子的年》

獲獎詞(劉羅華撰寫):妮子能拼盡全力抓花同班男生的臉,那是因為對父母的思念已經太久太久,埋在心裡的疼痛一朝被人揭露,就好比有人冷不丁地撕裂妮子的傷疤。面對刁蠻婦人的辱罵,妮子又敢直面還擊,可見這一把撕裂的傷口有多痛?當看到「爸爸媽媽,你們快回來吧!我不是野孩子,我會很乖的,我不吃零食,也不買新衣服了。」這是一段發自孩子內心的呼喚,讓讀者讀到了悲涼與無奈。

作者是一名教師,對孩子有特別的感情,能抓住孩子的動態、孩子的心情去描寫,且畫面感相當豐富。最後,妮子拿回了那一刀帶骨頭的肉成了文章的主題大意,充分刻畫了一個沒有父母的孩子在年味里的慘白畫面。

作者描寫手法新穎,雖然文章中沒有太多的孩子感受,但一字一句已經讓讀者有了無法逃脫的憐愛之情,結尾的那一句「歲月的暖陽能照著她一路回家嗎?」更加讓人心情沉重,也恰恰體現了一名人民教師對孩子的無比關愛。

鄭宜良《別樣的年味》

獲獎詞(張保華撰寫):當人們急著趕回家團聚時,他們卻離開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當濃濃的年味在人們心裡持續擴散時,他們心裡裝的是百姓的安全與祥和,求的是能睡一個安穩覺。人民警察鄭宜良的《別樣的年味》,把我們帶入一位普通警察的內心世界。年對於他們來說,是默默付出,是責任擔當。這《別樣的年味》,字字有情、句句真誠,格調高蹈,血肉豐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楊光武《歲末記》

獲獎詞(周亞鷹撰寫):楊光武的《歲末記》打開了一個異鄉人記憶里的年,也打開了2018新年廣豐人的年味記憶。他的《殺年豬》《開門炮》《請太公司》《蒸糖糕》系列年味,從他客居的浙江省台州市出發,陸續登陸光陰文化促進會微信平台,挑動了新舊年之交人們回憶的神經,並登上了「大美上饒」「上饒旅遊」等廣豐區外的網路平台,在更大範圍播撒廣豐年味馨香。

優秀獎(5名)

張燕敏《紅毛衣里的年》

獲獎詞(余武軍撰寫):張燕敏《紅毛衣里的年》,書寫的是童年的一件新的紅毛衣,復原的是一代代人關於新年新衣的回憶:從盼新衣到看母親趕織毛衣,從穿上新衣到新衣帶來的愉悅,《紅毛衣里的年》,是一個女孩的兒時年味,是一個女兒對母愛的回憶。紅紅的毛衣,由母親濃濃的愛編織而成,格外溫暖,格外鮮艷;紅毛衣里的年,因為浸滿了母愛,格外難忘。

徐衛清《遠去的故鄉》

獲獎詞(余武軍撰寫):鄉愁是動人心魄的年味。一個遠離故土的遊子,他返鄉時目之所及,均似曾相識又面目模糊,但依然著迷:長著水草的池塘、井欄光滑的老井、蒼鬱的老樟樹、暮色中的炊煙、荒野里的驛亭、兩眼泛出歡喜光澤的老鄉親、相見不相識的稚童……故鄉仍在,故鄉遠去,故鄉依稀在夢中。故鄉的味道,是鄉愁的味道,是成長的味道,是異鄉遊子返鄉時感受的第一重年味。

嚴淑英《最濃的年味,是娘》

獲獎詞(劉羅華撰寫):作者開門見山地將年味做了個總結。從與娘「秉燭」夜談那段開始,我們讀到了父輩的艱辛,同時也感受到作者與娘親的親密之情。當話鋒轉到過年是娘的舞台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勤勞、管事的娘,她辛苦的是高興,牽掛的是家庭。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就是娘的新年願望,這願望充分體現了一個家長迫切希望兒女成家的心情,作者在這個環節上沒有表態過什麼,只留下了一句「於是心中又開始巴望著這年趕緊過完」,有意讓天下單著的人們各自去感受。

作者語言通暢,簡潔,讀這樣的文章有一種拉家常的享受,特別喜歡文中的「有字目、張三、李四、王二麻、七大姑八大姨」這樣通俗的用詞,在領略不同年味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濃濃的鄉情之味。

余武軍《壓歲錢去哪兒了》

獲獎詞(張燕敏撰寫):過年,「壓歲錢」是必嘮的一個話題。余武軍的這篇《壓歲錢去哪兒了》,表露了自己的獨特心理歷程,寫出了自己甚至是90後對年的獨特感受。

孩童時代的壓歲錢要「上繳」,這種只有所有權沒有使用權的壓歲錢讓他小小年紀感到無奈。本以為長大了就可以爭取到壓歲錢的「使用權」了,可父母一通電話卻毀了一個少年對「年和壓歲錢」的美好憧憬,「爸爸媽媽今年就不回家過年了……」「被我一起扔掉的,還有那份我努力一個學期取得的全班第一、年級第七的成績單。」看似風輕雲淡的描寫,讀來卻更令人唏噓。

一年年的過去了,時間似乎成了一帖最好的膏藥,漸漸熨平了他少年時期的傷感。現在,他心智成熟,對得不得到壓歲錢並不十分關心,對拿壓歲錢要說客套話仍十分反感,甚至開始質疑傳統的丟失,但一句——「那行,爸,明年我給你發壓歲錢」,表明了他的傳承和擔當!

壓歲錢一直都在,父輩對子女的愛以及子女對父輩的愛一直都在!

葉衛華《母親·年俗·年味》

獲獎詞(張燕敏撰寫):我們常常在想,我們常常在問——年是什麼?答案可能不盡相同。

但在年中關乎母親的記憶每個人大抵是相同的吧,母親掃房,母親蒸糕,母親準備「三牲」,母親端上年夜飯……葉衛華老師的《母親·年俗·年味》不僅細緻描述了母親生前在年中的種種忙碌的情形,更是在這種追憶中寄託了自己的哀思。母親的聲音和身影都猶在,但「母親已經連續兩次缺席除夕這個大團圓的席位了」,讀來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這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心酸和苦楚吧,所以,有母親在忙碌的年是幸福的,每一個做兒女的都應該珍惜!

網路人氣獎(2名)

毛小晶《朋友圈裡的年味》

獲獎詞(周莉莉撰寫):毛小晶《朋友圈裡的年味》展現年味視角與眾不同,時代在変,年味的呈現也體現了時代發展特徵,過年喜慶團圓的氛圍也不再局限於鄰里,打開朋友圈,各種曬吃的,曬喝的,曬樂的······朋友距離再遙遠,你也能感受到這溢滿屏幕的幸福快樂。

劉瑛《親情最濃是過年》

獲獎詞(周莉莉撰寫):讀著劉瑛的《親情最濃是過年》,隨著她的文字,跟著她的腳步,走進了屬於她的年。「過年好!過年好!過年能夠吃得飽!」這是她兒時對年的期盼,蒸鹼糕,炒發豆,準備年夜飯,作者懷念的何止是這些味道,還有與這些味道有關的人,味道在記憶里越發醇厚,人在回憶中越發想念。

(備註:頒獎地點和時間另行通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文化 的精彩文章:

程麗瓊:老街味道

TAG:光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