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孕娠期中藥用藥禁忌

孕娠期中藥用藥禁忌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袁中文

培育一顆愛情結晶,是所有幸福家庭共同的夢,而且,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為家裡再增新成員的想法,在廣大的三口之家迅速蔓延。

那麼問題來了!!!

人食五穀雜糧,難免會有個頭疼腦熱,孕媽媽們當然也不會例外,孕媽媽生病了,能吃藥嗎,選中藥好還是西藥好?

「中藥很安全,應該選中藥」,這似乎是一個民間「共識」,但果真如此嗎?孕期真的可以「暢享」中藥嗎?

其實,在傳統的中醫臨床用藥中,對於妊娠期藥物使用是有特別說明的,早在南宋朱端章編撰的《衛生家寶產科備要》中就記載了73種產前忌用藥物,此後歷代均對這個名單有所增加。可見,針對孕婦這個特殊群體,歷朝歷代的傳統中醫在用藥時也都是極為謹慎的,所以准媽媽們絕不可掉以輕心。為什麼需要如此謹慎呢,那是因為中藥在進入體內後,有一個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的生物過程,可能會導致各種的副作用,此外,由於中藥成分的複雜性,解決其安全性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因此孕婦在選用藥物時,依然要認真謹慎。

什麼中藥有妊娠禁忌?

中藥從毒性,歸經,功效等不同角度分為很多類,中醫傳統將妊娠禁忌葯分為兩類:禁用藥和慎用藥。妊娠禁用藥多是屬於有劇毒,或者藥性峻猛,墮胎作用較強的種類;而妊娠慎用藥,主要是活血祛瘀葯,行氣葯,攻下藥以及部分溫里葯。

依照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錄的中藥品種,在妊娠禁忌方面有三種明確的分類:禁用、忌用、慎用。其中的忌用、慎用藥是對傳統意義上慎用藥部分的細化。

妊娠禁用中藥:劇毒藥物,或藥性作用峻猛之品,或者墮胎作用較強的藥物,在妊娠期處方中是應「絕對禁止」的。如丁公藤、三棱、乾漆、土鱉蟲、千金子、千金子霜、川烏、馬錢子、馬錢子粉、馬兜鈴、天仙子、天仙藤、巴豆、巴豆霜、水蛭、甘遂、硃砂、全蠍、紅粉、芫花、兩頭尖、阿魏、京大戟、鬧羊花、草烏、牽牛子、輕粉、洋金花、莪術、豬牙皂、商陸、斑蝥、雄黃、黑種草子、蜈蚣、罌粟殼、麝香。

妊娠忌用中藥:其危害程度較「禁用」為次,這些藥物的不良反應相對明確,用藥後產生不良後果的可能性偏大,應盡量避免使用。若確實需要使用則應遵循「利大於弊」的原則進行臨床評估。如大皂角、天山雪蓮。

妊娠慎用中藥: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葯、祛風濕通痹葯、破氣行滯葯、開竅葯、攻下藥、清熱解毒藥,辛熱走竄及滑利葯等。諸如人工牛黃、三七、大黃、川牛膝、制川烏、小駁骨、飛揚草、王不留行、天花粉、天南星、制天南星、天然冰片、木鱉子、牛黃、牛膝、片薑黃、艾片(左旋龍腦)、白附子、玄明粉、西紅花、肉桂、華山參、冰片(合成龍腦)、紅花、蘆薈、蘇木、牡丹皮、體外培育牛黃、皂礬、沒藥、附子、苦楝皮、郁李仁、虎杖、金鐵鎖、乳香、卷柏、制草烏、草烏葉、枳殼、枳實、禹州漏蘆、禹餘糧、急性子、穿山甲、桂枝、桃仁、凌霄花、益母草、通草、黃蜀葵花、常山、硫磺、番瀉葉、蒲黃、漏蘆、代赭石、薏苡仁、瞿麥、蟾蜍等,此類藥物或含有這些藥材的中成藥和方劑應在醫師或藥師指導下謹慎使用,一旦出現問題應及時停止用藥。

201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錄藥材,飲片、成方製劑和單味製劑等)中收錄了有妊娠期用藥禁忌的單味藥材總計99種,包括慎用品60種,忌用品2種,禁用品37種。此外藥典收錄的中成藥製劑中還包含妊娠期慎用藥劑192種,忌用藥劑112種,禁用藥劑183種。占《中國藥典》收載的1494個中成藥品種的32.6%。可見,中藥也並非供妊娠期使用的凈土。

為什麼有妊娠禁忌?

這些被列為妊娠禁忌的藥物,主要是可能會對母體不利,或者對胎兒不利,再或者是對產程不利,對於含有這些藥味的成藥或湯劑,如無特殊需要,應盡量避免。當然,在使用其他藥物時,也要掌握好劑量和療程,確保用藥安全。

孕媽媽生活貼士

古人就說過是葯三分毒,所以,孕媽媽也不要聽信各種偏方,以及擅自烹飪所謂具有安胎或保胎作用的湯膳。此外,有些藥材也常用作食物或佐料,如砂仁,豆蔻,生地,甘草,茅根,草果,丁香,薑黃等,孕媽媽在日常飲食中也要多留心避免。有疑問,請諮詢醫生或藥師。

一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譚湘萍

二審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華成坤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葯盾公益】官方公眾號(PSMChina)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回應「指甲入葯」質疑 不能只靠「典籍記載」
補氣血的中藥有哪些 補氣血的粥效果也很好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