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是覺】學傳說死後投胎轉世前喝「孟婆湯」就甚麼都不記得了,佛教也有「隔陰之迷」的說法,請問在佛教中人死後去哪裡?由什麼

【如是覺】學傳說死後投胎轉世前喝「孟婆湯」就甚麼都不記得了,佛教也有「隔陰之迷」的說法,請問在佛教中人死後去哪裡?由什麼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民間傳說人死後投胎轉世前喝了「孟婆湯」就甚麼都不記得了,佛教也有「隔陰之迷」的說法,請問在佛教中人死後去哪裡?是由什麼來決定的?


       死亡是歷來人們忌諱談論的問題,但是時代的進步,「生死學」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死是一個循環而已,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也不是開始,收也不是結束;開始中有結束,結束中有開始。神識從舊有的身體出竅後,離開了生長數十年的人世間,開始為他另一次生命的開展尋找出口。從死亡到投胎轉世的這一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中陰身會隨著前世的業力,尋找他投胎轉世的因緣,等到因緣具足轉生之後,便會忘記前世的經歷,這叫「隔陰之迷」。



       因為有這種隔世遺忘的現象,所以今生不記得過去生的種種困苦,而投胎再生後也會忘記今生的煩惱。因此,順治皇帝有一首詩說:「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就是說明死亡狀況的流轉。




       根據《佛學教科書》的解釋:有情生命流轉的主體是業,業由無明之惑所造,由業又生苦,而苦又從無明(指觀念不能通達)而來,由此而招感生、老、病、死的生命現象。




      有人認為:「人死了以後,來生還是個人。」這話雖然不錯,但不是絕對的。有人認為:「人死後必定是鬼。」這是最大的謬誤,因為人死後不一定做鬼,做鬼有做鬼的惡因,好人不但仍然可以做人,甚至還可以成為聖賢,成為諸佛菩薩。




       所以,死往何處去?佛教認為受生投胎的業力有三種:一、隨重業受生;二、隨習慣受生;三、隨意念受生。因此,除了業報之外,習慣與意念也都十分重要。




       香港著名收藏家高嶺梅先生的兒子高伯真曾講述他們父子在醫院裡一段的對話:



高老先生住院時問兒子︰「人死後會到哪裡去?」




「一般人會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爸爸您就任選一個地方吧!」高伯真回答。




高老先生:「我三個都不想選,那該怎麼辦?」




高伯真:「既然如此,必須皈依三寶才能做人,升天堂。」




高老先生:「皈依三寶要有師父才行,我要找哪一位師父呢?」



高伯真:「師父有很多,隨您選擇。」




高老先生:「我常常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和聆聽他的錄音帶,我想皈投星雲大師的門下。可是大師在台灣,我又重病在床不能去,真不知如何是好。」




高伯真:「沒關係,您可以用電話皈依呀!」




       因為這番話成就了一段星雲大師為高嶺梅先生電話皈依的美談,也圓滿高老先生的最後心愿。




     星雲大師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歷程,生固然可喜,老、病、死也未嘗可悲;如同一年當中季節的變換,寒暑的更替,舊的一年過去,新的一年又開始,生命的延續也是如此。



       因此,不必害怕死亡,死亡是生死流轉的自然現象。只要平時行為端正,積極從善,就能具備往生善道的資糧;只要現在能凈化自己,就能邁向美滿幸福、無人無我、無量無邊、常樂我凈的未來世界。




如是解






輪迴不只是人死後的受生,人們每天善噁心念的生滅,即在四聖六凡的十法界輪迴。






——摘錄自《佛學教科書》宗教概說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大覺文化 的精彩文章:

【如是覺】寺院的齋飯簡單美味,吃過的人都很喜歡,聽說寺院製作飲食的地方叫「香積廚」,請問這個名稱從何而來?有什麼特別的意涵嗎?
【如是覺】在各種場合中,經常會看到有人配戴念珠,甚至有年輕人以此引為時尚,請問只有佛教徒才能戴嗎?還有念珠的功能和意義是什麼呢?

TAG:上海大覺文化 |